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综合辅导:国际化大都市的解析
来源:优易学  2011-3-18 12:43:55   【优易学:中国教育考试门户网】   资料下载   建筑书店

【按】2006 年年底,中国城市竞争力研究会在香港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了本年度中国城市竞争力排行榜,在中国十大国际化都市排名中,重庆排第8名,重庆市建设国际化大都市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市委书记薄熙来明确提出重庆应以国际化的都市为目标,力争30年后可以和“京津沪”比肩而行。那么到底何谓 “国际化大都市”?作为国际化大都市应具备怎样的条件呢?本期规划研究对此进行专题解析,希望能为有关部门提供参考。

国际化大都市的解析

【摘要】本文立足于重庆市大力推进国际化大都市建设的时代背景,在大量的有关国际化大都市的研究成果基础上,深层次的分析了国际化大都市的概念、内涵及特征,归纳总结了国际化大都市的指标评价体系,同时也对重庆市建设国际性大都市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了简要说明。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中国城市建设领域逐步形成了一股新的潮流:建设现代化国际性城市,并以此作为跨世纪发展的目标。

    1990年5月,党中央、国务院在决定开发上海浦东新区时,江泽民总书记题词:“把上海建成外向型、多功能、现代化的国际城市。”同年6月,国务院在关于海口城市规划的批复中指出:“把海口市建设成为具有热带风光和滨海城市特色的外向型国际城市”,从而真正拉开了我国建设国际性城市的序幕。

    早在2002年,重庆市就提出了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战略,薄熙来书记上任后,更进一步明确了重庆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目标。2008年1月14日,在全市规划建设管理环保工作会议上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黄奇帆要求,规划、建委、市政、环保、园林和国土房管六部门要加强重庆市规划建设管理等工作,促进重庆加快建设国际化大都市。可见,把重庆市建设成为国际性大都市,一直都是重庆市的一个重要发展战略目标。

    那么,到底何谓“国际化大都市”?作为国际化大都市,应该具备怎样的条件呢?本文希望通过对国际化大都市的深入解析,能为全市各部门在制定工作思路上提供一定的参考意义,在共同努力促进重庆市经济又快有好的道路上,把重庆市加快建设成为国际化大都市。

一、国际化大都市的概念

    国际化大都市作为一个概念,其最早提出可以追溯到 1915 年,英格兰城市和区域规划先驱格迪斯先生提出了“世界城市”的理论构想。随后,英国地理学家、规划师彼得•霍尔于 1966 年对这一概念作了经典性解释,他认为国际化大都市是已对全世界或大多数国家发生全球性经济、政治、文化影响的国际第一流大都市。

    国内代表性的观点有二种:一种观点认为,所谓国际化大都市,是指那些有较强经济实力,优越的地理位置,良好的服务功能,一定的跨国公司和金融总部,并对世界和地区经济起控制作用的城市。另一种观点将“国际化大都市”分解后认为,国际化指的是大都市的性质、功能和地位、作用。表现为三个特征:一是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位列世界经济、贸易、金融中心之一,对世界经济有相当竞争力和影响力;二是经济运行完全按国际惯例,并有很高的办事效率;三是第三产业高度发达,综合服务功能强。大都市,指的是其规模、容量和结构、形象。也有三个特点:一是除了城市本身的人口面积外,还要有向外延伸的广泛空间即经济区域,称大城市连绵区;二是除了城市据有跨国公司总部外,还要有庞大的企业集团、中介组织和相当的资产存量、要素存量和内外贸易额;三是除了城市的一般基础设施外,还要有显示现代化的公用事业、商住楼群和生态环境。
 
    综合上述观点,所谓国际化大都市,它应该是具有超群的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实力,并且与全世界或绝大多数国家有着密切的经济、政治、科技和文化联系,有着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现代化城市,更重要的是,它是一种能量的聚合体,在国际舞台上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二、国际化大都市的内涵

(一)国际化大都市的城市规划学理解

    在世界城市体系中,各个城市之间的关系随着全球化和一体化也更加紧密。目前最具代表性的关于世界城市的划分是美国城市规划学教授弗里德曼所作的划分。弗里德曼1993年依照空间连接将世界城市划分为四类:全球金融连接、跨国连接、主要的国内连接、次要的国内或区域连接,并且将城市分别归类在美洲、欧洲和亚太三大区域。

(二)国际化大都市的经济学理解

    相关学者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国际化大都市的经济学理解,他们认为国际化大都市是在工业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并在全球化趋势中兴起的,城市的国际化程度以其现代化的实现为前提,并给出了判断一个即将实现现代化或已经步入现代化的城市是否能够成为国际化大都市的几点依据:

第一,交通网络体系能否带来运输、交流的规模经济。这一依据包含交通运输能力及其产生的规模经济两个层面。一个城市的交通条件,不仅指市内交通网,还包括区域交通网和国际交通网。对交通条件的评价,可从区域运网密度和运输能力两方面进行。

第二,服务业是否具有发展潜力。一旦服务业成为城市带头的主导产业则标志着城市工业化发展进入了成熟阶段,国际化大都市的建设便具备了前提条件。就宏观层面而言,第三产业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第三产业在城市GDP中的贡献率等反映了服务业在城市发展中的潜力大小。就微观而言,第三产业发展涉及到信息化程度、会展业前景、旅游业发展等。

第三,城市是否具有良性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一种生产力,一个城市创新能力不仅关系到城市现阶段发展状态,更关系到城市未来发展趋势——繁荣还是衰败。可以从技术水平和研发能力两方面来测评城市的创新能力。

第四,城市非经济要素是否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国际化大都市的城市文化、居住人口等要素往往具备了高度的国际影响力。城市的世界文化遗产个数、常住外国人数量等指标则能衡量城市非经济要素实力的大小。

[1] [2] 下一页

责任编辑:xiaohan

文章搜索:
 相关文章
热点资讯
热门课程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