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书论文:论文材料的整理
来源:优易学  2011-12-25 9:23:22   【优易学:中国教育考试门户网】   资料下载   职业书店
通过材料的搜集、阅读和记录,我们积累了大量的材料,但这些材料仍然非常凌乱,处于分散的状态。我们不能把搜集、记录下来的材料立即原封不动地写人论文之中。只有经过鉴别、比较、分类、分析与综合、概括、统计等一系列的整理工作,研究者才能称得上真正地占有材料,材料才能被论文所用。材料的整理过程是一个对材料的再认识过程,一个对材料进行加工的过程,一个积累写作能量、酝酿写作冲动的过程。材料的整理工作就如同酿酒一般,放入酿酒的原料后,需要让原料在酒缸中发酵一段时间,才能成为酒。文章的作者,尤其是论文的作者也需要通过整理这一过程对搜集到的材料进行反复地体验、感悟、解读,才可能把外在的材料变成自己的见识,才能得心应手地驾驭材料。通过整理使材料条理化、系统化,既加深了对材料的理解和认识,又可以从中发现缺漏,及时加以补充。整理材料所要做的工作主要有以下七个方面:  
    1,鉴别。鉴别的主要任务就是验证材料的真伪,评估材料的价值。获得材料之后,对可能写进论文的重要材料的真实性和价值还要做进一步的验证和评估,以保证其准确性和说服力。马克思对《资本论》中所有的引文和资料包括每一个事实、每一个数字都进行过认真地考证。恩格斯曾经说马克思引文的正确性只有一次被人怀疑过,而这惟一的一次怀疑经过20多年的争论其结果是让任何人从此都再也不敢怀疑马克思写作上的认真态度了。验证评估的方法很多。通过查核材料来源和出处、搜集材料时的主客观条件、采用的方法等查证、核实材料的可靠性和质量的方法可称为查核法;通过各种不同来源的同一类材料的相互印证以辨别真伪和优劣的方法可称为互证法。同类材料的比较中如果发现许多材料存在出人甚至矛盾,那么这部分材料就属于可疑材料,应该继续搜集同类材料,待材料更加全面、充足时再作判断。互证法也是发现材料是否有遗漏之处的好办法;通过深入。细致地分析材料内容的逻辑关系的科学性、合理性来辨别材料质量的方法可称为内证法。有逻辑矛盾的材料必然是不完整的或不真实的可疑材料或错误材料。发现不合事理、不合情理的材料就要大胆地怀疑,新的发现很多时候都源于对材料的质疑。
 2.比较。比较的主要任务是把有关的论文材料放在一起对照,目的在于找出其性质、特征、作用等方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以便确定材料间的联系和区别,为分类打下基础。比较材料的过程是一个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区别优劣的过程。通过正比较,寻找出材料之间的共同之处即共性,可以发现材料的抽象性和普遍性;通过反比较,寻找出材料之间的不同之处即差异性,可以发现材料所反映事物的本质特点的矛盾;通过正反面相结合的比较,可以全面地了解材料的特征,更深刻地理解材料。论文材料非常庞杂,比较的任务十分艰巨。比较一定要在同一标准下进行,不要把毫不相干的或虽然相关但背景、条件等极不相同的材料放在一起比较。一定要从材料表面的相似性人手直至找到其实质上的相似性,这样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3.分类。通过比较之后,就可以按照材料的异同程度,对材料进行分门别类的处理。分类工作类似于数学上的合并同类项。分类是科学研究的入门,任何学科都需要将研究对象分类以后再分别进行研究。分类有助于明确认识研究对象的属性和各因素间的相互关系,是作者进行深入地有序地分析研究的基础;同时,如何分类也体现了作者的创造性。因为按照什么标准,依据何种逻辑进行分类本身就蕴含了作者个人独特的思维方式和对问题独到的认识;并且,分类还为今后撰写论文时有条理地表达做好了准备。在论文材料的分类中,要按照事物的内部联系来分类。分类要按层次进行,我们可以先把具有相同性质的材料分成几个小的类,再把几个较小的类集合成一个大类,依此类推。所分的每一个小类之间要有内在的共同性,每一小类组成的各个大类也要有内在的共同性,只有这样才能把它们按类排列在一起。不同层次的类有不同的标准,但同一层次的分类中,一定要使用同一标准,这样才能保证同一层次的各类材料都有各自的范围,避免前后重合交叉的混乱现象,使分类后的各个事物之间有清楚的界限,从而使材料从零散、杂乱的状态转变成为一个条理清楚的有序的系统。下面我们介绍四种在整理论文材料的过程中经常使用的分类方法:
“阶段分类法”。这是一种按照研究对象发生、发展的变化阶段进行分类整理的方法。如我们研究某个地区经济的发展情况,就可以按照该地区经济不同的发展阶段来整理材料,十分清晰有序。
    “逻辑分类法”。这是一种按照所研究问题的逻辑关系,即逻辑学中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及其相互间的关系进行分类整理的方法。如研究社会这个问题,我们既可以从概念的本质属性角度,把社会分成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五个形态,并按照这五个类分别归类材料;我们也可以从概念的外延角度,把社会分为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几个方面,并按照这些方面来归类材料;我们还可以按照其内在的相互关系,把社会分成农业社会、工业社会、知识经济社会等等。
