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式名称 |
来源 |
优点 |
缺点 |
双元制模式 |
德国 |
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校企合作,有资金保障。 |
企业培训与学校教学之间协调较难。阶梯式课程结构的连贯性存在问题。 |
CBE模式 |
加拿大、美国 |
从职业岗位的需要出发,以培养能力为中心。 |
对非技能型的能力如职业道德、应变能力的分析不可能十分精确。 |
MES模式 |
国际劳工组织 |
以社会对人才需求为导向,课程有弹性、有个性,要求“双师型”教师。 |
模块化造成了课程和系统性差。 |
秘书人才培养培养具有典型的职业人才培养的特点,这几种职业人才培养模式对我国秘书人才培养不仅具有借鉴意义,也具有反思意义。我国秘书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中应当借鉴的经验有:
1.注重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结合。这三种培养模式的共有的特征是在人才培养中注重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这虽然与西方的实用主义思想相关,但这一点对秘书职业教育的确又是至关重要的。所以,应当注重取得社会对秘书人才培养的各种支持,包括培训人员、培训场所和培训资金等方面。
2.注重能力的培养。职业能力是对一个秘书的基本要求,秘书人才不仅应当是知识的拥有者,还应当是能力的掌握者。所以,应当注重秘书人才技能训练。
3.尊重学生(学员)个性发展。秘书职业是一个弹性很强的职业,很多专长都可能在秘书行业中找到用武之地,正所谓“技不压身”。因而,鼓励每个秘书“候选人”顺着自己的个性学习专长是相当必要的。
我国秘书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中应当注意的问题(这也是选择我国秘书人才培养模式需考虑的重要因素)有:
1.要考虑中国国情
我国的国情对秘书人才培养模式的选择有很大影响。尤其是要充分考虑社会的支持能力,考虑我国的地域差异。
国外职业教育的经验表明,在秘书人才培养中推进学校与社会的合作极为重要。但是经过这些年的职业教育实践,“双元制”模式和CBE模式在我国一些地区较难推广。原因就在于我国的人口众多,就业压力大,企业就很难给学生提供稳定的培训岗位。“双元制”也就很难顺利实现。而CBE模式的实训基地则要求给学生充分的实习条件,和丰富的学习材料,要求小班教学(1名教师只带12名学生),这在我国也是比较难以做到的。这两种模式对社会对学校的支持力度的要求是很高的。所以,这两种模式在我国经济较发达的东部和南部地区可以全面试行,而在中西部地区则应有选择地修改后试用。
2.要考虑我国教育大环境
我国当前的秘书教育主要以学校教育和用人单位短期培训为主。就学校教育而言,秘书教育基本沿用了普通高等教育的模式,即先专业学习再外出实习的培养模式,这种模式限制了对秘书人才职业能力的养成,但中国的秘书教育又必须在这个教育大环境中求得发展。那么,秘书人才培养如何在这样的环境中求得较为经济的发展?笔者认为,“传统教育模式+模块化技能训练”就是一种值得考虑的协调方法。而用人单位的短期培训则应当更有针对性,要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进行。
还要注意学校培养与社会培养的权责划分。学校和社会共同培养秘书人才本是一种科学的职业秘书培养途径,在我国,由于学校管理体制与社会其它企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是不同的,如果没有协调好它们之间的权责关系,就会影响管理效率,遇事容易互相推诿。
3.辩证地理解“按需培养”
“按需培养”的“需”是指社会需求,更具体地说就是特定单位的需求。这就意味着秘书人才培养应当根据社会的需求设置学习课程、考核工作能力。但必须认识到“按需培养”并等于急功近利,完全以实用性课程为主,不注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所以,除了要注意专业、专才教育,也要注重通识教育。秘书人才的知识结构应当是“T”型结构。
4.注意课程设置的系统性
不可盲目追求模块化的课程设置。例如:MES模式的模块化课程模式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培训机构,非常适合进行岗前培训与继续教育;但它并不适合学校职业教育,因为它难以使所学知识系统化,从而忽视了秘书人才的全面发展。
5.注意秘书人才考核的科学性
考核结果是否科学与很多因素有关。从备选模式中可以发现,双元制模式下的考核主体是较为公正的,因为它由与培训无直接关系的行业协会来评价;而CBE模式下的考核内容突出评价学生的综合的职业能力的做法也是较为科学的。用人单位对秘书人才的考核大多是定性的标准进行,如“某秘书工作能力如何”通常是一种综合性的定性评价。所以对秘书人才的评价很难用“对错”的刚性标准,更多地是用“优劣”的柔性标准,所以,在秘书人才培养模式中,应充分考虑考核标准的刚柔结合,要考虑到考核主体是否公正、考核内容是否反映学生的实际水平、评分标准是否科学等等因素。
责任编辑:刀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