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杨家的天伦之所,革命的聚集之地——王家塘5号
杨先生的父亲是军人,辛亥革命以后,中国军阀割据,战争不断,因此杨先生一家一直生活在动荡和漂泊迁徙之中,直至1924年其父亲被派驻新昌县城后生活才得以安宁。此时,他们租住在王家塘5号,这里是杨家最享天伦的地方,也是父亲杨辅庭的终身归宿。王家塘巷是距离新昌县政府加入收藏夹代码
办公地点不过几十米远的一条小巷,出新昌县府,进入县前巷,右拐进入王家塘,再穿过一个小弄堂便到了王家塘5号正屋。这是一座面北的二层砖木结构房子,三开间,做工考究,一眼就能看出主人不俗的财力,中间是南方传统的堂屋,正屋左边也是二层砖木结构的偏房,正屋的前面是一个大天井,再不远处便是一片诺大的桑园,旁边还有一座静穆的基督教堂,咋看好似一派田园风光。王家塘5号原来是某天台大烟商的房子,杨先生的父亲为便于工作租住在此。后因姑加入收藏夹代码
父(郁达夫夫人王英霞的叔叔)早逝,姑姑一家因受到族群挤压、战乱等原因迁居新昌,随杨先生家一同租住在此。表弟金望平是新昌早期的地下党员之一,是建国后新昌中学的首任校长;表妹在杨先生的影响下,在浙江大学从事会计教学。
由于杨先生父亲的豁达,王家塘5号也成为了进步青年学生聚集、谈国论事的好地方,在这里可以毫不忌讳地谈论毛泽东、GCD等。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抗日怒潮席卷中华大地,这里更成为了新昌抗日宣传的据点。当时弟弟陈山、俞菊生、叶宗淦、俞元亮(当时号称“新昌四杰”)经常在这里聚会,还有吕家振(1916年-1967年,新昌人,早期GCD员,早年在上海打加入收藏夹代码
工,接受过话剧和电影艺术的熏陶,先后任省歌剧团团长和省越剧一团团长)等抗日先驱曾到杨先生家做客,或排演节目(如在此排演了《放下你的鞭子》等一系列剧目),杨先生的弟弟陈山等成为了主角,妹妹杨曰吟、杨曰筠等也曾参加演出。王家塘5号一度成为宣传革命、主张抗日的活跃场所,杨先生则与其父亲一样,成为王家塘5号人们生活的忠实保障者。
四、至诚执着,人生无悔
杨先生的一生可以说充满艰辛与坎坷,他经历了家境的起落,外敌的入侵,社会的动荡、战乱,还饱受了解放后被错划右派、“十年浩劫”的磨难,品尝过抗日战争胜利的喜悦,感受过人民解放、改革开放的舒心,但不论悲喜,杨先生对人生真诚的追求依然执着,对党的信任、对为人民服务的信条更是痴心不改,对自己至诚执着,无怨无悔。
早在1931年,杨先生以优异的成绩从高中毕业,就面临着人生的第一次选择——是读书还是工作?为了家庭,为了提高平民素质,为了抗日战争,杨先生毅然来到新昌民众教育馆,参加平民文化教育,在民众教育馆工作的2年多时间里,他担任教员,为提高新昌民众的文化水平、宣传抗日倾心尽力。其间,在他家里先进青年们频繁聚会,杨先生对青年们也给予了生活上的关心与经济上加入收藏夹代码
的支持,充分表达了救国愿望。1932年,他面临了人生的第二次选择,出于追求事业和减少家庭负担的双重考虑,他没有考虑其他大学,而是毅然报考了南京中央政治学校大学部,并选择了财政会计专业,从此与会计终身结缘。毕业后他先后在国民政府、浙江省财政厅工作,还曾担任会计专员,兼任会计教学任务,当时其名声已大。在英士大学期间,即便他因支持进步学生而受到排挤与追查,但始终没有放弃对会计事业的追求。
新中国成立后,杨先生将满身热忱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针对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建言献策。但在1957年的反右运动中,因为他曾直书毛主席剖析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而被错划为右派,当时杨先生4加入收藏夹代码
