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改良思潮与戊戌变法
1.变法维新思想的酝酿及其基本纲领
从19世纪70年代起,在中国社会日益半殖民地半封建化,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日趋严重的形势下,中国社会出现了一股带有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潮流,在早期改良主义思潮的推动下,面对严重的民族危机,士子康有为开始酝酿变法维新思想。他先后写成《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等阐发变法理论的著作,为变法维新提供了理论根据。
1895年5月,康有为、梁启超等发起“公车上书”运动,成为资产阶级改良思潮发展为政治运动的起点,揭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此后,一方面康有为连续给光绪帝上书,进一步阐述维新派要求弃旧图新的基本纲领,即:政治上,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经济上兴办实业,发展民族工商业;文化思想上,倡西学,兴学堂,开启民智。另一方面,办学会、开学党,为维新运动大造舆论,积聚力量,在此过程中,梁启超、严复、谭嗣同等人发挥了突出的作用。
2.“戊戌变法”始末
在维新派的推动下,1898年6月n日,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发动了维新运动。经济上国家设立农工商总局,民间设农会、商会、提倡农业,保护农工商业;设立铁路矿务总局,修铁路,开采矿藏,改革财政,整顿厘金。政治上广开言路,准许大小臣民上书言事;准许各地开设学会、报馆;精简机构,裁汰冗员,澄清吏治。文教方面改革科举制度,废八股,改试策论;创办京师大学堂,设译书局,派遣留学生出国。军事上裁减绿营,精练新军,按西方兵制实行征兵制。这一年是中国农历戊戌年,史称“戊戌变法”,它前后历时103天,故又称“百日维新”。维新运动对清王朝腐朽的封建制度的许多方面都有所触动,因此,从一开始它就遭到封建守旧势力的激烈反对,1898年9月21日,以慈禧为首的顽固守旧派发动戊戌政变,诛杀“戊戌六君子”,废除变法措施。“百日维新”终被封建旧势力所扼杀。
3.“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这场变法运动以救亡图存,发展民族经济为中心目标,是近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上层争取自身政治地位以谋求发展的一次政治改良运动。虽然它很快就失败了,但却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①它提出了挽救民族危亡和发展民族资本主义两大中心目标,表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把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寻求国家出路的斗争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向着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大大靠近了一步。②它大力宣传了西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介绍了西方自然科学和社会学说,并以此为武器猛烈抨击了中国传统的封建伦理纲常,发挥了重要的思想启蒙作用,使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得到空前的传播,为较完全意义的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作了政治上、思想上的重要准备。
八、清末新政
戊戌维新遭受镇压后,在国内引起了抵抗外国侵略的新浪潮,特别是各地反对传教士的斗争愈演愈烈,至1899年终于演化成规模宏大的义和团运动。由义和团运动又引发了1900年的八国联军人侵,清廷被迫流亡西安。
八国联军的入侵以及由此而签订的《辛丑条约》,极大地震动了清廷,统治层中的清醒之士认为,要保持政权的稳定,不作一定的让步和改革来缓解国内外各种势力对朝廷施政方针的不满,是肯定不行的。1900年8月30日,清廷以光绪皇帝的名义发布诏书,重申改革的必要性,呼吁臣民向朝廷陈述改革建议,以便废除弊政。1901年1月29日,清廷再以光绪皇帝的名义宣布实行“新政”,声称“举凡朝章国政,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制财政”等,都应“参酌中西政治”进行因革省并。
清廷试图通过新政改革使渐趋崩溃的国家机构有所革新和强化。在行政管理方面,改组主管与外国交涉的机关,废除原有的总理衙门,组建西式的外务部;裁减中央和地方机构,废除陈旧的詹事府和通政司;清除各级官吏队伍中的营私舞弊者,力图建立一个高效、廉洁的新式政府;建立警察制度,设置巡警部,后又改组为内务部,并在各大城市组建警务机构。
在法制方面,清廷委托一批法律专家对诉讼程序的旧有法规进行了修订和改革,废止了那些野蛮、陈腐的审讯方式和特别残忍的刑讯。
在军事方面,从1901年起下令裁减各地驻军中缺乏战斗力的部分,然后按照欧洲和日本的方式,重新组建新式军队体制;停止武科举,设立新式军事学堂;1903年设立中央练兵处,计划在未来的几年时间里训练新式陆军36镇。到1911年止,实际练成新军14镇(师)、18协(旅),及4标(团)和禁卫军1镇,共计约17万人。
