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 凝结水系统及设备
10.5.1 凝汽式机组的凝结水泵台数、容量应满足下列要求:
1 单台凝汽式机组宜装设两台凝结水泵,每台凝结水泵容量为最大凝结水量的110%;如大容量机组需装设三台容量各为最大凝结水量55%的凝结水泵时,应进行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
2 最大凝结水量应为下列各项之和:
1)汽轮机最大进汽工况时的凝汽量;
2)进入凝汽器的经常疏水量;
3)进入凝汽器的正常补给水量。
当备用泵短期投入运行时,应满足低压加热器可能排入凝汽器的事故疏水量或旁路系统投入运行时凝结水量输送的要求。
10.5.2 供热式机组的凝结水泵台数、容量应满足下列要求:
1 工业抽汽式供热机组或工业、采暖双抽式供热机组,每台宜装设两台或三台凝结水泵。
1)当机组投产后即对外供热时,宜装设两台110%设计热负荷工况下凝结水量或两台55%最大凝结水量的凝结水泵,两者比较取较大值;
2)当机组投产后需较长时间在纯凝汽工况或低热负荷工况下运行时,宜装设三台110%设计热负荷工况下凝结水量或三台55%最大凝结水量的凝结水泵,两者比较取较大值。
2 采暖抽汽式供热机组,可装设三台凝结水泵,每台泵容量为最大凝结水量的55%。
3 最大凝结水量应为:
1)当补给水正常不补入凝汽器时,按纯凝工况计算,其计算方法与凝汽式汽轮机相同;
2)当补给水正常补入凝汽器时,还应按最大抽汽工况计算,计入补给水量后与按纯凝汽工况计算值比较,取较大值。
4 设计热负荷工况下的凝结水量应为:
1)机组在设计热负荷工况下运行时的凝汽量;
2)进入凝汽器的经常疏水量和正常补给水量。
10.5.3 凝结水系统宜采用一级凝结水泵;当全部凝结水需要进行处理且采用低压凝结水除盐设备时,应设置凝结水升压泵,其台数和容量应与凝结水泵相同。在设备条件具备时,宜采用与凝结水泵同轴的凝结水升压泵。
10.5.4 无凝结水除盐设备时,凝结水泵的扬程应按下列各项之和计算:
1 从凝汽器热井到除氧器凝结水入口(包括喷雾头)的介质流动阻力(按最大凝结水量计算),另加10%~20%裕量;
2 除氧器凝结水入口与凝汽器热井最低水位间的水柱静压差;
3 除氧器最大工作压力,另加15%裕量;
4 凝汽器的最高真空。
有凝结水除盐设备时,凝结水泵和凝结水升压泵的扬程可参照以上原则计算,并计入除盐设备的阻力。
10.5.5 中间再热机组的补给水在进入凝汽器前,宜按照系统的需要装设补给水箱和补给水泵。
补给水箱的容积:125MW和200MW机组不小于50m3;300MW机组不小于100m3;600MW及以上机组不小于300m3。
补给水泵不设备用,补给水泵的总容量应按锅炉启动时的补给水量要求选择。
10.5.6 低压加热器疏水泵的容量,应按在汽轮机最大进汽工况时接入该泵的低压加热器的疏水量之和计算,另加10%裕量。
10.5.7 低压加热器疏水泵的扬程应按下列各项之和计算:
1 从低压加热器到除氧器凝结水入口(包括喷雾头)的介质流动阻力(按汽轮机最大凝结水量对应工况计算),另加10%~20%裕量;
2 除氧器凝结水入口与低压加热器最低水位间的静压差;
3 除氧器工作压力,另加15%裕量;
4 最大凝结水量对应工况下低压加热器内的真空(如为正压力,取负值)。
10.6 疏 放 水 设施
10.6.1 中间再热机组可不设疏水箱及疏水泵。
10.6.2 主蒸汽采用母管制系统的发电厂,宜装设两个疏水箱,其总容量不小于30m3。疏水泵应采用两台,每台疏水泵的容量应按在0.5h内将一个疏水箱的存水全部打出的要求选择。
当机组台数超过四台时,可设置第二组疏水设施。
10.6.3 当主蒸汽采用母管制系统且低位疏水水量较大、水质较好可供利用时,宜装设一个容量为5m3的低位水箱和一台低位水泵。低位水泵的容量应按在0.5h内将低位水箱的存水全部打出的要求选择。
当机组台数超过四台时,可装设第二组低位疏放水设施。
10.7 工 业 水 系统
10.7.1 发电厂的工业水系统,应有可靠的水源。辅机冷却水系统应根据凝汽器冷却水源、水质情况和设备对冷却水水量、水温和水质的不同要求合理确定。
转动机械轴承冷却水中的碳酸盐硬度宜小于250mg/L(以CaCO3计),pH值应不小于6.5,宜不大于9.5,悬浮物的含量,对于300MW及以上机组,宜小于50mg/L,对于其他机组,应小于100mg/L。
10.7.2 以淡水作为凝汽器冷却水源,且不需进行处理即可作为辅机冷却用水时,宜采用开式循环冷却水系统。需经处理时,可按具体情况,采用开式循环与闭式循环相结合的冷却水系统。
开式循环冷却水应取自凝汽器循环冷却水系统,适用于向用水量较大、循环冷却水的水质可以满足要求的设备和闭式循环冷却水热交换器提供冷却水源。
闭式循环冷却水宜采用除盐水或凝结水,适用于向用水量较小且水质要求较高的设备提供冷却水源。
