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 水泥混凝土路面具有强度高、水稳定性好、耐久性好、养护费用少、经济效益高、夜间能见度好等优点,近年来在高等级、重交通的道路上有较大的发展。水泥混凝土路面,包括素混凝土、钢筋混凝土、连续配筋混凝土、预应力混凝土、装配式混凝土、钢纤维混凝土、碾压混凝土和混凝土小块铺砌等面层板和基(垫)层所组成的路面。目前采用最广泛的是就地浇筑的素混凝土路面,简称混凝土路面。本节主要介绍这种路面的施工。
混凝土路面板下必须设置厚度约0.15m~0.20m的基层,或者具有足够刚度的老路面。在水温状况不良路段的路基与基层之间宜设置垫层,垫层应具有一定的强度和较好的水稳定性,在冰冻地区尚需具有较好的抗冻性。
(一)混凝土路面的构造特点 1.板厚:
理论分析表明,汽车轮载作用于板中部时板所产生的最大应力约为轮载作用于板边部时的2/3。因此,面层板的横断面应采用中间薄两边厚的型式,以适应荷载应力的变化。一般边部厚度较中部约厚25%,是从路面最外两侧板的边部,在0.6m~1.0m宽度范围内逐渐加厚。但是厚边式路面对于土基和基层的施工整型带来不便,而且使用经验也表明,在厚度变化转折处,易引起板的折裂。因此,目前国内常采用等边厚式路面,或在等中厚式断面板的最外两侧板边部配置边缘钢筋予以加固。
2.横缝:
混凝土路面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由于热胀冷缩会在混凝土板内产生温度胀缩应力,而在一昼夜中,白天气温高,夜间气温低,在板顶与板底之间会产生温差,使混凝土板发生翘曲变形,当这种翘曲受阻和在汽车荷载的作用下,会在板内产生过大的温度翘曲应力,造成板的断裂或拱胀等破坏。为避免这些缺陷,混凝土路面不得不在纵横两个方向建造许多接缝,把整个路面分成许多板块。横向接缝是垂直于行车方向的接缝,共有三种:胀缝(构造形式)、缩缝和施工缝(构造形式)。缩缝保证板因温度和湿度的降低而收缩时沿该薄弱断面缩裂,从而避免产生不规则的裂缝。胀缝保证板在温度升高时能部分伸张,从而避免产生路面板在热天的拱胀和折断破坏,同时胀缝也能起到缩缝的作用。另外,混凝土路面每天完工及因雨天或其它原因不能继续施工时,应尽量做到胀缝处。如不可能,也应做至缩缝处,并做成施工缝的构造形式。缩缝的间距一般为4m~6m(即板长),缝宽5m~10mm,深为4m~6cm;胀缝应少设或不设,但在邻近桥梁或建筑物处,小半径曲线和纵坡变换处,应设置胀缝。胀缝宽18~25mm,上部约为板厚1/4或5cm深度内浇灌填缝料,下部则设置富有弹性的嵌缝板。
3.纵缝(构造形式)是指平行于行车方向的接缝。纵缝一般按3~4.5m设置。
4.钢筋
当采用板中计算厚度时的等厚式板,或混凝土板纵、横向自由边缘下的基础有可能产生较大的塑性变形时,应在其自由边缘和角隅处设置边缘钢筋和角隅钢筋。
5. 传力杆
对于交通繁重的道路,为保证混凝土板之间能有效地传递荷载,防止形成错台,可在胀缝处板厚中央设置传力杆。传力杆一般长0.4m~0.6m直径20~25mm的光圆钢筋,每隔0.3m~0.5m设一根。杆的半段固定在混凝土内,另半段涂以沥青,套上长约8cm~10cm的铁皮或塑料套筒,筒底与杆端之间留出宽约3cm~4cm的空隙,并用木屑与弹性材料填充,以利板的自由伸缩。在同一条胀缝上的传力杆,设有套筒的活动端最好在缝的两边交错布置缩缝处一般不必设置传力杆,但对于交通繁重或地基水文条件不良路段,也应在板厚中央设置传力杆。这种传力杆长0.3m~0.4m,直径14~16mm,每隔0.30m~0.75m一根,一般全部锚固在混凝土内,以使缩缝下部凹凸面的传荷作用有所保证;但为便于板的翘曲,有时也将传力杆半段涂以沥青,称为滑动传力杆,而这种缝称为翘曲缝。
上一页 [1] [2]
责任编辑:xiaoh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