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优易学 >> 学历考试 >> 自学考试 >> 报考指南 >> 正文
2009年天津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国文化史课程考试大纲
来源:优易学 2011-5-8 17:59:53   【优易学:中国教育考试第一门户】   资料下载   学历书店


  第十四章 异文化的碰撞与交流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了解近古以来国内民族文化的交流和中外文化的交流情况。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第一节 少数民族汉化和民族同化(一般)
  识记:民族杂居的环境、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汉化政策与民族同化;汉族文化对少数民族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四个促进作用;契丹辽朝对汉文化的吸收;党项西夏对汉文化的吸收;女真金朝对汉文化的吸收;元朝对汉文化的吸收;清朝对汉文化的吸收。
  第二节 西学东渐和中学西渐(一般)
  (一)西学东渐
  识记:13世纪末马可·波罗来华及其《马可·波罗游记》;16世纪末利玛窦在华的西学传播活动;19世纪初马礼逊在南亚的西学传播活动;鸦片战争后西方传教士在华的西学传播活动;中国政府对西学的吸纳;20世纪初西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应用:利玛窦的西学传播活动。
  (二)中学西渐
  识记:16至18世纪西方学者对中国文化的译介情况;西方学者对中国历史、地理的研究情况;西方学者对中国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研究情况。
  第十五章 社会文化的多元发展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把握宋代以来宗族制度的发展及其特征和功能,了解此一时期宗教的世俗化倾向,熟知宋元明清的市井文化的发展状况。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第一节 宗族制度的特征与功能(重点)
  识记:宗法或宗法制度;家族;祠堂、族谱和族田是宋元明清封建宗族制度的主要特征。
  应用:宗法制度的由来和发展演变。
  (一)宗谱
  识记:欧阳氏宗谱和苏氏宗谱——新式宗谱的开创;宋代以后形成的“敬宗收族”的宗谱原则;宋以后宗谱的名目;明清时期宗谱的构成;日本学者秋贺多五郎对宗谱内容和宗旨的十点归纳;修谱的规则。
  应用:明清时期宗谱的构成及各部分的书写义例。
  (二)宗祠
  识记:宗祠(祠堂);宋元明初祠堂建设的演变;祠堂的结构和供奉制度;神主;祠堂的四项主要功能。
  (三)族田
  识记:族田(公田);族田的种类;族田制度的起源和发展;关于族田的种种规定;族田的四项用途。
  (四)族长
  识记:族长(族正);宗子;族长的权力。
  (五)族规
  识记:族规;族规的异名;族规的来源;族规的七项基本要素。
  第二节 宗教的世俗化(重点)
  (一)宋元明清时期宗教的世俗化倾向
  应用:宋元明清时期宗教世俗化的原因。
  识记:道教世俗化倾向;佛教的世俗化倾向。
  (二)明清时期的民间宗教
  1、白莲教
  识记:南宋初年茅子元开创白莲宗;白莲宗主要的宗教实践活动;《圆融四土图》;元代白莲宗的分化及明清时期白莲教的情况。
  2、罗教
  识记:明代中叶罗梦鸿(一作罗孟洪)创立罗教;罗教的异称;罗教的五部六册宝卷及其主要思想内容;罗教的广泛传播;罗教的传承统系。
  3、明清时期其他主要的民间宗教
  识记:李宾开创的“黄天教”的基本情况;林兆恩“三一教”的基本情况;王森创立的“闻香教”的基本情况;明清时期道教的世俗化及其与民间信仰的融合。
  第三节 市民社群与市井文化(重点)
  (一)宋代城市经济的繁荣与市井文化的发达
  识记:宋代城市经济的繁荣;市民阶层构成的变化与市民社群的形成;市民社群趋同的文化趣向;市井文化的通俗性、实用性和宿命论色彩;宋代市井文化活动的类别;说唱类文化活动的主要构成;杂技类文化活动的主要构成;乐舞类文化活动的主要构成;戏剧类文化活动的主要构成。
  (二)元代的市井文化
  识记:元杂剧的创作和演出情况。
  (三)明清时期的城市发展与市井文化
  识记:城市发展状况;市民社群构成的变化;《水浒传》、《金瓶梅》对市井文化的反映;说唱和戏曲的发展概况。

 << 上一页  [11] [12] [13] 下一页

责任编辑:小草

文章搜索:
 相关文章
热点资讯
热门课程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