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近召开的北京“两会”上,北京市市长王岐山作了《关于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报告》,报告提出,初步预计,2005年全市常住人口已经超过1530万,五年增加166万,对城市基础设施、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提出新挑战。
有关专家介绍,根据《北京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建议》,2010年,北京常住人口规划控制在1600万人左右。据悉,这个数据是市规划委从生态环境承载能力、资源条件、劳动就业等方面论证后确定的,深入分析城市发展的重要条件,尤其是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
专家称,目前北京市人口规模已达到水资源的承受力。水资源是个硬尺度,即使南水北调,也难以满足更多人口对水的需求,所以需要控制。否则,北京可能步入城市化的拉美陷阱。
上述问题,将我们的目光引向一个令人关注的话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
其实早在2005年1月,建设部就下发了《关于加强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和审批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在修编城市总体规划前,着眼城市的发展目标和发展可能,从土地、水、能源和环境等城市长远的发展保障出发,组织空间发展战略研究,前瞻性地研究城市的定位和空间布局等战略问题;要客观分析资源条件和制约因素,着重研究城市的综合承载能力,解决好资源保护、生态建设、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等城市发展的主要环节。
我国制定的“十一五”规划也明确规定,要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按照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
在前不久召开的全国建设工作会议上,建设部部长汪光焘也一再强调,“城市综合承载能力不强”,“城市要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不断提高综合承载能力”。
那么究竟什么是“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或者说,“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意指何方?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中小城市分会常委、副秘书长罗亚蒙研究员认为,一座城市就像在大海上航行的轮船,承载力是有限的,如果不对城市规模进行科学调控,城市就会超出其承载能力,随之而来的是,将会导致城市环境恶化,市民生存质量下降。
他举例说,汉唐长安城的悲剧正好说明了这一点:汉长安城号称当时世界第一大城,至隋初,使用近800年的汉长安城已是污水沉淀、壅底难泄,连饮水也成问题。隋文帝只好废弃旧都,另建新都——大兴城 (即唐长安城)。唐长安城当时是世界上最繁华的国际大都市,但它对环境的破坏和对资源的掠夺也是灾难性的。唐代中期维修宫殿,附近的山上已没有大树,要远涉黄河到今山西砍伐木材。由于人口剧增,经由洛阳水路转运的粮食难以为继,有时连皇帝也为吃饭发愁。唐末,朱温挟唐昭宗徙都洛阳,长安居民按籍迁居,长安(今西安)成了永远的废都。
在罗亚蒙看来,城市综合承载力包括两种,一是战略意义上的城市承载力,一是技术层面上的城市承载力。研究城市的综合承载能力,首先要解决战略意义上的承载力的问题,主要包括:城市的地理基础承载能力,如水和土地等,这是最根本的承载能力,决定了城市能建多大,比如延安、敦煌这样严重缺水的城市,无论怎样发展,也是不可能和吉林、襄樊这样丰水的城市相比的,因为水资源的供养量已经决定了他们最后的城市人口容量;二是城市的功能,即城市的发展动力问题,决定了一个城市能有多大。比如上海以及长三角的一些城市由于具有强大的区域推动力,同时,也就具有了强大的城市综合承载力。
就北京而言,理论上是可以发展到廊坊天津等地,因为作为一个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其发展动力是没有问题的,但北京能够建多大是需要研究的,因为这是由一个城市的地理基础承载能力所决定的。“北京能建很大,但又不能够建设很大,这是北京以及所有的城市建设自身所面临的一个矛盾纠葛”,所以一个城市在建设中,一定要考虑他的综合承载力,超过了城市的综合承载能力再发展,就要出大问题,“城市就有可能变成一个恐惧的城市。”罗亚蒙说。
中国人民大学区域经济研究所城市室主任叶裕民教授认为,虽然目前有关城市综合承载力还没有一个确定的概念,但是提出城市发展要考虑城市的综合承载力是一个很大的进步,是中国当前实现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建立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的需要。城市建设规划部门与时俱进提出城市综合承载力的理念,是一个巨大的进步,是十分值得肯定的。
叶裕民说,城市综合承载力是指城市的资源禀赋、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对城市人口及经济社会活动的承载能力。也就是说,城市综合承载力已经超越了原来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概念,应该有一个新的内涵,这个内涵就是经济社会活动的承载能力,即整个城市对大的人口总量能容纳多少,能承担多少就业,能提供多少良好的生活质量等,所谓综合承载力,主要应该包括资源承载力、环境承载力、经济承载力和社会承载力,这是一个有机的结合,而不是简单的相加。
责任编辑:xiaoh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