在工商业方面,注意民族工商业者的利益,推广奖励工商业者的办法;组建商部,并在各省会城市和那些比较发达的城市成立工商厅局;制定出一系列促进工商业发展的法规,如《奖励公司章程》、《商律》等,鼓励民间资本向工商业方面流动;颁布举办银行业务章程草案,开办大清银行。各省政府为了劝导和推进民间的工商业活动,共计设立工艺局389处、工业学堂29处、艺徒学堂82处、劝工陈列所和商品陈列所13处。
在教育方面,开创教育主管机关,先后设立管学大臣、学务大臣、学部;改革教育制度,于1901年命令各省设立小学、中学和大学三级学堂,鼓励和有计划地组织接受过新式。教育的青年出国留学,1904年推行《奏定学堂章程》,仿照日本学制,统一全国学制,增设新式课程,兴办师范、实业学堂;废除科举制度,从1902年起修改省县考试内容,废除八股文考试;1905年,宣布科举考试制度“无定期”地停办,新式教育体制完全取代了旧的教育模式。这些改革举措有力地促进了新式教育的发展。
九、辛亥革命与清王朝的覆灭
孙中山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先行者。1894年11月,他在檀香山组成了中国最早的资产阶级革命的小团体―兴中会。孙中山为兴中会制定的“驱除鞋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秘密誓词,第一次向中国人民提出了推翻清朝专制政府,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政治目标。兴中会的成立,标志着资产阶级革命民主派在组织上的初步形成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开端。
经过各革命团体的酝酿,同盟会于1905年8月在日本东京成立。孙中山提出的“驱除靴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主张,被确定为同盟会的革命纲领。孙中山对此加以阐释,第一次提出三民主义,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
同盟会的成立,促进革命形势的发展;清政府“预备立宪”骗局的失败和四川保路运动的发展,为武昌起义的发动制造了有利的时机。
1911年(农历辛亥年)10月10日,武昌城内新军第八镇工程第八营的革命党人熊秉坤、金兆龙等打响了起义的枪声。12日,控制了武汉三镇,取得了武昌起义的初步胜利。各省纷纷响应,革命浪潮席卷全国。12月29日,独立的17省代表在南京举行临时大总统的选举,孙中山被公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南京临时政府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政府。1912年2月12日,清朝的最后一个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皇帝终于宣布退位,历时260余年的清朝由此结束,2000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也由此结束,中国历史掀开了新的一页。
第二节 中华民国时期
一、中华民国的成立及其政权变化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成立,采用共和制,改用公历。
中华民国和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初步胜利,但是民国的政权不久便落人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之手。
袁世凯利用权力一步步走向独裁。他从第一届内阁开始就破坏责任内阁制度,未经内阁总理同意擅自处置重大事务;1913年3月派人暗杀国民党议会活动家宋教仁;7月镇压孙中山因宋教仁事件而发动的“二次革命”;10月强迫国会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1914年1月解散国会;5月炮制《中华民国约法》(俗称“袁记约法”),修改总统选举法,不仅使总统的权力无限制地扩大,而且可以连选连任,有权推荐继任总统;1915年12月12日废除共和,复辟帝制。
袁世凯的倒行逆施,遭到了人民群众和拥护共和人士的反对,爆发了“护国战争”,袁世凯于1916年3月被迫取消帝制,6月6日在忧惧中死去。袁世凯死后,民国的政权先后落人各派北洋军阀的手中,历史进人了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冯国璋、段棋瑞、曹馄、张作霖等军阀相继粉墨登场,直至1928年国民党在南京建立国民政府。
二、民国初年的教育改革
南京临时政府以蔡元培为教育总长,开始进行教育革新。1912年1月19日,颁发《普通教育暂行办法》和《普通教育暂行课程之标准》,其主要内容是:从前的学堂,改称学校,监督、堂长改称校长;凡各类教科书,务必合乎共和民国宗旨,禁用清政府颁布的教科书;废除小学读经科和奖励出身;初等小学开设修身、国文、算术、游戏、体操等课程;高等小学再增设中华历史、地理、博物、理化、图画、手工等课程。
临时政府迁到北京后,蔡元培继续出任教育总长,继续进行教育改革。9月初重新颁布中华民国教育宗旨,公布《学校系统令》,初步确立了一套资产阶级的新教育体制,为以后的教育改革和资产阶级新学制的最后确立奠定了基础。