10.7.3 以海水作为凝汽器冷却水源时,辅机冷却水宜采用除盐水闭式循环冷却水系统,此时闭式循环冷却水热交换器应由海水作为冷却水源;对200MW及以下机组,当技术经济比较合理时,辅机冷却水也可设专用的淡水冷却塔开式循环冷却系统。
10.7.4 服务水系统向厂房、设备检修冲洗及用水量小,不便回收的设备冷却提供水源。
10.7.5 闭式循环冷却水系统宜设置两台65%换热面积的热交换器。当闭式循环冷却水热交换器的冷却水源为海水时,热交换器应采用钛制材料。
10.7.6 闭式循环冷却水系统应设置两台循环水泵。单台循环水泵的容量应不小于机组最大冷却水量的110%。循环水泵的扬程应满足按最大冷却水量计算的系统管道最大阻力,另加20%裕量。
开式循环冷却水系统应根据系统布置计算确定是否需设升压水泵或需设升压水泵供水的范围。当需要时,应设两台升压水泵,单台升压泵的容量应不小于需升压的冷却水量的
110%。升压泵的扬程按下列各项之和计算:
1 按最大冷却水量计算的系统管道最大阻力,另加20%裕量;
2 最高用水点与升压泵中心线之间的净压差;
3 循环水进出口管道之间的水压差(取负值)。
10.7.7 闭式循环冷却水系统应设置高位膨胀装置和补给水系统。
10.7.8 闭式循环冷却水热交换器处的闭式循环水侧的运行压力应大于开式循环水侧的运行压力。
10.7.9 空冷机组宜设置单独的辅机冷却水系统,宜采用冷却塔循环冷却。当电厂同时装有空冷机组和多台常规机组时,空冷机组的辅机冷却用水也可取自常规机组。
10.7.10 单机容量125MW及以上机组的辅机冷却水系统,宜采用单元制,经技术经济比较认为合理后,也可采用扩大单元制。服务水系统宜两台机作为一个单元或全厂统一考虑。
10.8 供热式机组的辅助系统和设备
10.8.1 热网加热器的容量和台数应根据采暖、通风和生活热负荷选择,宜不设备用,但当任何一台加热器停止运行时,其余设备应满足60%~75%(严寒地区取上限)热负荷的需要。设计时应根据热负荷增长的可能性及汽轮机采暖抽汽的供汽能力,确定是否预留增装相应的热网加热器的位置。
是否装设热网尖峰加热器,应根据热负荷性质、输送距离、当地气候和热网系统等因素综合研究确定。
10.8.2 热网系统的其它设备应按下列要求选择:
1 热网水泵不少于两台,其中一台备用;
2 热网加热器凝结水泵不少于两台,其中一台备用;
3 当补给水不能直接补入热网时,设热网补给水泵两台,其中一台备用。备用热网水泵应能自动投入。当补给水能直接补入热网,但在热网水泵停用不能保证热网所需静压时,设热网补给水泵一台,否则可不设热网补给水泵。
当闭式热网正常补给水量为热网循环水量的1%~2%时,补给水设备的容量,应保证供给热网循环水量的4%,其中2%的水量(但不少于20t/h)应采用除过氧的化学软化水以及锅炉排污水,而其余2%的水量,则采用工业水(或生活水)。
为严格控制工业水(或生活水)的补给量,系统上应装设记录式流量计。
10.8.3 对装有抽汽式汽轮机和背压式汽轮机的热电厂,应根据各级工业抽汽或排汽参数,各装设1套减压减温装置作为备用,其容量等于1台汽轮机的最大抽汽量或排汽量。
当任何一台汽轮机停用,其余汽轮机如能供给采暖、通风和生活用热量的60%~75%(严寒地区取上限)时,可不装设采暖抽汽的备用减压减温器。
经常运行的减压减温装置,应设一套备用。
10.8.4 当热用户能返回凝结水,且在技术经济上合理时,应装设回水收集设备。回水中继水泵不宜少于两台,其中一台备用。回水箱的数量和容量按具体情况确定,不宜少于两台。
10.9 凝汽器及其辅助设施
10.9.1 应根据冷却水水质确定凝汽器的管板和管材的材质。对铜管凝汽器的管板和管端,应采取必要的防腐措施。
对采用海水或受海潮影响而氯离子含量较高的江水作为冷却水的大容量机组,宜采用钛管凝汽器。
10.9.2 凝汽器应装设胶球清洗装置。但对直流供水系统,如水中含沙较多或因其他原因,能证明管子不结垢也不沉积时,可不设胶球清洗装置。
当冷却水含有悬浮杂物且易形成单向堵塞时,宜设反冲洗装置。
空冷汽轮机的表面式凝汽器不需装设胶球清洗装置。
10.9.3 凝汽器应配置可靠的抽真空设备。对300MW及以下容量的机组,宜配置两台水环式真空泵或其他型式的抽真空设备(如射水抽气器等),每台抽真空设备的容量应能满足凝汽器正常运行时抽真空的需要。对600MW及以上容量的机组,宜配置三台水环式真空泵,每台泵的容量应能满足凝汽器正常运行时抽真空达50%的需要。
当全部抽真空设备投入运行时,应能满足机组启动时建立真空度的要求。
对200MW及以上容量机组,当采用直流供水系统时,宜设置一台凝汽器水室抽真空泵。
10.9.4 对单机容量为300MW及以上的机组,其凝汽器应设检漏装置。
上一页 [1] [2] [3]
责任编辑:sealion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