您现在的位置: 优易学 >> 学历考试 >> 自学考试 >> 复习资料 >> 公共课复习 >> 正文
2008年1月自考政治经济学复习资料(一)
来源:优易学 2011-11-7 20:43:37   【优易学:中国教育考试第一门户】   资料下载   学历书店

 五、商品价值的形成和创造活劳动和物化劳动。

  1.商品价值由两部分组成。形成商品价值的是生产商品时的具体劳动所转移的生产资料原有价值和生产商品的抽象劳动所创造的新价值

  2.活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

  1形成商品价值的劳动分为活劳动和物化劳动。活劳动是指在生产过程中新加入到劳动对象中的抽象劳动。物化劳动是指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过去的劳动。

  2.活劳动与创造价值。在商品生产过程中,只有活劳动才呢功能创造新价值。物化劳动不创造新价值,只能将其原有的价值转移到新生产的商品中。价值的创造就是指商品生产过程中由活劳动新增加到生产的商品中的价值,不是指转移到商品中的物化劳动的原有价值。价值的唯一源泉是活的抽象劳动。

  3.总体工人创造价值。作为价值唯一源泉的活劳动,既包括体力劳动,也包括脑力劳动;既包括生产商品的工人的活劳动,又包括生产商品的管理人员和科技人员的活劳动。也就是由“总体工人”或“结合劳动人员”的活劳动共同创造的价值

  4.价值形成与价值创造的区别和联系

  1)价值的形成。价值的形成是指商品的价值是由两部分价值所构成,一是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所转移的生产资料的原有价值,一是指生产商品的抽象劳动所创造的新价值。

  2)价值的创造。价值的创造就是指商品生产过程中由活劳动新增加到生产的商品中的价值,不包括转移到商品中的物化劳动的原有价值。

  3)价值形成与价值创造的联系在于,生产商品时新创造的价值是形成商品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的区别在于,形成商品价值的劳动,既有活劳动,又有物化劳动,而创造商品价值的劳动只有活劳动。

  六、商品的价值量。

  1.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社会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2.生产商品的劳动有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的区别。简单劳动是指不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培养的一般劳动者都能胜任的劳动。复杂劳动是指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培养,具有一定文化知识和技能的劳动者才能从事的劳动。

  3.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不是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

  4.决定价值量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计量的。因此,要把复杂劳动化为倍加的简单劳动。

  5.价值量的决定还与劳动生产率的变化相关。部门平均老殴打能够生产率提高,一定劳动时间所生产的商品数量就增多,但所形成的价值总量不变,从而平均到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就减少。反之,情况相反。所以,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同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而与包含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成正比。

  七、商品价值是商品生产之间的经济关系

  1.商品是在物的外壳掩盖下的商品生产者之间的一定经济关系。人们交换商品,实际上是相互比较和交换各自劳动的关系,商品体现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结成的经济关系。

  2.价值也体现了商品生产之间的经济关系。首先,价值体现同一生产部门内部不同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同一生产部门内部的不同商品生产者,生产同一种商品消耗的个别劳动时间各不相同,但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这样,价值就将同一是生产部门不同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平均化,体现了它们之间的经济关系。其次价值又体现了不同生产部门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不同生产部门生产不同的商品,其具体劳动和劳动复杂程度是不同的。而价值却将不同部门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差别同一化,因而价值体现了不同部门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

  八、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私人劳动或局部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1.私人劳动或局部劳动,是指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个别性质,是商品生产者按照个人或企业的打算和利益进行的劳动,它在生产资料私有制条件下表现为私人劳动,在生产资料公有制条件下表现为局部老殴打能够。

  2.社会劳动,是指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社会性质,是作为社会总劳动的有机构成部分的劳动。

  3.私人劳动或局部劳动和社会劳动产生的客观基础,是社会分工和生产资料的不同所有制。

  4.私人劳动或局部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的表现:1私人劳动或局部劳动有时不能在事实上转化为社会劳动。2私人劳动或局部劳动并不一定在数量上能够全部转化为社会劳动。

  5私人劳动或局部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这是因为:第一,这一矛盾是商品内在各种矛盾的根源。第二,这一矛盾决定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全过程。第三,这一矛盾决定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九、货币的起源

  1.价值形式的涵义:就是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也就是交换价值。

  2.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1)第一阶段是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即一种商品的价值偶然地,简单地表现在与它想交换的另一种商品上年。

  2)第二阶段是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即一种商品的价值表现在与它想交换的一系列商品上。

