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优易学 >> 学历考试 >> 自学考试 >> 政策动态 >> 正文
天津市2009年自考中国文化史课程考试大纲
来源:优易学 2011-7-8 15:13:48   【优易学:中国教育考试第一门户】   资料下载   学历书店

  课程名称:中国文化史
  课程代码:0414
  第一部分  课程性质与目标
  一、课程性质与特点
  《中国文化史》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公共关系专科专业所开设的专业选修课之一,它是一门知识性、理论性、学养性较强的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考生对中国文化的产生、发展及其内涵有较系统的了解,熟悉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文化、学术思想、宗教礼俗、文学艺术的特点和文化交流状况,并加以融会贯通,从而全面提高考生的综合文化素质,以适应公关工作对其从业人员文化素质的要求。
  二、课程设置的目的和要求
  设置本课程的目的,是使考生全面提高综合文化素质,成为高标准的公关从业人员。学习本课程,要求考生准确理解文化的基本概念,熟悉中国文化史常识,掌握不同历史时期社会文化、学术思想、宗教礼俗和文学艺术等的主要特点以及文化交流情况,并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一些具体的文化现象。
  三、与本专业其他课程的关系
  《中国文化史》是本专业当中具有提高性质的一门选修课程,它为考生提供了必要的文化史知识。考生可以从中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有益成分,陶冶性情,丰富思想,从而对其他相关课程的学习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第二部分   考核内容与考核目标
  绪    论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掌握文化、文化史的基本概念,了解中国文化史的分期以及各个时期的一般状况和特点。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文化(重点)
  识记:文化一词的来源;文化概念的界定;文化的四类载体。
  理解:文化与文明的区别。
  (二)文化史(重点)
  识记:文化史的涵义;重要的文化史学者及其著作。
  理解:文化史的分期;中国文化发展各阶段的一般状况和特点。
  上古——构筑中华文化
  第一章  史前文化的多元发生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了解中国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中国文明是世界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了解中国文明的几个重要发源地(三大文化区域),领会中国文明发源于本土,并呈现为多元发展的态势。理解中华民族形成的过程,以及民族融合与文化的融合、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第一节  中国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一般)
  识记:人类起源的四个时期;作为人类起源地之一的中国在各个时期的一般状况。
  第二节  多元的文明起源(重点)
  识记:世界最古老的、独立发展的六大文明。
  理解:中国文明发源于本土,并呈现为多元发展的态势。
  应用:三大主要文化区与中国文明起源的多元化。
  (一)黄河流域文化区
  识记:黄河中游文化区的地理位置;仰韶文化;黄河下游文化区的地理位置;龙山文化;大汶口文化;岳石文化。
  (二)长江流域文化区
  识记:长江上游的三星堆遗址;江汉流域文化发展的序列;长江下游文化区的地理位置;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
  (三)燕辽文化区
  识记:燕辽文化区的地理位置;红山文化。
  第三节  远古神话传说的文化意义(次重点)
  识记:保存中国神话的主要文献;《楚辞·天问》简况;《山海经》简况;史前时期中华民族的三大文化集团——华夏、东夷、苗蛮各自的简况。
  理解:中国神话的社会历史化。
  应用:中华民族的形成过程。
  应用:民族融合与文化的融合、发展。
  第二章  从神本走向人本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了解国家的产生、文字的产生,理解殷商、西周文化的发展进程及其由以神为本到以人为本的发展趋势。具体把握殷商、西周文化发展的各自内容。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识记:青铜时代。
  应用:夏、商、周文化发展由以神为本到以人为本的趋势。
