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有关部门统计,截至5月17日14时,“5·12汶川大地震”倒塌房屋312.8万间,损坏房屋1560.9万间。汶川县城三分之一房屋倒塌,剩下的也基本成了危房,无法居住;汶川县作为阿坝州工业重地,可以说遭受毁灭性的打击,几十年的基础设施建设毁于一旦,部分城镇几乎夷为平地。当惊天动地的大地震离开之后,留给四川人民的是满目苍痍、残垣断壁;当20多天的抗震救灾过后,擦干眼泪的中国各族人民将同灾区人民一起,去迎接另一个艰巨而漫长的挑战——重建。
毋庸置疑,这将是自1976年唐山大地震以来最严峻的重建任务。但是,与唐山大地震灾后重建不同的是,汶川地震灾后重建的主角,是一个经过30年改革开放并持续高速增长的经济体。在史无前例的灾难下,政府力量和包括房地产开发企业在内的社会力量,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灾后重建的几大挑战也浮出水面。
挑战1:巨额经济投入 尽管目前“5·12汶川大地震”造成的全部经济损失尚未公布,但已有经济学家称直接损失超过5000亿元,远远高于今年2月雪灾造成的损失。在巨额损失的面前,灾后重建的投入将更加巨大。
汶川大地震发生以后,中国各界展开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抗灾重建献爱心活动。
据民政部报告,截至20日13时,全国共接受社会各界捐赠款物139.25亿元,其中捐款125.16亿元。尽管中国上下献爱心的活动尚未结束,但活动截至目前接受的款物价值之高、参与捐助的范围之广在中国慈善事业的历史上绝无仅有。国务院常务会议也指出,将举全国之力多渠道筹集灾后重建资金,中央财政今年先安排700亿元,建立灾后恢复重建基金,明后年继续作相应安排。
以万科为代表的一些房地产企业也表示愿意投入巨资无偿参加重建工作。然而,重建工作工程浩大,这是一个长期持久的战役。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要重建震区的新貌,过大的资金缺口是摆在面前的一大难题。
挑战2:选址和规划 以前在国内外都出现这样的状况:为解决灾民的住宿,政府部门马上投入财力、物力修建房屋,尽快重建灾民的家园,可是,由于缺乏科学的规则,往往对生态环境造成了负面的影响,得不偿失。
此次大地震,已使汶川、北川、都江堰、绵阳等地建筑物遭受了重创,其中一些县市更已成为一片废墟。基于对环境的保护和今后生活的安全考虑,重新选址建城、还是在原有面貌上修建,也是灾后重建的一大难题。
专家指出,大规模的灾后重建,必须做好选址和规划工作。一方面,应注意地理位置的选择,还应避开地下的活动断裂带,减少地震的威胁,这可节省原地重建所需的清理废墟的费用。此次受到地震重创的北川县就是一个让人颇为叹息的案例,因其恰好处于地震的断裂带上,而且两面环山,地震发生会很危险。虽早在几年前,当地县政府就有了移址的想法,但由于操作起来并不很容易,所以一直尚未实施,结果在地震中北川整个县城几乎被夷为平地。如果早在城市规划建设之初,就能避免这个问题,也许北川能逃此劫难。
地震对逝者来说是苦难的,但地震之后,灾区重建可以说是一个新的机遇。专家认为,整个川西地区可以考虑借重建搞区域大规划。在选址方面,应从全局出发来考虑。
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研究员卢耀如说:“灾后重建工作中要加强工程建设与自然的适应性,避免诱发重大地质灾害。进行大型工程建设时,应当注意与自然条件和谐,一方面应防治、避免因人工因素而诱发大的地质灾害;另一方面也需要考虑相应的措施,使工程建设和自然条件特别是地质环境条件相和谐。”
这次汶川发生地震,启示很多,如楼址不能选择软土层,或者容易沙化、液化的地段,也不能在地下断层上,也不能在坡度很大的山脚下等。四川的地貌对于灾后重建是一大不可忽视的挑战。
责任编辑:xiaoh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