  3)第三阶段是一般价值形式。即一切商品的价值,都统一地表现在从商品世界分离出来充当一般等价物的某一种商品上。

  4)第四阶段是货币形式。即当一种商品固定地起一般等价物作用时,这种商品就成了货币商品,这种价值形式就是货币形式。

  3.一般等价物的涵义:一般价值形式中起等价形式作用的商品,就是一般等价物。

  4.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1.货币的本质是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一般商品,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

  2.货币的职能是指货币杂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它是货币本质的具体体现。

  1)价值尺度。是指货币充当衡量商品所包含价值量大小的社会尺度

  2)流通手段。是指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

  3)贮藏手段。是指货币推出流通领域,当作独立的价值形式和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而保存起来。

  4)支付手段。是指货币在商品赊购赊销过程中的延期支付,以及用语清偿债务或支付赋税,租金、工资等职能

  5)世界货币。是指货币越出国内流通领域,在世界市场上执行一般等价物作用的职能。

  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最基本的职能

  3.价格的涵义: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

  4.价格标准的涵义:包含一定重量贵金属的货币计量单位及其等分,就叫价格标准。

  5.纸币是国家发行并强制流通的价值符号。

  6.货币流通规律:(货币作为商品流通媒介的不断运动叫做货币流通)货币流通规律就是一定时期内商品流通中所需货币量的规律。

  它取决于三个因素:一是参加流通的商品数量。二是商品价格水平。三是货币流通速度。(见课本60页)

  7.纸币流通规律:纸币本身没有价值,只是代表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因此,纸币流通规律是以金属货币流通规律为基础。

  8.通货膨胀:纸币的发行量限于货币流通规律所决定的金属货币的需要量,纸币发行量如果超过了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单位所代表的金属含量就响应减少,纸币就会贬值,物价随之上涨,这种现象就是通货膨胀。

  十、价值规律

  1.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普遍规律,它的基本内容是,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依据价值而进行。(一句话表述就是,商品交换按照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来进行)这就意味着,价值规律的内容包括互相联系的两个方面:

  1)价值的决定。即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而不是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

  2)商品按照其价值进行等价交换。既不同的商品进行交换,是按照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量来进行,也就是实行等价交换。

  2.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

  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是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因为,价值规律要求商品交换按照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来进行。就是要求商品的价格与价值相一致。但由于受时常上商品供求关系等因素的影响,商品的价格会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但是一方面,从较长时间看价格的上涨部分和下落部分可以相互抵消,一定时期内商品的平均价格与价值相等,另一方面,商品价格总是以价值为基础而变动。所以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价值规律起作用的表现形式。

  1. 影响价格和价值经常不一致的因素主要是受商品供求关系的影响。

  2. 价值规律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

  1)价值规律自发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按比例地分配。即配置社会资源。 这种调节作用是通过竟镇和价格的波动以及与此相联系的供求关系的变动而实现的

  2)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这是通过生产商品的个别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差别而起作用的。商品生产者为了追求更多经济利益和在竞争中取胜,变力求降低单位商品的个别价值。为此,就尽量采用先进技术,从而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率。一切商品生产者都这样做的结果,就是促使社会生产力得到发展。

  1.引起和促进优胜劣汰。

  生产条件好,劳动生产率高的商品生产者或企业,所生产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有可能获胜和发财致富,反之有可能破产或被淘汰,从而起到优胜劣汰的作用,在客观上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第四章 市场经济和资源配置方式

  一、资源配置方式

  1.社会资源的涵义:是指发展社会经济所必需的各种要素。

  2.配置资源的必要性和任务,基本要素,配置目标

  1)任务:就是在不同时间,不同部门和地区之间分配资源使用的数量。

  2)必要性:各部门、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提出对各种各样的资源需要。但是资源的种类和数量是有限的,不可能充分满足一切方面的需要。因此,为了使各部门各地区均衡发展,就要把有限的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才能保持经济的快速增长,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需求,取得最佳社会经济效益。

  3)基本要素:资源使用的时间、空间和数量。

  原因 ①资源在不同的时间使用会有不同的效益。②资源在空间的合理配置是国民经济平衡发展的客观要求;③资源在不同时间和空间的配置和使用都有一个配置与使用数量多少的问题。

  4.配置目标:是通过资源的合理配置与利用,使有限的资源取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它包括:消费者个人效益。企业效益,国民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3.社会资源配置方式。

  在不同的资源培植机制的作用下,有不同的资源配置方式,即计划方式和市场方式。

  1)计划配置资源方式。这种资源配置方式的动力是实现国家整体利益;资源配置的信息集中在国家手中,信息传递主要是纵向的上下流动;资源配置的决策权集中在国家。

  2)市场配置资源方式。这种资源配置方式的决策者是基层经济单位;资源配置的的动力是追求本单位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决策的依据是市场信息,主要是价格信息,信息主要是横向的传递。

