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墙接头形式及槽段长度
墙接头形式采用对接接头和圆榫接头两种形式,前者用于围堰部分,以便拆除;后者用于两侧护岸。对接接头每单元槽段长2.6m,圆榫接头为防止钻偏和加快进度,采用每槽
段两段,扣除接头管长,有效长为3.6m(图5-99)。
图5-99 地下连续墙接头型式及槽段尺寸
(a)对接式;(b)圆榫式
4.导墙设置
在挖槽前,沿连续墙纵向轴线位置设置混凝土或砖砌导墙,以控制轴线、存储泥浆和稳定上部土体。导墙深1m,壁厚0.2m,墙净距0.84m,内部每隔3m用100mm×100mm方木支顶,以防变形。
5.泥浆选择与配制使用
在钻机成槽过程中,泥浆具有护壁、携渣、冷却机具、润滑等作用。泥浆的选用是保证钻机成孔及其质量的重要关键,一般对护壁泥浆的技术要求如表5-34所示。选择泥浆要考虑护壁效果和经济性。根据本工程的土质特点(塑性指数在12左右)和施工条件,经试验,可采用自成泥浆加入适量的碱和膨润土的混合泥浆(表5-34)扩壁。即在开始钻进和清孔时,投入掺加0.2%~0.3%纯碱和1.5%~1.8%膨润土粘土泥浆。在钻进过程中采用自成泥浆加入一定数量(0.2%~0.3%)的纯碱,以改善泥浆性能。根据试验,此种泥浆护壁搁置4h而不塌孔。钻进中应经常测定和调整泥浆密度,密度在时,注入密度为1.05左右的新鲜泥浆置换,不得直接使用清水稀释。
泥浆的制配,结合场地狭窄及机具缺乏情况,可因地制宜地采用简易自流式重力沉降泥浆循环方法(图5-97)。配制和回收系统采用简单半地下式砖砌泥浆沉淀池共6个,沿连续墙长条形布置,以加长泥浆流动路线,加快沉淀。池容积为90~100m3(相当一个单元槽段挖土量的1.5~2倍),池间连通,供制浆和循环流动使用。沉淀池顶放筛子,排出的大颗粒泥渣和姜结石留在筛子上直接卸走,小颗粒的泥渣沉淀后留在池底,用高压水冲洗,通过排渣孔排走,清水由水井用泵送到贮水池中使用
注:1.编号1为泥浆技术指标要求;编号2、3为本工程采用的泥浆配合比。
2.纯碱加入量按水重的%计。
槽孔完成后要立即清孔,即用密度为1.05~1.1的新鲜泥浆,由导墙槽内自流入孔,用砂泵排渣,置换原有泥浆。当槽孔2/3高度处泥浆密度为1.1时,即可停止,立即安放钢筋笼和接头管,最后再一次由导管注入压力清水,将泥浆换出,孔底泥浆厚不大于10cm即认为合格,迅速灌筑混凝土。每钻一单元槽段约18~20h,从成孔完到灌筑混凝土完,整个过程应在8~12h内连续作业迅速完成。
6.钢筋笼吊放
钢筋笼制作应保证几何尺寸正确,有足够的刚度,起吊、运输、安装方便。本工程钢筋笼长36m,重9t,因只有15t履带吊,故采用两节制作吊放,每节长14m,吊放一节,安一节,用帮条焊接接头。为防止变形,横向每2m设一32加筋框,并每隔1.5~2m加一道φ22加劲支撑箍筋,交叉点全部用点焊连接,构成骨架。为保证几何尺寸和相对位置准确,在铺好的平台胎具上成型,在主筋上每3m焊一耳环,以控制保证层和便于下钢筋笼。钢筋笼的尺寸与导管间应保持15cm净距,钢筋笼用两台吊车四点起吊翻身,缓慢吊入槽中后,用钢管穿挂在导墙上,再吊上面一节,用帮条焊或搭接焊连接,靠自重接直,再用两台吊车,吊入槽孔内,用吊筋借槽钢搁置在导墙上。
7.混凝土浇筑
2.6m及3.6m长槽段均采用一根φ300mm导管下混凝土。水中灌筑混凝土的方法与2m直径灌注桩相同。为便于拔出接头管,要求在4h内浇筑完。
8.接头管安设与拔除
