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学术思潮的演变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深入了解和把握宋明理学(心学)和清代学术的发展演变,熟知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学者及其主要思想,理解不同时期不同学术思潮兴起的原因。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应用:宋代以来学术思潮演变之轨迹。
第一节 理学与心学(重点)
应用:理学产生的思想和学术背景。
(一)北宋——理学的形成期
识记:宋初“三先生”及其学术贡献;理学的奠基者——周敦颐和张载;周敦颐《太极图·易说》的核心思想;张载的主要著述和思想;理学体系形成于二程;二程的主要著述及其理学思想的核心;二程后学;象数学派著名学者邵雍的著作及其后学。
应用:张载的思想及其对程朱理学的影响。
(二)南宋——理学发展的高峰期
识记: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朱熹的多方面著述;朱熹理学思想体系的核心;朱熹在理学发展上的多方面成就;朱熹和程朱理学优势地位的确立;宋明理学心学一派的开创者——陆九渊。
应用:朱熹对理学发展的重大贡献;陆九渊的思想及其心学方法论的重点。
(三)元代——朱学的北传时期
识记:元代理学发展的基本状况。
(四)明初——朱学的统治时期
识记:朱学绝对统治地位的确立;明前期理学的新气象。
(五)明中期——王学的崛起和传播时期
识记:陈献章及其心学思想和方法;湛若水的心学方法;心学集大成者——王守仁;王学的前三变和后三变;王学的主要论题;王学的传播。
应用:王守仁的心学思想。
(六)明末清初——理学的批判总结时期
识记:理学的总结性著作;学者们对理学的批评。
第二节 清代考据学和汉宋之争(重点)
(一)清初至中叶的考据学
识记:清代考据学的别称;“宋学”;清初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以及阎若璩、胡渭、姚际恒等学者的学术思想和考据学成就;清中期考据学三派及其主要学者;吴派惠栋、王鸣盛、钱大昕的学术思想和考据学成就;皖派江永、戴震、段玉裁、王念孙、王引之的学术思想和考据学成就;浙东派章学诚、崔述的学术思想和考据学成就。
应用:清代考据学兴起的原因;清中期考据学的兴盛。
(二)晚清今文经学的复兴和古文经学的延续
识记:晚清今文经学复兴的两个阶段;前一阶段——庄存与、刘逢禄以及冯登府、陈寿祺、陈乔枞的学术成就;后一阶段——龚自珍、魏源、康有为的学术思想和学术成就;俞樾、孙诒让、章炳麟、王国维等考据学者的学术成就。
应用:晚清今文经学复兴的原因。
第十三章 化雅入俗的文学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详细了解宋词、元曲(杂剧)、明清小说的发展和繁荣情况,熟知其中的重要作家、作品,并能对其做出一定的分析。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应用:近古文学的发展概况。
第一节 宋词源流(次重点)
识记:词的诸种异称;词的起源;词早期的创作来源。
(一)唐五代的词
识记:唐代词创作概况;五代词创作概况;《花间集》和西蜀词;南唐词。
应用:温庭筠的词创作及其贡献。
(二)宋词
识记:宋初词家(晏殊、宋祁、范仲淹、欧阳修、晏几道)的创作简况;《小山词》;北宋前期词体、词风的转变——张先、柳永的创作;《安陆集》;《乐章集》;苏轼的词创作;与苏轼大体同时的其他词作家(王安石、黄庭坚、晁补之、毛滂)及其词集;北宋后期注重格律的词作家(秦观、贺铸、周邦彦)及其词集;两宋之交的词家(李清照、辛弃疾、岳飞、张元幹、张孝祥)及其词集;辛派词人(陈亮、刘过、刘克庄、刘辰翁)及其词集;南宋后期的格律派词人(姜夔、史达祖、吴文英、蒋捷、周密、王沂孙、张炎)及其词集;《词源》。
应用:柳永的词创作及其对宋词发展的贡献;苏轼的词创作及其对词境、词的表现手法的开拓;周邦彦的词创作及其在词律方面的贡献;辛弃疾词作的特色。
应用:宋词发展演变的轨迹。
第二节 散曲与杂剧(次重点)
(一)散曲
识记:散曲的产生;与词相比,散曲的形式更加自由灵活;元代散曲体式的发展过程;小令;带过曲(合调);套数(套曲、散套、大令);元散曲的分期及前后期不同的创作风格;前后两期的重要作家;《东篱乐府》;《今乐府》、《苏隄渔唱》、《吴盐》、《新乐府》;周德清的曲律研究——《中原音韵》。
应用:马致远的散曲创作。
(二)杂剧
识记:元杂剧的剧本和演出的基本规则;元杂剧的角色分类;“元曲四大家”;白朴的杂剧创作;马致远的杂剧创作;元代前期其他剧作家(杨显之、武汉臣、纪君祥、康进之、高文秀、石君宝、李好古、张国宾)的创作;元代后期的剧作家(郑光祖、宫天挺、秦简夫)。
应用:元杂剧兴盛的原因;关汉卿的杂剧创作;王实甫的杂剧创作。
第三节 明清小说(次重点)
(一)明代
识记:小说是明清文学的代表样式;章回小说的来源;《三国演义》的版本情况;元末明初除《三国演义》外的其他长篇讲史小说;《水浒传》的版本情况;《水浒传》的续作;《西游记》的续作;其他神魔小说;《金瓶梅》的版本系统;洪楩的《清平山堂话本》;冯梦龙的“三言”;凌濛初的“二拍”。
应用:罗贯中及其《三国演义》;施耐庵、罗贯中及其《水浒传》;吴承恩及其《西游记》;兰陵笑笑生及其《金瓶梅》。
(二)清代
识记: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与《聊斋志异》性质相近的其他作品;《红楼梦》的创作和版本情况;《红楼梦》之后的其他小说;晚清四大谴责小说。
应用:吴敬梓及其《儒林外史》;曹雪芹及其《红楼梦》。
责任编辑:小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