  3)计划和市场两种资源配置方式的区别和联系。

  区别:一是它们要求有不同的管理制度;二是它们在实现资源配置的过程中都具有自身特点,前者具有在全社会范围内配置资源的作用,但排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后者能适应市场的要求,即使调节资源的配置,但存在资源配置一定的盲目性和滞后性。

  联系:在某种经济体制中,计划和市场两种方式能以不同形式相结合,更加有效地配置资源。

  二、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相互关系

  1.市场经济的涵义:就是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商品经济。

  2.市场经济和商品经济的区别和联系。

  区别: 1)两者的内涵不同。商品经济指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即通过商品货币关系实行等价交换的经济形式。市场经济指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商品经济,表明资源配置的手段是市场机制。

  2)两者产生的时间先后不同。有商品经济就有市场,但只有当市场机制在社会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时,商品经济才发展到市场经济。

  联系:商品经济是市场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这表现在,第一、商品货币关系的存在是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基础。第二、商品经济规律是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内在根据。第三、商品经济的发展高度,决定市场经济的成熟程度。

  3.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

  市场经济作为一种资源配置和经济运行方式,不具有独立的社会性质,它存在于不同的社会制度中,有其一般性,主要是:

  1)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的一切经济活动都离不开市场,企业的经济活动必然要受市场机制的调节。

  2)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拥有生产经营自主权,能对市场信号及时做出灵敏的反应。

  3)政府不直接干预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而是通过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实行

宏观调控

  4)整个经济运行有一个比较健全的法制基础,保证市场有序运行。

  三、市场机制和市场调节

  1.市场机制的涵义:就是价值规律的作用机制,或者说就是市场的各要素包括价格、供求和竞争等因素的这种联系和作用,构成统一的市场机制,其中,价格机制是市场机制的核心。

  2.市场机制的种类,作用,及起作用所需的条件。

  1)价格机制。

  1-涵义:价格机制是通过市场价格变动与市场供求变动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制约而发挥作用的机制。

  2-作用:价格机制调节生产;调节消费;是宏观经济的重要调控手段;

  3-条件:价格机制起作用的条件,在于价格背离价值在时间、方向和程度上是灵活的,价格随商品供求关系的变动而变化。

  2)供求机制。

  1-涵义:供求机制是供求双方矛盾运动的机制,通过供求团系于市场价格的内在联系,促使供求在不断变化中趋于平衡。

  2-作用:1价格、竞争、利率等市场机制的作用都离不开供求机制;2供求机制调节生产与消费。

  3-条件:是供求关系能够灵活地变动。

  3)竞争机制。

  1-涵义:竞争机制是指竞争同供求关系、价格变动和生产要素流动之间的有机联系。

  2-作用:

  一、竞争机制是价格机制、信贷利率机制、供求机制等市场机制充分展开并充分发挥功能的保证。

  二、促进企业使用新技术、改善经营管理、增强企业活力、更好地为消费者服务。

  三、有利于打破地区封锁和部门分割,促进统一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四、有利于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3-条件:竞争机制作用的发挥,关键是必须具备竞争机制起作用的条件,这主要是指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商品生产经营者,能在竞争中获得相应的经济利益;建立起开放的、完善的市场体系,消除各种垄断。

  3)市场调节涵义,作用,及发挥作用的条件。

  1-市场调节是指市场机制的调节。

  2-市场调节的作用:一是市场机制调节价格;二是市场机制调节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三是市场机制调节需求。只有发挥市场调节这三个作用,市场才能真正起到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

  3-条件:一、企业要有产供销和人财物的自主权,具有完善的经营机制;

  二、市场价格既反映价值有反映供求;

  三、企业的经济利益取决于其产品在市场上的实现状况,与经营效果相联系;

  四、企业参与市场竞争,成为市场竞争主体,实行优胜劣汰

  五、总供给与总需求基本实现平衡。

  四、市场体系。

  1.市场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极其作用

  1)市场的涵义:市场是商品交换的场所,渠道,领域。

  2)市场是商品交换发展的产物,只要存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就必然存在市场。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场的范围和规模也相应扩大。在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中,整个社会经济过程都要依赖市场才能进行。

  3)市场的作用。市场对社会经济发展具有促进作用:一是市场是商品生产者之间发生联系的纽带,推动着生产力的发展;二是市场是连接生产和消费的环节;三是社会资源的配置通过市场交换进行。

  2.市场体系的涵义:市场体系是商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整体。

  1)商品市场:是商品交换的场所和领域,包括消费品市场和生产资料市场

  2)生产要素市场:是生产所需要的各种条件进行交易的市场,包括金融市场,劳动力市场、

房地产市场和信息、技术市场,以及生产资料市场。

  五、市场秩序和市场规则

  1.市场秩序和市场规则的必要性其其主要内容类型是什么?