连续墙对接接头,一槽段接一槽段施工。圆榫接头采取在孔内埋接头管,它与钢筋笼同时安装就位,混凝土灌筑后拔出形成半圆形接头,保持接头良好。接头管用10mm钢板卷成,外径为800mm,每节长6m,采用内插销接头,并用销盖销接。由工厂制作,要求表面光滑,直径误差控制在3mm以内,垂直度要求在1/1000以内。接头管总重8.5t根据试验,接头管的摩擦力为7.5~12kN/㎡,正常顶拔力为300~400kN,最大时为940kN,取安全系数为2。顶拔设备采用2台行程为1.2m,起重量为7.5t的柱塞式液压千斤顶及配套高压油泵、顶升架等组成(图5-100)。顶拔前试调,使不同步差不大于3mm,另配一台1.5t吊车进行管子顶架的装卸。顶拔的原则是:顶拔要与混凝土浇筑、凝结速度相适应,掌握好混凝土具有自立强度的时机,不因过早而坍落,或过晚拔不动。具体做法是:在混凝土初凝后,立即开始上下活动,每10~15min活动一次,一般浇筑3.5~4h开始上拔,每15min一次拔出0.5~1.0m,每小时拔2~3m,拔至接头管底距墙顶4~6m时,停止抽拔,间歇一段时间,待上口混凝土强度稍高时,再拔除,以防水泥浆冲坏孔口。一般在浇筑后5h左右,将接头管全部拔出,紧接开始下一槽段施工。
地下结构工程
1.围堰与支护的设置
泵站地下结构部分,由于背靠坡,受地形、场地条件限制,紧靠河岸设置,不能采用沉井法施工。经设计施工多次研究确定,采取大开挖施工方案,即在黄河边预留4~6m土堤,并在内侧设混凝土地下连续墙,作施工挡土、挡水、防渗水壁围堰用。在基坑三侧设置2m直径挡土抗滑桩24根,根据计算仍承受不住黄河水压、土压和山坡的巨大推力(高边坡一侧为2.8×105kN)。为避免施工中大开挖时在排水条件下黄河水流入或在山体巨大推力下造成山体滑坡,在基坑内设置钢结构支护系统加固,使部分推力互相平衡,剩余推力通过钢支护系统传到基底,由抗滑桩承受。
钢结构地支护系统全部构件均在加工厂制作,用汽车运到现场安装。钢支护立柱分两节制作,现场拼装后在灌注抗滑桩到泵房底板标高时,吊入桩孔内,锚入桩头混凝土内1.2m。挖土在桩网格内进行,每挖4m一层土,支一层刚支撑系统,以平衡土压,确保基坑内施工操作安全。
2.土方开挖
在桩基、连续墙围堰施工完成后进行。基坑开挖面积为55m×33.5m,总土方量为33200 m3,沿挡土桩、连续墙围堰垂直开挖。桩间土方挖成水平拱形,使形成自然拱挡土。由于基坑内钢支护立柱林立,难以完全使用机械施工,因此采取机械与人工开挖相结合方式,地面下5m深,采用1m3反铲挖土机在空挡内挖土;以下13 m深,全部用人工开挖。对硬塑粘土及姜结石层,可用大锤、钎子松动后挖除,另配一台小型推土机,在铲下焊齿,配合松土。
土方按施工程序分二段进行,先开挖上游一半,待挖深1/3再开挖下游一半,以便上段提前浇灌垫层和底板,进行流水作业,加快施工进度。机械挖出的土方直接装到翻斗汽车上运出。人工挖方装入大吊斗内,用2台TQ60/80塔吊及1~2台履带吊垂直运输至地面,装车运到弃土场堆放。同时在中部吊车伸臂难达到部位的钢支柱上,搭平台设三木搭,用卷扬机吊吊桶垂直运土,装入手推车水平运输至坑一侧堆放,再用挖土机械装车运出。
3.基坑排水
由于土质渗透系数小,涌水量不大,在基坑内四周挖排水沟,四角设集水井、排水沟、井保持低于基坑0.5~1.0m,设4台48A-8型水泵及2台QY-25型扬程25m的潜水泵,将地下水直接通过胶管排入黄河。
4.模板支设
模板量为14000㎡,采用定型组合式钢模板,在基坑旁组装成大块模板,一般尺寸为3m×15m用槽钢楞或10cm×10cm方木作骨架,在U形卡(或8号铅丝、铁钉)连接固定,用塔吊吊入基坑内就位组装(图5-102)。再用方木及铁丝互相连牢,模板支承在底板预埋钢支架上。在转角及造型特殊部位采用大块非定型木模板,与支护系统钢支撑相碰部位也用木模,有的可仅组成骨架,在吊入基坑定位后,再支定型钢模板,以减轻起吊重量。墙壁侧模用对拉穿墙螺栓固定,并加适当支撑,使之保持稳定。底板两端砌半砖,用土模作侧模板。
通过墙壁的水、电管道及预埋铁件,在绑钢筋时预先埋好,用钢架固定。
顶部板、梁采用大块侧模及底模,利用支护钢支柱焊斜撑作支顶,平台采用钢模,利用桁架梁支在梁顶上。
编辑推荐文章:
责任编辑:sealion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