    “观点分类法”。这是一种按照一定的观点,把材料中所有与这个观点同类的论点、论据等组合成一个系列进行分类整理的方法。“一定的观点” 既可以是总论点,也可以是分论点及其下面更小的论点。按照观点统领材料本来就是论文写作的基本要求,因此,按照观点进行材料的分类整理将大大提高论文写作的效率,可以迅速地使研究者对于各类材料的认识达到理性的高度。例如,有一位研究者从工作环境将对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产生巨大影响的观点出发,把思想政治工作的环境分为激励型环境、消极型环境、恶劣型环境三个类型,提出了三个不同的环境将对思想政治工作产生三种不同的作用力,即激发力、消沉力和破坏力的观点。整理论文材料时若从这三个观点出发,把与各类环境的特点和作用力相关的材料纳入不同的类别之中,研究起来将十分方便。“观点分类法” 是论文写作者最为常用的方法,当然,采用这种方法的前提是研究者分类前已经对材料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形成了对于所研究问题的大致的看法和观点。
“项目分类法”。这是一种按照材料的内容属性及其今后将在论文中所起的作用进行分类整理的方法。例如我们可以把材料分为理论类、事实类、心得类。同属理论类材料,我们又可以按照概念、观点、政策、法规、名言警句等分别归类;事实类可以按照事例、数字、图表等分别归类;心得类可以按照观察所得。调查所得、实验所得、阅读所得等分别归类。这些材料将分别成为今后写作论文时理论论据、事实论据以及观点的来源。因此,“项目分类法”既适用于刚刚开始接触材料,对材料间的逻辑关系还缺乏明晰的认识,观点尚未形成之时的整理分类,同时,它又适用于研究阶段的工作已经完成,进入到论文构思阶段,对已经按照前面三种方法分类整理过的材料,再次进行写作前的梳理、布局。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对材料进行项目分类是所有论文写作都必须经过的一个环节。 
    4.分析与综合。分析是指对材料尤其是典型材料从各个类别以及各个部分分别加以考察,以求获得对材料各个方面的较为本质的认识。经过分析的材料由于尚未反映整体本质,因此还不够完全和深入。综合就是在分析之后进一步从整体上认识各类材料在整体中的地位、作用以及材料间的内在关系。论文是高度凝练的体现创见的文体,写进论文的材料往往是分析各部分材料后得出的综合性结论。这就更需要作者正确地认识各个部分以及部分与部分之间、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内在联系,使经过分析综合之后的整体认识能够准确地反映研究对象的本质。经过分析与综合我们可以对材料的优劣以及在论文中所能起的作用有基本的判断。
  5.概括。在这里指的是在全面、具体、深入地了解事实性材料的前提下,用简明的语言概要地叙述事物的基本情况、基本过程。在搜集、阅读、记录事实性材料时往往要求详尽、细致,且当这些材料写人论文时一般都要经过概括。对材料进行概括是论文写作中一项持续不断的工作,记录时要概括材料,整理时也要做大量的概括材料的工作,写作时仍然要根据观点表达的需要进一步地概括材料。
    6.统计。统计是对材料数据性的说明,是概括的另一种表达形式。对事物做数量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抓住事物的主要方面和主要矛盾,从而比较准确地把握事物的本质。统计分析在自然科学中运用十分广泛。20世纪以来,受自然科学强大的影响,社会科学的发展也越来越重视定量研究。数学模型、概率统计技术、系统分析方法等在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等领域都得到了广泛应用。1971年,美国《科学》杂志公布了哈佛大学学者的一项研究成果,在 1900一1965年间,62项 20世纪重大社会科学理论或发现中,非定量的有20项,定量的有42项,年代越往后,定量研究的比重越大,1930年后定量研究成果要占全部研究成果的5/6。需要做数量分析的论文,在材料的整理阶段就要做好有关数据的统计工作。
7.补充欠缺材料。材料如果不全面,研究就会有偏颇、有漏洞,论述也就会不圆满。通过材料的整理,可以弥补初次搜集材料时由于对研究问题认识的不清以及时间的限制等原因必然会留下的缺憾。在材料整理的一系列过程中,如果发现材料有薄弱之处、遗漏之处、可疑之处都要及时地再次展开材料的搜集工作,直至达到在自身现有条件下最为完善的程度。

责任编辑:刀刀

文章搜索:
 相关文章
热点资讯
热门课程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