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格认定:秘书学术论文之孔子编纂“六经”对中国古代档案事业的贡献
来源:优易学  2011-4-8 13:46:38   【优易学:中国教育考试门户网】   资料下载   职业书店

    四、孔子在整理档案过程中所做的主要工作
    一是“考其真伪”(杜预《左传序》) 即经过考订将不合事实的荒诞无稽的的材料去掉。“六经”主要取自夏、商、周三代的历史档案, 而上古帝王都崇拜神灵, 每有重要活动,必先祭神占卜, 神灵旨意和占卜结果的记录也留作档案, 于是上古档案就出现了“天道鬼神灾祥卜筮”与帝王的人事政治活动“备述于策”的现象⑥。孔子不相信鬼神(《论语·述而》:“子不语怪、力、乱、神” ),在整理档案时,就把有关“天道鬼神灾祥卜筮”之类的虚假材料去掉了。这是今天看到的“六经”中很少有鬼神巫怪之类内容的原因。
    二是“删去重复” (王充《论衡·正说》),即将不同途径收集来的材料中重复的材料删去。这主要体现在孔子对《诗》的整理上。《史记·孔子世家》载, “古者《诗》三千余篇, 及至孔子, 去其重……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从“三千余篇”减至“三百五篇”, 去掉了百分之九十, 司马迁不说“去其劣” ,而说“去其重”, 可见这一过程不是内容上的精选和删减, 而是版本的鉴定和选择, 即将不同版本而内容重复者去掉。
    三是“编次其事”(《史记·孔子世家》),即按照一定的标准排列归类并编定目录。 “六经”内部篇目排列归类的标准非常清楚。如《春秋》作为编年史按年排序,《书》作为历代重要文书的汇编按朝代先后和帝王世系排列。至于《诗》, 因为篇目较多, 其排列分类有几个层次, 首先按照“诗篇之异体”分为“风”、“雅”、“颂”, “风”为民歌, “雅”为是史诗, “颂”为颂歌;对其中篇目最多的“风”诗,又根据其来源的地域分为“十五国风”。
    四是“存其精要”(梁启超语)⑦, 即经过对档案材料的认真鉴定, 将有较高价值的保留下来。上文提到, 孔子搜集到的古代帝王的公文, 多达三千二百四十篇,孔子“断远取近, 定可以为世法者百二十篇, 以百二篇为《尚书》”。孔子以“是否可为后世效法”为标准, 对古代公文档案的价值作了认真鉴定, 然后将具有“永久保留”价值的档案编纂成册, 这完全符合孔子的政治理想以及培养治世之才的教育目的,因而这一点是比较可信的。 
    两千多年前孔子所做的上述四项工作, 与今天档案整理工作十分相近,可以说“六经”的成书过程就是孔子按照一定的指导思想有意识地搜集档案并加以整理的过程。
    五、孔子对中国古代档案事业的贡献
    孔子编纂“六经”主要目的不在于保存档案文献, 而在于用它作教材,但他在客观上对中国古代档案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为后世保存了比较系统的历史档案文献
    如前所述,春秋后期档案损毁流失十分严重。孔子在这种情况下对历史档案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搜集和整理,将它们编成“六经”, 并作为教材传授给学生, 使这些宝贵的上古档案文献得以保存, 成为后世研究上古社会的珍贵文献资料。试想,如果没有“六经”, 我们今天要了解上古社会的具体情况将是何其难哉!应当特别指出的是,孔子本人不是史官, 他不能以鲁国官方的身份来进行档案搜集和整理, 也不具有“修史”的资格, 他是以学者的个人身份做这些事的, 这就尤其显得难能可贵。 
    2.开创了利用档案资料编纂史书的优良传统
    “六经”中的《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在它之前也没有什么其他体例的史书, 孔子修《春秋》, 开创了根据档案编写史书的优良传统。在《春秋》之后不久出现的《左传》和《国语》两部重要史书都是依据大量档案编著而成,它们毫无疑问受到《春秋》的影响。到汉代司马迁完成《史记》、班氏兄妹完成《汉书》后, 利用官方档案编修前代史书成为历代惯例;隋唐后, 这一做法又为历代帝王认同支持。中国史学界引以为豪的材料齐全的“二十五史”, 无不是利用档案的成果, 而开利用档案编修史书之先河者, 就是孔子。
    3.提出了“述而不作”的编纂档案资料的原则
    “述而不作”语出《论语·述而》。朱熹解释这句话:“孔子删《诗》、《书》, 定《礼》、《乐》, 赞《周易》,修《春秋》, 皆传先王之旧, 而未尝有所作也。”⑧用现代语言来说, 就是孔子编纂“六经”, 只是对原有的档案材料作删、定、赞(简评)、修, 一般不改动原文。这与目前我国档案馆编纂档案文献的原则“尊重原文形成的历史,不能以己意对原文润色或改写”是完全一致的。当然, 孔子编纂“六经”是用作教材, 是为了传授、弘扬自己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思想, 因此编纂中不可能不反映自己的思想, 但这只体现在删留的标准或自己对有关材料的“赞语”之中, 而没有过多地改动档案材料的原文。
    4.利用档案传道授业开辟了档案利用的领域
    任何档案都是全社会的公共财富。商、周统治者为了垄断文化, 一方面将档案深藏固守于王宫官府,秘不外传, 另一方面又以 “学在官府”的教育体制来剥夺平民受教育的权利。孔子首创私学,提出“有教无类”, 广招各阶层人士入学,并将其搜集到的档案编纂为“六经”作为教材向学生传授, 这就从档案利用和教育对象两方面打破了贵族对文化的垄断,扩大了文化的传播。自此以后, 档案不再纯粹是贵族阶级的统治工具, 而被广泛用作传道授业的工具, 这是孔子在古代档案提供利用方面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它开辟了档案利用的新领域,极大地加快了古代文化的传播。此后不久,中国历史上就出现了思想异常活跃、学术空前发展的百家争鸣的局面, 这不能不说与孔子开创利用档案传道授业的风气有直接联系。
     ———————————————
     [注释]
     ① 《章学诚遗书》影印本,文物出版社1985年版, 第762页。
     ② 钱玄同《论诗说及群经辨伪书》, 见《古史辨》第一册。1926年北平朴社印行, 第 69-70页。
     ③ 康有为《孔子改制考》,中华书局1958年版, 第179页。
     ④ 孔祥骅孔正毅《孔子本纪》,安徽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第20页。
     ⑤《司马温公文集》,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69页。
     ⑥ 周谷城《中国通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第104页。
     ⑦ 梁启超《先秦政治思想史》,中华书局1963年版, 第254页。
     ⑧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海南出版社1992年版,第118页。

上一页  [1] [2] 

责任编辑:虫虫

文章搜索:
 相关文章
热点资讯
热门课程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