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识记:
鲁迅最倾心的外国作家;鲁迅与陀氏在小说艺术上的相通之处;鲁迅评论陀思妥耶夫斯基及其小说的主要话语。
鲁迅作品阅读、理解、综合分析部分(次重点)
鲁迅作品阅读、分析、理解的考核,旨在培养和检测自学应考者对鲁迅作品阅读、综合分析和书面表达的能力。总体考核目标以《鲁迅选集》中所收杂文作品为主,兼及对鲁迅作品的总体把握。具体考核目标如下:
识记:
鲁迅各部作品集的名称、创作背景、题名的由来、含义及有代表性的作品;鲁迅生平事迹也在考核范围之内,识记关键点即可。
应用:
《鲁迅选集》中杂文名篇的主要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鲁迅选集》所收作品较多,现规定必读篇目如下:《随感录三十九》、《随感录四十》、《现在的屠杀者》、《估<学衡>》、《娜拉走后怎样》、《我之节烈观》、《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夏三虫》、《战士和苍蝇》、《我的“籍”和“系”》、《死地》、《答有恒先生》、《小杂感》、《文学和出汗》、《习惯与改革》、《宣传和做戏》、《<自选集>自序》、《我怎么做起小说来》、《现代史》、《推背图》、《夜颂》。
第三部分 有关说明与实施要求
本大纲第一部分关于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的规定,是第二部分考试内容与考核目标的基本出发点,而考试内容与考核目标则是本大纲的主体部分。为使之得到落实,兹就有关问题说明如下:
一、考核目标的能力层次的表述
为使考试内容具体化和考试要求标准化,本大纲规定了具体考核目标,按照识记、理解、应用三个层次来规定其应达到的能力层次要求,各能力层次的含义是:
“识记”:要求自学应考者能够准确记住规定的有关知识点。
“理解”:要求自学应考者能够弄懂并讲清楚规定的知识内容。
“应用”分为“简单应用”和“综合应用”。其中“简单应用”:要求在理解的基础上,对有关问题作出简要综合分析。
“综合应用”:要求能够运用有关知识或从整体、或从局部对有关问题作出综合应用论证。具体作品阅读综合应用的考核,一般属于综合应用能力层次。
对各考核点的能力层次规定,即是对自学应考者进行考核的水平要求。考试命题不可随意提高考核点的能力层次要求,以免增加考核的难度。但是,高能力层次的考核点,其中也包含着低能力层次的要求。比如,综合应用能力的考核点中也包含识记能力、理解能力、简单应用能力的要求。
二、指定教材
1.《鲁迅论稿》 王国绶著 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1999年4月
2.《鲁迅选集》 (1-4卷) 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1983年
三、自学方法指导
1.了解鲁迅生平及思想发展
鲁迅说过:“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文,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确为确凿。要不然,是很容易近乎说梦的。”学习鲁迅研究课必须首选阅读一本可靠的鲁迅传记,以清晰、准确地了解鲁迅生平和思想发展道路,再接触鲁迅的具体作品、研究具体的有关鲁迅的问题,就比较容易了。现有1981年以后出版的几种鲁迅传记可以参考:朱正著《鲁迅传略》,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林非等著《鲁迅传》,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林志浩著《鲁迅传》,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吴中杰著《鲁迅传略》,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林贤治著《人间鲁迅》,花城出版社出版。另有北京鲁迅博物馆鲁迅研究室编著的《鲁迅年谱》,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出版,亦可参考。
2.认真阅读鲁迅作品
掌握本课程有关知识内容尚需以认真阅读大量鲁迅作品为基础。首先应通读规定的《鲁迅选集》中的作品,力图全面,准确地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要注意独立思考,认真揣摩,领会方法,举一反三,在阅读、思考的基础上,练习写分析文章,这是提高分析能力的最有效的方法。只有在微观研究的基础上方可对鲁迅进行宏观的把握。
3.了解鲁迅研究史概况
学习本课程还应对八十年来的鲁迅研究史有一概括了解,这对本课程的学习将会有很大的帮助。
4.认真研究教材
依据大纲,认真领会教材各个论题中的主要问题。可根据大纲规定,对15个论题分别情况或重点或泛泛进行阅读和理解。
四、对社会助学的要求
1.助学者应根据本大纲规定的课程内容和考核目标,认真钻研指定教材,对自学应考者进行切实有效的辅导、引导,防止自学中的各种偏向,体现助学的正确导向。
2.重点培养应考者独立阅读、分析和评价鲁迅作品的能力;应对本大纲第二部分所列鲁迅各作品集和阅读作品的规定考核内容,进行必要的讲解、指导。因为这属于教材外内容。
3.讲授力求具有启发性,注重分析方法的示范,启发应考者举一反三,重点内容应重点综合应用,一般不必求全求深,讲清要点即可。
4.助学学时:本课程共4学分,建议总学时72学时,助学课时分配如下:
章 次 | 内 容 | 学 时 |
第一章 | 鲁迅早期的“立人”思想及其意义 | 8 |
第二章 | “五四”时期鲁迅思想的一个侧面 | 2 |
第三章 | 改革国民性的全方位思考 | 8 |
第四章 | 塑造新的民族性格 | 2 |
第五章 | 鲁迅精神的求实特征 | 2 |
第六章 | 《中国人的特性》百年掠影 | 2 |
第七章 | 鲁迅的艺术思维与中西文化 | 6 |
第八章 | 鲁迅的现实主义文艺思想 | 4 |
第九章 | 鲁迅小说关于时代的思考 | 6 |
第十章 | 鲁迅小说创作的继承与创新 | 6 |
第十一章 | 反映时代眉目的杂文诗史 | 6 |
第十二章 | 鲁迅杂文艺术的初创到成熟 | 6 |
第十三章 | 《野草》表现的鲁迅思想和人生哲学 | 8 |
第十四章 | 鲁迅与果戈理二题 | 3 |
第十五章 | 鲁迅与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比较 | 3 |
总 计 | 72 |
责任编辑:小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