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能源消费差距巨大。经过多年建设,西藏城镇居民生活用电基本得到解决,但是广大农牧民还是主要依靠生物质能。以电力消费为例,占全区人口80%的农牧区用电量仅占全区发电量的5%左右,迄今还有4000多个无电村,20多万无电户,100多万无电人口。
2、消费平均低于全国水平
西藏能源消费结构中,电力、煤炭及石油等消费所占比重小。西藏电力的人均装机容量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人均用电量不足全国的1/5,人均生活用电仅为全国的1/2,均为全国最低。每年石油消费的全部、煤炭的80%需由区外调入。
3、消费以生活用能为主
西藏工业比重仅占经济总量的1/4左右,能源消耗主要集中在生活用能特别是城镇居民生活用能方面。西藏电网以民用负荷为主,约占70%,工业负荷约占20%,其它占10%。全区农村能源消费中,生活用能占80%以上,乡镇企业及其它用能不足20%。这种构成,正好与全国以生产消费为主的能源消费相反。西藏生活用能年人均耗能为700千克标准煤,高于全国平均消费水平100多千克标准煤。主要是由于西藏高原缺氧,燃烧效率低,气候寒冷,取暖期长,燃烧设备落后。
4、生物质能消费比重高
西藏生物质能消费比重高。按每户牧民每年使用薪柴约3吨和牛粪6吨计算,全区年合计消耗约250万吨生物质能,相当于110万吨标准煤,是电力、煤炭及石油消费的两倍多。生物质能占能源消费的主导地位,对生物质能的过度依赖,已对地方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破坏。
5、能源消费随季节变化
西藏能源主要依赖水能和生物质能。小水电基本为径流式,缺乏调节能力,随季节出力变化大,与电力供需负荷不匹配,生物质能夏秋产出量大,而消耗量却是冬季最多,生物质能产出与消费相违。
三、生态环境问题
(一)特殊生态环境
西藏面积120多万平方千米,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地区生态系统十分脆弱,抗干扰能力低,自更新能力差,一旦遭到破坏,很长时间难以恢复。受全球气温变暖,西藏出现了雪线上升、湖泊干酒、草地退化、石质化等自然退化现象。
(二)能源消费对环境的影响
西藏基础设施差,生产力落后,城市化水平低,城镇人口比重不足20%,远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工业能源消费带来的污染很小,目前西藏的水和大气环境基本没有受到污染,城市大气总悬浮微粒年均浓度值在230左右。
能源消费对西藏环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农牧民以畜粪、柴薪等生物质能消费为主带来的影响。全区农村能源消费中薪柴和畜粪各占30%左右,草皮占10%以上,水电和太阳能不足10%。农牧区绝大多数属于干旱少雨的高原大陆性气候,森林覆盖率低,森林面积少,产业结构不合理,很多地方能源供应不足,农牧民过度采挖灌丛、灌木和草皮,使脆弱的高原生态植被遭到破坏,而且范围不断扩大。
同时,地热能利用也带来了环境污染问题。地热利用将地下的水汽混合物通过分离后,蒸汽用于发电,而热排水中含有大量的磷、硫等矿物质,直接排放则人畜不能饮用、草场盐碱化,并造成地面沉降。目前,加强了热排水整治,兴建回灌工程,但回灌率仅在30%左右,大部分热排水直排已对当地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四、“十一五”能源发展思路和目标
(一)发展思路
抓住西部大开发机遇,加快西藏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满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的需要。能源适度超前发展,以电力为中心,水电为重点,电网为骨架,分散能源为补充,扩大供电能力和供电范围。积极发展小水电、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发电,解决偏远地区电网未覆盖人口的基本用电问题,降低无电人口的比重。全面提升西藏地区的能源供应水平,适度发展城镇供热,增加优质生活能源供应,建设供热设施,保护生态环境与改善人民生活。
西藏能源发展,应坚持社会、生态和经济效益相协调、相统一的原则,坚持水电为主与多能互补、全面改善与重点发展、近期需要与长远发展、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结合的原则。
(二)发展目标
到2010年,解决西藏地区无电村落和居民的供电问题,改变电力供应覆盖率低和供应不足的局面,改善城乡房屋的取暖条件,提高生活燃料的优质化,为改善人民生活和发展经济提供可靠的能源供应保障。地市及以上电网内发电装机达到90万千瓦,建成以拉萨为中心的藏中电网,完善边远地区主要城镇区域和小型电力基础设施建设,电网覆盖地区人口增加40万人;加速农牧区电气化建设,网外分散电源总装机达到30万千瓦,解决网外80万无电人口的用电问题;建设拉萨、那西等热电联产,实现集中供热。大力推广太阳能热水器,安装总量达到15万台,普及率达到30%。推进多种形式农村能源发展,改善和提高农村用能质量,使农牧民的冬季取暖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到2020年,构架西藏地区比较安全、清洁和稳定的能源供应体系,建成以水电为中心、太阳能、风能和其它可再生能源为补充的城乡能源供应和消费网络,为西藏在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全国前列创造条件。
责任编辑:xiaoh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