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信息>>青年人网城市规划师更多信息>>青年人网城市规划师
齐夫(G.K.Zipf)在其《人类行为和费力最小的原则》一书中,曾运用对立统一的分析方法,从人类行为的角度探讨了城市等级规模分布的一般特征,并通过统计分析,推论出等级规模分布的理论模型:
式中:PR为第R级城市的人口规模,R为按人口规模排列的城市顺序,q和K为常数。
上式中,q的取值大小可以用来表示城市体系的不同结构,当q<1时,表示体系中中小城镇占优势,城市首位度低,称为次位型分布;当q>1时,表明大城市占优势,城市首位度高,称为首位型分布;当q=1时,表明体系内各级城市的规模为首位城市规模自然序列倒数的倍数;当q=0时,表示体系内各城市规模相等;表示体系内只有一个城市存在。
1.中国城市体系等级规模分布模型
根据1984年、1985年、1993年和1994年4年份的资料,对中国城市等级规模分布进行回归分析,可求出各年份的幂函数分布模型如下:
从上述各回归模型看,城市体系中所选的最小人口规模标准对归结果有较大影响。从各年份的结果来看,均以大于15万人口以上的回归模型相关程度高,值均小于相应的其它两组值,说明从大于15万人以上的城市来分析,中国城市的等级规模结构更趋于首位型,即城市的首位度趋于更高。
之所以造成上述的回归结果,与中国现行的设市标准相关。中国设市标准以非农业人口10万人为其下限,但出于其它种种特殊原因,有一些设市城市的人口规模并未达到这一最低线。所以在中国设市城市中,人口小于10万的城市数并不能真正体现实际上这一规模所具有的数量。而用10万或15万人以上的城市来进行分析,更能反映出中国城市等级规模结构所具有的内在规律。
2.中国分省区城市等级规模分布模型
运用与上述相同的理论模型和回归方法。对中国分省区人口规模大于10万的城市等级规模分布进行统计回归,结果如表37。的美女编辑们
根据齐丈理论模型中对q值的讨论以及表37的结果,这里对中国不同年份的城市等级规模分布特征进行归类:第一类q>1,首位城市占优势,城市首位度高;第二类q=1,为均衡型分布,各级城市数量符合直线型分布;第三类q<1,中间城市占优势,城市首位度低.为次位型分布。把城市规划师站点加入收藏夹
责任编辑:伊Ⅴ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