  第一节  从村落到国家(次重点)
  识记:史前时期的村落——半坡遗址、姜寨遗址;超越氏族部落形式的社会组织——良渚文化遗址、红山文化遗址;国家形态的正式产生;早期国家出现的有力证明——二里头遗址。
  理解:夏商周三代不是王朝的前后更替,而是并行存在的三个政治集团;三代文化平行并进,互为重叠影响,大同小异。
  应用:财富积累、权力秩序和国家的出现。
  第二节  殷商神巫世界(重点)
  应用:殷商时期宗天尚鬼风气的兴盛;殷周时期之天神的拟人格化、祖先的拟天神化与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观念。
  (一)自然神信仰
  识记:上帝是地位最高的自然神;作为上帝使臣的其他自然神;神社;自然神祭祀的目的;自然神祭祀的方式。
  (二)祖先神信仰
  识记:殷商祖先神祭祀频繁而隆重;祖先神祭祀的目的;祖先神的祭祀方式。
  (三)巫史
  识记:占卜是殷王室生活的重要内容;巫与占卜;巫与史职;巫史的地位;巫史除占卜之外的其他文化活动;有关巫术、祭祀仪式的主要名称;礼器。
  第三节  文字创制(重点)
  (一)关于汉字的起源
  识记:文字起源的两种传统说法。
  应用:对仓颉造字说、源于八卦说的基本评价。
  (二)原始器物上的符号
  识记:原始器物上的符号的两种类型;两种符号的使用年代和发现地点。
  理解:原始器物上的几何形符号、像实物形符号可以视为原始文字的先驱。
  (三)甲骨文
  识记:殷墟甲骨文是至今发现的性质明确的汉字古文字资料;殷墟甲骨文的使用年代;甲骨文的主要内容、形制和出土情况;甲骨文的历史学价值;甲骨文的文字学意义。
  应用:甲骨文的文化史价值。
  第四节  西周礼乐文明(重点)
  (一)礼的起源
  应用:礼起源于原始宗教信仰,它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
  (二)礼的内涵
  理解:周礼的概念;制定礼仪制度的目的;礼与法不分;礼不是现代意义的法,它以伦理道德作为其根基。
  (三)三礼
  识记:“三礼”;礼仪制度的基本框架——“五礼”:“五礼”各自的内涵。
  (四)周礼与中华文化
  理解:汉儒重建礼制并使之世俗化;周礼与中华民族温、良、恭、俭、让的精神风貌;周礼与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
  第五节  宗法建构(重点)
  (一)宗法制度
  识记:家族;宗族;宗法;宗法制度的基本内容。
  (二)商代宗法制度
  识记:商代宗族的基本状况;嫡庶之制。
  (三)周代宗法制度
  识记:周代宗法制度的三个主要特点及其各自的主要内涵;分封制;昭穆制度;尸;丧服制度。
  应用:宗法制与分封制相辅相成,同时配合以世卿世禄制度,是西周政治的特色;周代宗庙祭祀制度的作用和影响。
  第三章  礼失求诸野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了解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礼崩乐坏”的大变动时代,掌握此一时期七大文化圈的地理位置及其主要特色,理解士人游动的现实基础,理解“百家争鸣”的主要成因以及儒、墨、道、法、名、阴阳诸学派的传承情况和基本思想。
  二、考核知识点及考核要求
  理解:“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的内涵。
  第一节  王纲解纽  礼崩乐坏(重点)
  (一)王纲解纽
  识记:东周及其分期;春秋战国时期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的政治局面;春秋五霸;战国七雄;诸侯国君权的衰微。
  应用: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政治局面的成因。
  (二)礼崩乐坏
  识记:礼崩乐坏的诸种表现;姓氏制度;姓、氏、名、字。
  应用:列国兼并战争同时也奠定了中国统一的基础。
  第二节  区域文化格局的划分(重点)
  识记:春秋战国时期带有明显地域特色的七大文化圈。
  应用:春秋战国时期的政局、各地不同的历史渊源和地理环境与各具特色的区域文化的形成。
  (一)中原文化圈
  识记:中原文化圈的地理位置、地理环境特点及其所包括的重要诸侯国和地区;中原文化是华夏文化最重要的发祥地;三晋文化的主要特征;郑卫文化的主要特征。
  (二)北方文化圈
  识记:北方文化圈的地理位置、地理环境特点及其所包括的重要诸侯国和地区;赵国的民族兼并与文化融合;燕国的游侠和方士;中山国的夷夏文化的混融。
  (三)齐鲁文化圈
  识记:齐鲁文化圈的地理位置、地理环境特点及其所包括的重要诸侯国;周文化与东夷文化的融汇;鲁文化的主要内容;齐文化的开放性和兼容并包性;稷下学宫;齐文化的基本内容。
  (四)楚文化圈
  识记:楚文化圈的地理位置及其所涵盖的地区;楚文化的保持特色和兼容并包;楚文化丰富多彩的内容;楚文化的影响。

[1] [2] [3] [4] 下一页

责任编辑:小草

文章搜索:
 相关文章
热点资讯
热门课程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