4岁。这一划就是22年,可惜,人生最辉煌的时间就在这种批判与劳作中度过,连自己最基本的生活都很难得到保障。即便在如此艰难的日子里,他仍未丧失对生活的信念和对事业的追求,并坚信真理总能为人所接受。直到80年代恢复工作为止,他从未向组织申辩过。在与家人、朋友的交谈中,对这段历史他并没有计较,而总是笑言:没有GCD就没有新中国,我相信GCD的自纠能力,假不覆真,人生无悔!恢复工作后,杨先生将更大的精力投入改革开放之中,可谓老骥伏枥,为中国的会计、审计事业建言献策。
五、人生无小事,理论有大成
杨先生是一位为人谦逊、治学严谨并有理论大成的人,他的“受托责任学说”为学界所普遍接受。受托责任学说指出,任何个人和单位,接受了委托人的资金、资源,具有代为保管和运用这些资金和资源的权利,就应对委托人负起责任:以最大的忠诚,最使委托人满意的方式;运用受托的资金和资源,完成委托人托付;向委托人报告,请求解除责任。这种责任是因受托而引起的,就叫受托责任。同时,杨先生还认为,所谓委托人,就是人民、股东、捐款人、其他各种出资人,而受托人,则是政府、董事、企事业单位负责人,及其他各种受资人。他从受托责任出发,对会计本质定义、,国家审计体制的建立、会计教学体系的完善等作出了开拓性的贡献,甚至还对GCD的公仆论及为人民服务的论述也作了深入理解!为此,从受托论出发,杨先生注重自身修养,视人生无小事:杨先生在民国时期担任专员办主任时经常要下基层。但他从来不乘坐轿车,而是穿着“草鞋”下基层;在回到新昌拜亲访友时,杨先生必先通知,到家门则先轻敲、后脱帽并鞠躬,其称之为知礼节;杨先生十分注重节约,他穿衣、吃饭等都非常朴素和简单,青布衫、打布丁在他身上时常加入收藏夹代码
可见,他死后连坟墓也未建,可知其淡泊,而对学生朋友则十分慷慨,视人生无小事,真正做到了“修己爱群”。
六、人生易苍老,促统情难易
杨时展先生是武汉早期的民革成员,曾担任武汉市民革主任委员、湖北省民革副主任委员、武汉市政协副主席等职务。随着两岸统一企盼的进一步升温,1993年10月,年届八十高龄的杨先生不顾年老,抓住学术交流的机会应邀访问台湾,拜会了自己耐老师陈立夫先生(1932年,陈立夫在中央政治大学讲授《唯生论》,其深入浅出的讲解给杨时展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对陈立夫先生以师生情、同乡情和曾在英士大学任教授的感情加以宣染,希望老师能在促统上作出贡献,真可谓是人生易苍老、两岸的统一情难易。他还利用多种机会与台湾管理会计学会的李宏健先生、东吴大学棱长蒋孝慈(原名章孝慈、蒋经国的儿子)先生等进行学术探讨,在以学术促交流、以交流促统一方面做了许多工作。
七、亲情、乡情、人间晚晴
杨先生对新昌有一份特殊的感情,虽不在新昌出生,但他对新昌却有割舍不下的亲情与乡情,不仅因为他在新昌读完了小学和初中,结识了许多小伙伴,还因为他曾在新昌生活、工作过,那里有生他养他的父母,有他的老师、同事,有爱他的姑姑,尊敬他的表弟与表妹,还有两个妹妹(都嫁给了新昌人)及外甥、外甥女们。新昌是杨先生父母的终身归宿,他的家就在新昌。可以说,杨先生与新昌有说不完的话、道不完的情。杨先生说他是一个真正的新昌人,平时讲话是满口乡音。随着年龄的增长,杨先生思亲恋乡的心情倍增,在他恢复工作后曾四次回加入收藏夹代码
过新昌。1981年,杨先生刚恢复工作不久,经济还很拮据,60多岁的他带着想与家人诉说的话语,怀揣着急切的心情第一次回到了家乡,祭扫父母的坟墓,与父母加入收藏夹代码
诉说心里话;探望弟妹、朋友和自己的小辈们;追忆童年的乐趣,驻足南明小学校门,留恋曾居住的王家塘旧宅,可谓感慨万千。而后,杨先生还于1987年、1991年和1996年三次回过新昌,1996年之行是他与家乡的永别之行。
上一页 [1] [2]
责任编辑:张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