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能的农业区位理论是区位理论的基础。
韦伯认为影响区位的因素有区域因素和聚集因素。区域因素指运输成本和劳动力两项,聚集因素指生产区位的集中。
廖士在区位理论中第一个引入了需求作为主要的空间变量。
伊萨德从制造业出发组合了其它的区位理论,并结合现代经济学的思考,希望形成统一的、一般化的区位理论。
(2)城市整体空间的组织理论。
①从城市功能组织出发的空间组织理论
②从城市土地使用形态出发的空间组织理论
同心圆理论——伯吉斯l923年提出,城市划分成为5个同心圆。第一环是整个城市中心;第二环是过渡区;第三环是工人居住区;第四环是良好住宅区;第五环是通勤区。
扇形理论——霍伊特1939年提出,城市核心只有一个,土地使用均是从市中心区既有的同类土地使用的基础上,由内向外扩展,并留在同一扇形范围内。
多核心理论——哈里斯、乌尔曼1945年提出。提出了影响城市活动分布的四项基本原则:
A、有些活动要求设施位于城市中为数不多的地区(如中心商务区要求非常方便的可达性,而工厂需要有大量的水源)
B、有些活动受益于位置的相互接近(如工厂与工人住宅区)
C、有些活动对其他活动会产生对抗或有消极影响,就会要求这些活动有所分离(如高级住宅区与浓烟滚滚的钢铁场不会相互毗临)
D、有些活动因负担不起理想场所的费用,而不得不布置在不很合适的地方(如仓库被布置在冷清的城市边缘地区)
③从经济合理性出发的空间组织理论
根据经济的原则和经济合理性来组织城市空间,是城市空间组织在市场机制下得以实现的关键所在。
伊萨德认为决定土地租金的要素:与中心商务区的距离、顾客到该址的可达性、竞争者的数目和他们的位置以及降低其它成本的外部效果。
④从城市道路交通出发的空间组织理论
埃涅尔认为交通运输是城是有机体内富有生机的活动的具体表现之一。过境交通不能穿越市中心,并且改善市中心区与城市边缘区和郊区公路的联系。
⑤从空间形态出发的空间组织理论
⑥从城市生活出发的空间组织理论
佩里的邻里单位理论认为,邻里单位由六个原则组成:规模、边界、开放空间、机构用地、地方商业和内部道路系统。
凯文。林奇提出构成城市意象的五项基本要素:路径、边缘、地区、节电和地标。
雅布斯认为街道要有生命力应具备三个条件:街道必须是安全的、必须保持有不断的观察和街道本身特别是人行道上必须不停的有使用者。
街道的生命力源于街道生活多样性,要做到多样性要坚持四个基本原则:作为整体的空间形式来保证、沿着街道的街区不应超过一定的长度、不同时代的建筑物共存于“纹理紧密的混合”之中和街道上要有高度集中的人。
3、城市规划方法论
(1)综合规划方法论。理论基础是系统思想及其方法论。
(2)分离渐进方法论
(3)混合审视方法论
(4)连续性城市规划方法论
(5)倡导性规划方法论
4、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发展
《雅典宪章》、《马丘比丘宪章》基本上是对当时的规划思想进行总结,对未来的发展指出一些重要的方向,成为城市规划发展的历史性文件,从中我们可以追踪城市规划整体的发展脉络,建立起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发展的基本框架。
责任编辑:张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