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对于园林流派形成的思考
1.园林发展存在的问题
(1) 流于形式,忽略内涵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剧,园林的艺术风格也史无前例地更趋向于大同。上海的海纳百川使其园林也不可避免的深受海外设计思潮的影响。这给我们带来很多好处,比如说技术可以更流通了,但是全球化也让我们失去了一些个性或者自我认知能力。
从1996年陆家嘴中心绿地建设一直到上海城市公共绿地的全面建设,形式感强烈的西方造园手法的引进已经从一种对中国园林艺术形式的补充、启蒙,走向了为形式而形式的怪圈。借鉴西方园林艺术的同时,我们却没有很好地审视一下这些形式产生的源泉及其内在涵义,只是简单的模仿。莫名其妙的轴线、子虚乌有的大圆、再配上牵强的说明,只求形式的园林是没有灵魂和活力的。海派园林作为海派文化的载体,其内涵和精神受到的关注很不够,海派文化也因此面临威胁。
西方园林文化的大举入侵,并不是偶然的,一方面,西方社会多年的经济发展为其设计内容和经营运作提供了完备的模式;另外一个方面,国内的园林设计力量和机构力量薄弱,传统的园林风格缺乏变化和缺少新的想象力的加盟,社会风气的浮躁也是一个原因。
(2) 缺乏创新,模仿成风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园林建设进入一个新的高潮,促进了现代化园林的建设。上海作为城市园林建设的典范成为各城市园林建设竞相模仿的对象。一时之间,“向上海学习,建设现代化园林”成为各城市园林建设的目标,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场城市美化运动。由于城市园林建设的急功近利使得园林设计的周期大大缩短,设计的模仿抄袭蔚然成风,形式和风格的趋同不可避免。换句话说,全国各地园林风格接近,失却了原来的地方特色。海派园林区别于其他各地园林的形式,如今却到处可见。海派园林独有的园林形式优势不再。
以草坪风为例,上世纪90年代,我国从南到北无不以种植草坪为时尚,纷纷引进名贵草种,有的甚至伐去浓郁的树林,而由于草坪维护成本高昂,本应作为市民休闲娱乐场所的绿地成为禁区,让人亲近不得;紧接着大树风一刮,城市新建绿地纷纷种上截干的秃头树,甚至北方城市也“种”上了摇曳多姿的椰子树……大量人造景观取代自然山水也使城市景观逐渐失去个性。
2.对海派园林的再认识(如何形成自己的风格特色)
创造园林流派,并不意味着主观的凭空“捏造”,任何一种有意义的流派的形成,都是有客观根据的,不能背离园林创作的本体和价值取向,否则将失去其生命力。各个园林流派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有自己的思想基础、创作倾向和艺术风格。因此,一个成熟的园林流派,应该具备三个方面的特性:其一,手法的独特性;其二,思想的一贯性;其三,风格的稳定性。进步的园林流派总是以其优秀的作品名垂千古,成为人类文化不朽的见证。当然,过分强调流派,容易形成矫揉造作的形式游戏;过分淡化流派,又会是园林创作流于平庸,失去个性与活力。
从形成流派的角度重新审视海派园林,笔者得出如下结论:
① 在海派园林的产生到解放前海派园林形成自己稳定的风格特征,海派园林是近代中国园林史上不可缺少的一个流派,见证了这段时期中国社会历史的变迁。十分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并进一步发展它。
② 海派园林在新时期各地园林超速发展时,近代海派园林的造园手法、园林风格被形式感强烈的现代园林取而代之。提出海派园林是想总结上海园林没有一种固定的形式,具有多样化的特点。但从字面上看,无法传递实质性的内涵,而且容易引起歧义。某某流派园林给人的感觉就是一种有地域界限、有一定时代局限、能在一定程度上模式化、风格化的园林。上海现代园林的风格多样,呈现出个性与多元的局面,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海派文化的精髓,但是上海的园林创作还没有形成自己独有的稳定风格,要形成新的流派或者继续发展海派园林仍然存在一定的阻力和障碍,尚未形成成熟的流派,不能与近代海派园林混为一谈。
③除了依托国际交流优势,聚集更多各方设计师的作品外,上海园林界自身的创新精神,创造高品质多样性的能力尚未得到一致公认。“海派园林”多少有点将创新纳为己有的味道,也不利于更多的外来优秀设计师融入上海。没有流派的上海能包容更多,发展更快!
所以我们倡导流派,却不能为流派而流派,也不是要盲目追逐西方流派,而是创造自己的、符合国情民情、反映时代特色的流派。我们需要的是富有深刻内涵与创新进步意义的本土流派把城市规划师站点加入收藏夹
责任编辑:伊Ⅴ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