  1)重要性:良好的市场秩序是市场机制发生作用的前提和保证,市场主体是分散和独立的经济单位,但市场的正常运作,各个市场主体的行为必须遵守统一的规则和秩序,这样才能使市场机制发挥应有的作用。

  2)市场秩序的内容:最基本的市场秩序是公平竞争。围绕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市场准入和退出秩序;二是市场竞争秩序;三是交易行为秩序。

  3)市场规则:为了维护市场秩序,需要由政府制定市场制度和规则,一类是市场运行的制度和规则,二类是企业内部管理和企业经济行为的制度和规则,三类是国家经济行为的制度和规则。建立消除不平等竞争、实现公平竞争的制度和规则,是市场运行制度的规则体系的核心。

  4)市场制度和规则必须赋予法律形式。

  2.市场制度和规则的涵义:指维护市场公平竞争,保证呢感市场正常运行的各种制度和规则的总和,是国家对市场和市场主体行为所制定的强制性的制度和规定,目的在于促使市场主题行为制度化和规范化,保证市场的良好经济秩序。

  3.市场组织。

  市场组织按其功能不同分为市场流通组织、市场中介组织和市场管理组织三大类。

  1)市场流通组织:它是处于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从事商品销售的专业化经营机构。

  2)市场中介组织:它是介于国家与市场之间,市场与企业之间为市场供求双方提供服务的机构。

  4.市场管理组织。主要有三类市场管理机构组成,第一类是国家设置的管理市场交易活动的专门性机构,第二类是对市场交易活动进行技术管理的机构。第三类是社会性和群众性的市场管理机构或组织。(详见P80)

  第五章 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

  一、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产生

  1.资本原始积累的实质:就是用暴力剥削直接生产者,使生产资料和货币财富在资本家手中迅速积累的历史过程。

  2.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在经济上需要具备的两个基本条件:

  1)大量的人有人身自由但失去生产资料的劳动者;

  2)在少数人手中积累起为组织资本主义生产所需要的大量货币财富。

  二、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1)劳动力和劳动的含义:劳动力是指人的劳动能力,是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它存在于活的人体中,并在进行生产劳动时发挥出来。

  2)资本的涵义。

  3)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唯一途径

  4)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是劳动力转化为商品。

  ①劳动力成为商品的两个基本条件:

  第一,是劳动者必须有人身自由,他有权支配自己的劳动力;

  第二,是劳动者丧失了一切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

  ②劳动力商品的特殊性使资本家手重的货币转化为资本。劳动力的使用价值是进行生产劳动的能力,它的使用和消费就是劳动。雇佣劳动者的劳动不但能创造新的价值,而且能创造出大于劳动力价值的价值,这个大于部分就是剩余价值,正是由于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这种特性,才使资本家的货币得到了增殖,带来了剩余价值,这时资本家的货币就转化为资本。所以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5)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特点。

  1-劳动力价值决定有一个重要的特点,那就是它包括历史和道德的因素。这就是说,雇佣劳动者者必要生活资料的种类和数量,要受一定历史条件下的经济和文化发展水平以及各个国家道德精神和风俗习惯的制约。

  2-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特殊性在于它是价值的源泉,并且是大于自身价值的价值源泉,劳动的使用能为它的购买者创造剩余价值。

  三、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及资本的本质。

  1.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的涵义。

  在价值增殖过程中,工人的劳动时间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再生产劳动力价值的时间,叫做必要劳动时间;另一部分是无偿地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的时间,叫做剩余劳动时间

  2.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具有二重性:一方面是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另一方面又是生产剩余价值的增殖过程。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3.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价值增殖过程是超过一定点的价值形成过程。在生产过程中,资本家通过延长工人的劳动时间,使工人新创造的价值超过劳动力价值,工人的劳动时间一旦超过补偿劳动力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就会生产出剩余价值,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这时价值形成过程就转化为价值增殖过程。即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4.剩余价值的源泉是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剩余价值的本质是雇佣工人创造的价值中超过劳动力价值而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价值部分,它直接体现着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关系。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责任编辑:虫虫

文章搜索:
 相关文章
热点资讯
热门课程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