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体来说,要使循环经济先进合理的核心内容落实、体现在城市规划上,就要在以循环经济理念为支撑的各种生态型城市规划中,准确而充分地研究掌握循环经济与城市规划的结合点,克服一般生态规划所面临的一些困境。就笔者现在理解的范畴而言,笔者认为至少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努力。
首先是加强生态学理论的应用。生态学与城市规划真正结合的时间较短,加上生态学理论本身不成熟,许多理论还处于形成的初期,一些重要概念尚在争论之中,也缺乏有操作意义的定量化参数,因此,它对城市规划的实际指导能力十分有限,而且多数仅停留在理念更新与指导思想转变等形而上学的层面。这需要更多的规划人员对大量的规划实践进行总结、提炼,弥补生态学理论在城市规划应用中的缺陷。
其次是促进规划人员结构的合理化。目前在生态型城市规划的从业人员构成中,学生态的人员与学城市规划的人员没有能够很好地合理配置,没能形成有机互补的局面,导致许多相关规划或多或少存在理论上或操作上的缺陷。这也是造成生态学理论在城市规划中应用程度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当然,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更新、完善城市规划高等教育体制,从本科生的课程设置及研究生的招生范围等方面进行改革,也许是解决此类问题的“治本”之策。
最后是增强循环经济理念的规划实效性。不可否认,循环经济将对城市规划的理念与指导思想带来一些具有突破性的创新,但如果仅仅停留在抽象层面,而无法将循环经济在生态、资源循环利用等方面的理论与概念具体化、可度量化,尤其是不能有效地落实在用地、设施、交通等基础要素上,那就意味着没有找到循环经济与城市规划之间、产业与空间之间的有机结合点,循环经济对城市规划的实际效用将比其他生态学理论更加有限、更加空泛。
(2)适应资源配置市场化的趋势
2.1 资源行政配置是造成资源浪费的制度性根源
本节拟以与城市规划建设关系最为密切的土地为例,进一步论证资源行政配置是造成资源浪费的制度性根源。处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阶段的中国,在大多数经济要素通过产权明晰化纳入市场化轨道的背景下,对于基础性生产、生活资料和最重要的资源型经济要素之一的土地,却依然保留着产权不明晰的公有制特点,并且国家保持着对土地市场的严格限制和某种形式的垄断。也就是说,土地基本上是由政府而不是由市场机制进行配置的。
一种颇为流行的观点认为土地公有制下的行政配置可以节约城市开发建设成本,并能加速我国的城市化。这种观点其实是似是而非的。首先,这种表面上的高效是建立在损害平等与公正的基础上的,并最终会反过来影响效率的进一步发挥。其次,在地方财政增收与政绩最大化的动力下,以及在必须退出一般经济领域的压力下,政府有更强烈的在城市建设领域实现自我作用的欲望,因此,它就会有意无意地利用行政特权进行低价圈地来获取土地收益,导致土地供给价格的扭曲,造成房地产市场的虚假繁荣,同时也带来泡沫经济后的巨大浪费与效益损失。再次,由于土地产权界定不明晰,政府拥有实际的资源控制权,一方面为达到某些政治目的,会以牺牲经济效益为代价;另一方面为追求个人或部门私利,会通过寻租、设租等手段导致租值消散。最后,土地市场化配置尽管可增加一定的开发建设成本,但一方面真实有效的价格机制会促进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并通过更有效率的土地利用来增加城市开发建设的收益,从而提高社会的总体经济绩效;另一方面由于破除了政府的垄断经营,政府集中决策风险将会降低,资源浪费的现象将能得到遏止,这些都有助于实现提高效率的目的。
从某种意义上讲,土地资源行政配置与市场配置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就如同集权制与议会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前者更容易做成事情,但也更容易做错事情,而且在缺乏有效产权保护与权力制约的条件下,由于盲目决策和重复建设等所造成的浪费和效率损失往往更大。虽然中央三令五申,但各地的 “形象工程”“政绩工程”仍是层出不穷,“豆腐渣工程”和“马路拉链”③等现象也比比皆是,各种名目的开发区、大学城、大广场、宽马路圈占了大量土地,资源的闲置与浪费令人触目惊心。据统计,截至2004 年底,全国城镇规划范围内共闲置、空闲、批而未供土地近4 000 万 hm2,相当于现有城镇建设用地总量的7.8%。
2.2 城市规划在资源配置市场化背景下的转变
在资源配置市场化的宏观背景下,城市规划的理念、内容与方法,都需要做出相应的变革。
资源配置市场化尤其是资金与土地成本的市场化,将从制度上,即从成本机制这一经济基础角度硬性约束行政官员的政绩冲动与扩张冲动,促进形成企业节约型的生产模式,以及政府和普通民众节约型的消费模式等。因此,不难想象,“精明增长”的理念将很自然地成为规划师和政府官员的共识,使既不利于资源节约也不利于社会和谐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等现象得到有效抑制。城市规划在城市发展方向与开发模式选择,以及功能安排与用地布局上,都必须更加谨慎、务实而不能“贪大求洋”,也不能追求形式上的理想化,不能仅仅为了所谓的“体系完整”甚至“构图完美”就随意圈地或者大拆大建,而必须考虑更多的经济因素与成本收益核算,也就是说,方案比较的重点将不仅仅是空间结构的优劣,还会涉及更多经济与成本方面的分析比较。简单套用建筑设计三原则的话讲,就是城市规划将把“经济实用”而不是“美观”置于优先考虑的地位。而且由于资源配置市场化将对政府官员的行政意志与规划人员的非理性附和形成强有力的制约,城市规划将不得不更加尊重市场与社会,而不会再是过去那种明显有失均衡的政府主导。
同时,规划也不能过分专注于规模扩张式的发展,而应注重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正确处理好内涵与外延、建设与改造的关系,结合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城市空间结构,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此外,城市规划要将城市生产与生活所必需的淡水、能源、矿产等资源的供应安全,作为城市安全保障体系的重点之一;在产业布局及其相应的用地安排上,在基础设施配置及交通组织等方面,要更加重视资源供应渠道及其价格的因素。从更深层次、更制度化的角度来说,资源的优化配置需要城市规划体制及规划工作的重心从目标转向底线,从控制转向保护,从结果设计转向起点与过程安排。
责任编辑:xiaoh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