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知识—中小城市别出现“大城市病”
来源:优易学  2011-8-12 14:22:33   【优易学:中国教育考试门户网】   资料下载   建筑书店

  城镇化,在我国许多地区都把它作为一把解决“三农”问题的“金钥匙”。近年,我国的城镇化不断加快,城镇化率已超过了43%.在全国政协会议上,不少政协委员为“城镇化热”搭脉,奉献科学发展的金点子。

  近几年来,我国一些地区盲目扩大城镇规模,大拆大建、重复建设。一些城市周边开发区的“圈地”现象依然存在,不少等待开发的土地杂草丛生。污染、交通拥堵、犯罪等“大城市病”已越来越多地在各地中小城市出现。宋林飞委员毫不客气地指出,“实施‘净、畅、宁’工程已成为许多城市市长面临的选择”。

  拔苗助长的城市建设

  来自上海的吴幼英委员认为,当前城市建设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不容忽视,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拔苗助长”式的建设违背了城市发展的基本规律,给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及构建和谐社会埋下了隐患。

  吴幼英委员将“拔苗助长”式的问题归纳为:城市建设很大程度上超出了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城市就业问题突出,一定程度上已超出了产业发展及其规模的支持能力。在全国范围里,如果农村劳动力人口每年增长1个百分点的城镇化率,就要增加800万到1000万个就业岗位;农民工及其家属与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居民仍有相当大的差别,而在农村则出现耕地大面积撂荒、留守老人和儿童缺乏照顾等问题。

  城镇化建设要与国情相适应

  城镇化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但应防止“拔苗助长”式的建设和发展。吴幼英委员在提案中从国家与地方的不同层面、角度开出了“药方”:

  国家:有关主管部门应把我国城市建设的速度和规模确定在一个与国情相适应的水平上,对当前国内城市建设中无序发展的现象紧急叫停。

  地方:抓紧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建立政府问责制,使各地方政府必须严格按照城市规划确定的建设目标进行建设;建立公众参与城市规划制定和监督执行的机制,推进城市管理决策的民主化。

  国家与地方: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的财权和事权,从制度上彻底消除地方对“土地财政”的依赖性,使地方政府的发展思路从简单的土地出让中走出来,把城市建设稳定在资源和环境的平衡点上。

  24字显现科学发展要求

  我们要建设的城镇究竟该是什么样的“模式”?宋林飞委员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提出了一个区别以往城镇化建设的概念——新型城镇化,并用24个字概括了其特征。

  适度积聚:城镇化建设并非越快越好,而应和各地经济、就业岗位、建设用地等要素增长的实际保持相对的平衡。

  规模效应:在有条件的区域,应以特大城市和大城市为龙头,形成若干用地少、就业多、人口分布合理的新城市群。

  节约用地:提高土地使用效率,推进征用土地的占补平衡。

  合理布局:应该有重点并布局合理地发展小城镇,防止出现“空壳城镇”。

  普及保障:将现有城市居民社会保障制度延伸到小城镇居民,并逐步涵盖到农民工。

  环保优先: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

责任编辑:xiaohan

文章搜索:
 相关文章
热点资讯
热门课程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