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名称:认知心理
课程代码:0546
第一部分 课程性质与目标
一、课程性质与特点
《认知心理》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教育类专业为培养和检验考生的认知心理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应用能力而设计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认知心理学是探索人类认知过程和认知特点的一门学科。认知心理学自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逐步形成了信息加工理论和联结主义理论两大学术流派,并成为发展最快的心理学分支学科之一。
二、课程目标与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考生能够了解认知心理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主要理论、主要实验以及重要成果。同时,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锻炼考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帮助考生更好地理解心理现象并应用心理学理论和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
三、与本专业其他课程的关系
认知心理课程具有较强的专业性,也具有一定的综合性。课程涉及当代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前沿课题。与生理心理学、认知神经科学、计算机科学、心理语言学等学科相互交叉。学习相关领域的知识,有助于更好地掌握认知心理的相关理论和技术。
第二部分 考核内容与考核目标
第一章 总论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理解认知心理的研究范围、任务和发展;初步了解认知心理的研究状况;认清人的认知心理实质;联系自己的工作经验和生活实践,说明认知心理的重要意义。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认知心理的任务和范围(次重点)
识记:(1)认知心理的范围;(2)认知心理的层次。
理解:(1)认知心理在教育领域中的意义。
(二)认知心理的实质(重点)
识记:(1)认知来源于客观现实;(2)脑是心理的器官。
理解:(1)认知是人脑对客观现实能动的反映。
(三)个性倾向性对认知心理的制约性(重点)
识记:(1)个性倾向性包含的范围;(2)个性倾向性的特点。
理解:(1)个性倾向性对认知活动的推动作用。
(四)认知心理的意识性(次重点)
识记:(1)心理的意识性;(2)行为。
理解:心理、意识和行为的关系。
(五)个体认知发展(重点)
识记:(1)个体认知发展的阶段性、连续性;(2)认知阶段的划分;
(3)让·皮亚杰对儿童认知阶段的划分。
理解:认知的年龄特点对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
(六)心理是脑的机能(重点)
识记:(1)神经系统;(2)脑神经活动的基本规律;反射是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反射和反射弧;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新号系统。
理解:(1)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的关系;(2)条件反射是生理现象也是心理现象;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的关系及意义。
应用:合理使用大脑。
(七)认知心理研究的进展(一般)
识记:(1)认知心理的思辨研究;(2)认知心理的实验室研究。
理解:信息论和计算机科学对认知心理研究的影响。
第二章 注意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注意的实质、特点和功能,区分不随意注意、随意注意及随意后注意的各自特点,重点掌握引起不随意注意和随意注意的原因及注意的各种品质。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注意的特点(重点)
识记:(1)注意的两个特点:指向性和集中性;(2)注意的外部表现。
理解:(1)注意的内部状态和外部表现的关系;(2)掌握注意外部表现的特点对教育工作的实践意义。
应用:分析注意时的外部表现。
(二)注意的功能(重点)
识记:理解注意选择性功能的含义。
理解:(1)过滤器理论;(2)衰减器理论;(3)主动加工模型理论。
(三)注意的生理基础(次重点)
识记:(1)定向反射;
(2)定向反射的意义;大脑皮层优势兴奋中心活动;大脑皮层的额叶作用。
理解:(1)定向反射与注意;(2)大脑皮层活动与注意。
(四)注意的种类(重点)
识记:(1)不随意注意;(2)随意注意;(3)随意后注意;
(4)引起不随意注意的原因;(5)引起和保持随意注意的条件。
理解:(1)随意后注意和随意注意的关系;(2)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五)注意的品质(重点)
识记:(1)注意的广度;(2)注意的稳定性;(3)注意的起伏现象(注意的动摇);
(4)注意的紧张性;(5)注意的分配;(6)注意的转移;
(7)注意分散(分心)。
理解:(1)影响注意广度的条件;(2)影响注意稳定性的条件;(3)注意分配的条件;(4)注意转移的条件;(5)注意品质的个别差异。
应用:如何帮助学生克服分心的缺陷。
第三章 感觉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感觉的概念,感受性极其变化,视觉现象及规律,听觉现象及规律,以及皮肤觉、嗅觉、动觉、平衡觉、内脏觉等现象及规律。要结合实际弄清感觉规律在实践中的作用。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感觉的概念及其生理机制(次重点)
识记:(1)感觉;(2)人借助感觉反映外界事物和躯体的运动和状态;
(3)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
理解:人的感觉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二)感觉的生理机制(次重点)
识记:(1)分析器的组成部分;(2)内部分析器和外部分析器。
理解:(1)分析器是在刺激物的影响下发生反射性变化的器官;(2)感官特殊能说。
(三)感受性和感觉阈限(重点)
识记:(1)感受性;(2)感觉阈限;(3)绝对感受性和绝对感觉阈限;
(4)差别感受性和差别感受阈限。
理解:韦伯-费希纳定律。
(四)视觉刺激物及其生理机制(一般)
识记:(1)视觉的适宜刺激物是一定范围的电磁波;(2)视觉感受器——眼睛;
(3)视网膜结构及其作用;(4)传导机制和中枢机制。
理解:视觉产生的机制。
应用:保护眼睛对提高视感受性的重要意义。
(五)视觉的两重作用与适应(重点)
识记:(1)锥状细胞;(2)棒状细胞;(3)明适应和暗适应。
理解:锥状细胞和棒状细胞和适应的关系。
应用:适应现象对人的生活和工作的意义。
(六)颜色视觉(次重点)
识记:(1)彩色和无彩色;(2)明度;(3)色调;(4)饱和度;(5)颜色混合;
(6)色盲。
理解:(1)牛顿颜色混合三条规律;(2)视觉三色学说;(3)四色论。
应用:彩色功能及心理影响。
(七)视觉后像和闪光融合(重点)
识记:(1)后像;(2)正后像和负后像;(3)闪光融合。
理解:影响闪光融合的条件。
(八)对比分析器活动对视感受性的影响(一般)
识记:(1)对比;(2)无彩色对比和彩色对比。
理解:其他分析器活动对视感受性的影响。
(九)视觉敏锐度(次重点)
识记:(1)视觉敏锐度;(2)视角和视网膜像大小的关系。
理解:影响视觉敏锐度的因素。
(十)听觉刺激物及其生理机制(次重点)
识记:(1)听觉适宜刺激物;(2)纯音和复合音;(3)乐音和噪音;
(4)产生听觉的机制。
理解:(1)基音和音的配合对音色的影响;(2)乐音对人的心理影响。
应用:重视听觉疲劳,保护听力。
责任编辑:小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