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是人的城市,为人服务,供人居住于其中。城市是我们人口聚集的中心,因为它能为工作提供便利,为文化发展提供动力。城市是交流、学习和发达的商业活动中心,它聚集了成千上万的家庭,也汇聚了物质、精神和创造的能量。正因为“城市是相对于乡村而言的一种相对永久性的大型居民点” ,从城市产生那一刻起,公共空间就是城市组成要素中不可能缺少的一部分。从中国古代的市、坊、园林到当代的公园、绿地、步行街、广场等等、无不体现了城市公共空间在城市中的重要性。
在历史的进程中,公共空间用途的变化不是很大,公共空间总是被用作为聚会的场所、市场和交通空间。公共空间一直是人们相聚、互致问候的场所,一个关于城市和社会信息的场所,一个演绎重大事件的舞台:游行、狂欢、庆典、集会、行刑等,不一而足。这是因为在过去,大多数的活动都有赖于步行,城市在这三种用途之间形成了良性的平衡。行人能便捷地走到约会、交易和交谈的场所,并在途中观赏景致。这种城市的功能是在同一个平台的公共空间上产生的。
但是,在20世纪,尤其是在工业化国家,三种主要的使用公共空间的方式的前提条件发生了变化。新的交通、贸易和交流的方式从根本下打破了几个世纪以来人们使用城市的传统。19世纪末电车和自行车被引入城市,使人们有了更大的活动范围并使市区迅速扩张。20世纪初汽车的引进使交通模式发生了剧变。特别是在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欧美国家,城市中的汽车交通快速发展,公共空间的范围和使用也随之而受到了影响。大量的机动交通没能与城市的传统功能和平共处,多少世纪以来一直平衡的城市功能被打乱了,开始不断产生新的冲突与矛盾!
在20世纪,城市作为市场也经历了剧变。小摊贩逐渐搬进了沿街道和广场四周的商店,然后又搬进越来越大的商场和超市,最后搬进了巨型的购物中心,它们开始逐渐远离市中心,即使是市区中设立的购物中心也完全是封闭式的,不再是公共空间的一部分。这类购物中心通常用着一条迷宫式的私有步道,联系小型广场和店面,而交易也就在室内进行。在这种情形下,所谓的“公共生活”以及购物的顾客实际上受到严格的控制,所有的活动和人际交往受到保安人员的监视。显然,这种市场已经从公共空间中脱离出来,成为了私有的领地。
20世纪也决定地改变了城市作为聚会和信息交流场所的功能。印刷及电子新媒体的快速而广泛的传播,使得向人们提供有关社区乃至全世界的无穷无尽的信息流成为可能。巡街大声宣读公告的人早已成为历史陈迹。与此同时,人与人之间间接交流的手段也不断出现,首先是电报,接着是电话、手机、电子函件和互联网。由小汽车和其他形式的交流通所带来的个人流动,以及廉价的长途旅行为人们相聚提供了新的机会。
城市作为居民相聚的重要场所这一传统作用完全改变了。而如今,这一现象也开始在中国的各个城市迅速蔓延。
在扬·盖尔和拉尔斯·吉姆松著的《新城市空间》中,他们通过对公共空间利用现状的分析,将城市分成了以下几类:
传统的城市——在这类城市中,聚会场所、市场和交通仍然在某种程序上得到平衡。
受侵蚀的城市——在这类城市中,某种单一的功能,通常是机动交通,以牺牲其他城市功能为代价支配了整个城市。
被遗弃的城市——公共空间和公共生活完全消失的城市。
复兴的城市——在这类城市中,人们以极大的努力在城市的三种功能:聚会场所、市场和交通空间之间寻找一种新的,切实可行的平衡。④
而在如今的中国,在我们生活的城市中,机动交通和停车场渐渐蚕食了街道和广场,城市空间越来越小。随着其他限制和诸如废气、噪声、视觉污染之类对人体有害因素的增加,城市生活在慢慢消失了。步行不再是一件乐事,甚至令人望而却步。由于缺少空地和环境恶化,在公共空间中休闲也不再可能。而最后的结果就是在城市中只存在最必需的步行交通,这还不得不与行进中和停着的汽车争抢道路
竞管无数的研究证明,城市的质量与公共生活之间存在着明显的依存关系,可在我们的城市发展和政府的政策中机动交通却越来越处于支配的地位。我们要做的究竟应该是对抗机动交通的发展、通过抑制机动交通的发展来保留和复兴人性化的城市公共空间还是在依旧大力发展机动交通的同时开辟一条全新的道路、通过一种全新的方式来创造一个全新的、属于未来的人性化城市公共空间呢?我们所追求的究竟是眼前的利益还是长久的可持续发展呢?
责任编辑:xiaoh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