对于教育宗旨,;规定为:“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其中的“道德教育”,是为了培养学生具有自由、平等、博爱的道德观念;“实利教育”,是为了进行生产和知识技能的教育;“军国民教育”就是后来的体育,是为了培养学生健全的体魄;“美感教育”包括美术和音乐,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思想修养。对于学制,在公布《学校系统令》之后,到1913年8月,又陆续几骷陡骼嘌A睿缶髡妥酆希贫艘桓鐾骋坏难е葡低场R蚋昧侥甑囊趵湍攴直鹞勺幽旰凸锍竽辏虼擞殖啤叭勺庸锍蟆毖е聘母铩U飧鲅е乒娑ǎ撼醯冉逃侄叮醯刃⊙?年,为义务教育;高等小学3年;中学教育4年;大学6一7年,即预科3年,本科3一4年。还将教育分成普通教育、师范教育和实业教育三个系统。师范教育分为师范学校和高等师范学校;实业教育分乙种(初等)、甲种(中等)实业学校和专门(高等)学校。
1912年9一10月,教育部还颁布了小学、中学、大学、专门学校和师范学校的学制,对各类学校的教育宗旨、人学资格、年龄、课程和年限都作了明确规定。,小学教育以留意儿童身心发育、培养国民道德之基础并授以生活所必需的知识技能为宗旨;教员须有许可状,不得对学生进行体罚。中学教育以完足普通教育、造成健全国民为宗旨;以省立为原则,经费由省款支付。大学以教授高深学术、养成硕学阂才、应国家需要为宗旨;分为文、理、法、商、医、农、工7科;设预科、本科和大学院。专门学校以教授高等学术、养成专门人才为宗旨;种类有法政、医学、药学、农业、工业、商业、美术、音乐、商船、外国语等。实业学校以教授农工商业必需的知识技能为目的;甲种学校以省立为原则,乙种学校以县立为原则。
此后,袁世凯为着其专制统治和复辟帝制的需要,曾有过短暂的封建主义教育复辟。袁世凯死后,范源镰任教育总长,重新施行民国元年的教育方针,废除和修正了袁世凯复辟时的一些教育法令。1919年4月,又提出以“养成健全人格,发展共和精神”为教育宗旨。在新文化运动推动下出现的许多新的教育团体,也积极推动教育改革。1921年9月10日,教育部邀请全国各教育机构和团体的代表在北京召开全国学制改革会议,通过了《学制系统改革案》,于1922年起在全国施行,称“新学制”。因该年是农历壬戌年,故又称“壬戌学制”。其改革的主要举措是:小学年限缩短为6年,以利普及;中学年限延长为6年,以提高教育水平,初中可以单设,以利普及;大学取消预科,不再进行普通教育,有利于专业教育和科学研究;施行选科制和分科教育,兼顾学生升学和就业两种准备;职业教育单成系统,代替实业教育。这一学制反映了五四时期新教育改革的一些基本要求,是民国成立以来教育改革的一个综合成果,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新教育体制的确立。
三、五四新文化运动
在反对日本侵略的爱国运动和反对帝制复辟的斗争中,新一代的青年知识分子脱颖而出,积极提倡新文化,充当争取民族独立、政治民主的先锋。其杰出的代表人物有李大钊、陈独秀、胡适、钱玄同、吴虞、蔡元培以及后来参加的鲁迅等。由于这次提倡新文化运动发生在五四运动前后,又与五四运动有着密切的联系,故称五四新文化运动。
五四新文化运动,以1919年5月4日爆发的五四运动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一时期,以陈独秀于1915年9月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1916年秋更名为《新青年)})为开端。新文化的提倡者们以《新青年》为阵地,积极倡导科学与民主,以现代自然科学反对无知、迷信和神秘主义;以争取民权和民主自由反对专制独裁,提倡资产阶级启蒙思想,主张真正实行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反对袁世凯尊孔复古、复辟帝制的逆流;反对一切旧道德和旧文化,主张个性自由和个人发展,提倡文字的改革与新文化的创造,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在性质上属于以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为指导的反封建的思想启蒙运动。
后一个时期,在指导思想上突破了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范畴,开始具有社会主义因素。经过前一阶段的新文化启蒙,唤醒了中国新一代年轻知识分子,因此当1919年初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努力即将失败、日本取代德国攫取在山东的权益即将得到和会确认的消息传来之后,年轻知识分子迅速行动起来,掀起了规模宏大、震惊中外的五四爱国运动。5月4日,北京爆发了学生示威游行。6月3日,上海爆发了有数十万工人参加的大罢工和游行,使五四运动从一个青年学生的运动发展成为以工人阶级为主,包括社会各阶级、各阶层共同参加的爱国运动,工人阶级以独立的姿态登上政治舞台,并显示出了巨大的力量。这一时期的新文化运动,在政治上把反封建的思想革命与反军阀的政治斗争结合起来,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成为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促进了工人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结合,使中国的革命运动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并为中国GCD的成立作了组织上和思想上的准备。1921年7月,中国GCD成立,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
