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优易学 >> 学历考试 >> 自学考试 >> 报考指南 >> 正文
2009年天津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国文化史课程考试大纲
来源:优易学 2011-5-8 17:59:53   【优易学:中国教育考试第一门户】   资料下载   学历书店


  第三部分 有关说明与实施要求
  一、考核目标的能力层次表述
  本大纲在考核目标中,按照“识记”、“理解”、“应用”三个能力层次规定其应达到的能力层次要求。各能力层次为递进等级关系,后者必须建立在前者的基础上,其含义是:
  识记:能知道有关的名词、概念、知识的含义,并能正确认识和表述,是低层次的要求。
  理解:在识记的基础上,能全面把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能掌握有关概念、原理、方法的区别与联系,是较高层次的要求。
  应用:在理解的基础上,能运用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分析和解决有关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应用”
  二、指定教材
  《中国文化史纲要》 吴小如 主编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年版。
  三、自学方法指导
  1、在开始阅读指定教材各章节之前,应先仔细翻阅大纲中有关这一章的考核知识点及对知识点的能力层次要求和考核目标,以便在阅读教材时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2、阅读教材时,要逐段细读,逐句推敲,集中精力,吃透每一个知识点,对基本概念必须深刻理解,对基本理论必须彻底弄清,对基本方法必须牢固掌握。
  3、在自学过程中,既要积极思考问题,也要做好阅读笔记,把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原理、方法等加以整理,加深对问题的认知、理解和记忆,以利于突出重点,并涵盖整个内容,可以不断提高自学能力。
  四、社会助学的要求
  1、应熟知考试大纲对课程提出的总要求和各章的知识点。
  2、应掌握各知识点要求达到的能力层次,并深刻理解各知识点的考核目标。
  3、辅导时,应以考试大纲为依据,指定的教材为基础,不要随意增删内容,防止偏离教材的倾向。
  4、辅导时,应对学习方法进行指导,宜提倡“认真阅读教材,刻苦钻研教材,主动争取帮助,依靠自己学通”的方法。
  5、注意对应考者能力的培养,特别是自学能力的培养,要引导考生逐步学会独立学习,在自学过程中善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做出判断,解决问题。
  6、要使考生了解试题的难易与能力层次高低两者不完全是一回事,在各个能力层次中会存在着不同难度的试题。
  7、指导考生按考试目标和考试题型做一定程度的练习,以适应考试。
  8、助学学时:本课程为6学分,建议总课时不少于108学时,其中助学课时分配如下:

章 次 内 容 学 时
第一章 史前文化的多元发生 6
第二章 从神本走向人本 8
第三章 礼失求诸野 10
第四章 帝国建构与文化整合 10
第五章 中古的社会与文化 8
第六章 宗教的兴盛 8
第七章 学术思想的变迁 8
第八章 文化的融合 4
第九章 艺术与技术的兴盛 6
第十章 专制政体下的文化政策 8
第十一章 文化事业的兴衰 8
第十二章 学术思潮的演变 8
第十三章 化雅入俗的文学 6
第十四章 异文化的碰撞与交流 4
第十五章 社会文化的多元发展 6

  合 计
108

  五、关于命题考试的若干规定
  1、本大纲各章所提到的内容和考核目标都是考试内容,试题覆盖到章,适当突出重点。
  2、大纲中关于能力层次的具体要求与试卷的题型没有对应关系,各级能力层次的内容都可以编制不同题型的考试题目。
  3、试卷中不同能力层次的试题比例大致是:识记20%、理解25%、应用55% 。
  4、试题难易程度应合理:易、较易、较难、难比例为2:3:3:2。
  5、每份试卷中,各类考核点所占比例约为:重点65℅,次重点25℅,一般10℅。
  6、试题类型一般为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名词解释题、简答题和论述题五种题型。
  7、考试采用闭卷笔试,考试时间为150分钟,采用百分制评分,60分合格。
  六、题型示例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项备选答案中选出最恰当的一项,并把它的标示字母写在题后的括号里)
  1、把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归结为十家的学者是【 】
  A、司马谈 B、刘歆 C、刘向 D、班固
  2、正式确立书院制度的时代是【 】
  A、宋代 B、元代 C、明代 D、清代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五项备选答案中有二至五项是符合题干要求的,请选出它们并把它们的标示字母写在题后的括号里)
  1、东汉时期来华从事佛教译传活动的海外僧人有【 】
  A、安世高 B、支谶 C、鸠摩罗什
  D、僧肇 E、慧远
  2、宋代编纂的大型图书有【 】
  A、《太平御览》 B、《太平广记》 C、《文苑英华》
  D、《册府元龟》 E、《百川学海》
  (三)名词解释题
  1、宗法 2、科举制度
  (四)简答题
  1、简述“九品中正制”对门阀政治的影响。
  2、简述柳永对宋词发展的贡献。
  (五)论述题
  1、论述中古时期儒家经学的发展变化。
  2、论城市经济的发达、市民社群的形成对市井文化繁荣的影响。

 << 上一页  [11] [12] [13] 

责任编辑:小草

文章搜索:
 相关文章
热点资讯
热门课程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