四、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中华民国成立以后,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较为有利的制度条件,加之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西方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扩张与掠夺,使中国的资本主义经济出现了1912一1922年持续10年较快发展的所谓“黄金时代”。
这一时期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进程,表现了这样几个特点:一是资本主义主体力量从国家向民间转移,私人资本的发展速度已超过国家资本。二是大小企业并举,以中小企业为多,既表明资本相对集中和两极分化的现象开始出现,也说明企业资本力量的薄弱。三是出现了企业集团,如航运业中的三北集团、朱葆三集团,银行业中的北四行、南四行之类的同业性企业集团;无锡荣家的三新系统企业集团、南洋华侨郭氏兄弟的永安系统企业集团之类的家族性企业集团;以周学熙为主的华北企业集团、以张餐为首的南通企业集团之类的地区性企业集团。四是负债经营,许多大型企业和集团企业依靠举借大量外债和内债才得以开办和维持经营。这些特点说明,民族资本主义经过这10年的发展,在数量上有较大的增加,但在素质上提高不多,加之国家主权丧失,仍不足以对付西方资本主义的竞争和侵略,1923年以后,随着外国经济势力卷土重来,资本主义经济又出现衰退,发展势头减弱。
五、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及其政治体制
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后,4月18日在旧江苏省议会举行典礼,成立南京国民政府。胡汉民为南京政府主席。蒋介石利用南京政府一方面与武汉政府抗衡,一方面镇压革命力量。南京政府下设行政院、立法院、司法院、监察院、考试院,实质上是蒋介石实行独裁统治的工具。
1928年8月,国民党召开二届五中全会,宣告“军政时期”结束,“训政时期”开始。同时,蒋介石公开宣布“以党治国”,宣称“违反三民主义的人不允许活动”。10月3日,国民党中常会通过《训政纲领》并于10月4日公布。国民党一党专政的制度确立。1929年3月21日,国民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又通过《确定训政时期政府人民行使政权治权之实际及方略案),进一步规定,由国民党“领导国民,扶植中华民国之政权治权”,中国人民必须“服从拥护中国国民党,…始得享受中华民国之权”。
1935年5月5日,国民党为了掩饰其借“训政”为名加强独裁的真面日,又制定了《中华民国宪法草案》(《五五宪草》)。与《训政时期约法》比较,它在文字上、个别章节上作了一些调整,并将国民政府的首脑由主席改为总统,但二者的结构体系、内容却基本相同。它虽删除了国民党中央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的规定,但又把总统的权力规定得至高无上,总统拥有行政、立法、司法、军事等最高权力,仍然体现着国民党一党专政和蒋介石个人独裁的实质。随着蒋介石个人独裁地位的确立,国民党政权逐渐走向法西斯化。最明显的标志是国民党特务制度的建立及其基层保甲制度的推行。
六、从国家资本主义到官僚资本主义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实行经济统制政策,使国家资本逐渐膨胀,并开始向官僚资本转变。
在1928一1937年间,除了交通建设方面几乎完全由国家投资之外,国家资本也开始向工矿和金融领域扩张。
抗日战争爆发以后,国民党政府推行战时经济统制政策,使国家垄断资本迅速膨胀起来。国营工业资本(不包括军用工业)在全国工业资本总额中所占的比重,从1935年的12%上升到1944年的40.5%,若包括矿业则占52写。
抗战结束后,经过接收敌伪产业,国家和官僚垄断资本急剧膨胀。其资本数额占全国资本总额的比重上升到54%,而民营资本则下降到38%,其余为外国资本。按分类计,产业资本中,国家(官僚)资本占64%,民营资本占25%;金融资本中,国家(官僚)资本占89%,民营资本占5%。
国民党政府中的一批官僚豪门,利用权势,以国家的经济资源为自己谋私利。在这样的情势下,所有国家资本,无论其运作形式如何,有无官僚豪门的插手,均被社会舆论指为官僚资本,遭到社会各界的猛烈攻击。
1947年12月,毛泽东对官僚资本和官僚资产阶级作出了明确的界定。他提出:“没收蒋介石、宋子文、孔祥熙、陈立夫为首的垄断资本”。①并指出:以“蒋宋孔陈四大家族”为首的垄断资本,是“国家垄断资本”。“这个资本,在中国的通俗名称,叫做官僚资本。这个资产阶级,叫做官僚资产阶级,即是中国的大资产阶级。”②1949年4月2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布告约法八章中重申上述原则说:“凡属国民党反动政府和大官僚分子所经营的工厂、商店、银行、仓库、船舶、码头、铁路、邮政、电报、电灯、电话、自来水和农场、牧场等,均由人民政府接管。”③毛泽东的这些论述说明,属于官僚资本的有两种企业,一种是由国民党县级以上各级政府经营的完全官办的企业,另一种是由国民党大官僚分子所经营的企业。官僚资本主义成为旧中国的“三座大山”之一,是GCD革命的主要对象之一。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责任编辑:cy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