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巧心得:商务口头交际中的有效接受
来源:优易学  2011-8-13 11:38:22   【优易学:中国教育考试门户网】   资料下载   职业书店

  有效接受,是指交际双方在交际过程中能捕获到最大的信息值。它是商务口头交际质量的有效保证。
  一、接受的基本过程
  口头交际中接受的基本过程包括四个环节:
  感知——选择——组织—— 理解
  首先是感知。口头交际过程中的感知,是以听觉为主、视觉为辅的综合感知过程。现代心理学研究证明,感知言语的首要条件是发出语音,语音是语言符号的一种形式,即表达一定意义的声音符号。听话人是以听觉为主来接收说话人的语言信息的。它除了一般的辨音外,还包括方言辨正、重音辨察、语词辨析,这都是感知辨音的重要内容。《荀子·乐论) 》上说:“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是故其哀心感者,其声口单以缓;其喜心感者,其声发以散;其怒心感者,其声直以廉;其爱心感者,其声和以柔。”荀子明确指出心中的喜、怒、哀、乐,都可以从说话的声音表情中感知得出来。比如语音断续而缓慢,表示心中悲愁;语音兴奋而激扬,表示心中有欢乐;语音径直而廉隅,表示心中有忿怒;语音温和而柔顺,表示心中有爱恋。语音的节奏快慢,强弱高低也包含着信息发出人的重要情感意义,是言语接受感知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口头交际的感知过程中,视觉感知也是其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口头交际主要是一种诉诸听觉器官的有声言语交际活动。但是,作为有声语言的辅助手段——无声的势态语之类也同时以其主体的、动态的表情、动作、姿态等构成一定的信息,作用于接受者的视觉器官,成为口头交际不可缺少的部分。请看下面这一场销售活动。
  在一个售货中心,一位先生带着儿子来体育服装专柜买棒球衣。还没说话,一位售货员便对他一笑:“您好,您是想买一套棒球衣的吧!”这位先生感到十分奇怪:“是啊!您是怎么知道的呢?”售货员笑盈盈地回答道:“因为我看您一走过来,眼晴就盯着棒球衣,而您儿子手中还拿着棒球呢?”先生用微笑赞许着,很快选中了一套服装,正要付款时,售货员又笑眯眯地说:“先生,还有一套和这身球衣配套的汗衫、长袜呢?”这位先生想,说得有理,便点头表示同意。这位小姐边装衣物,边漫不经心地看看小孩的鞋,亲切地说:“先生,您的儿子还没有球鞋呢?这么英俊的小伙子,穿上一套新球衣,再配上球鞋才真叫精神!”先生还在犹豫,鞋和衣物已经包好递到他手里。这位先生一边接过东西,一边高兴地赞许着。
  在这场销售口头交际中,视觉感知和听觉感知确实高度和谐地统一起来了,而且听觉感知的主导性和视觉感知的辅助性的各自作用也表现得十分清楚。
  选择,是接受信息过程中的第二程序。感知是一种生理本能,具有普遍性,并不是感知到的信息都能被接受,人们总是对一部分信息表示特别关注和感兴趣,而同时又忽视另外一些信息。例如,妻子要你到热闹喧哗的集市上去买鲜鱼,当你一进入集市,各种蔬菜、瓜果、肉类的叫卖和报价声都在作用于你的听觉,但你并没有接受。可只要有鲜鱼的叫卖和报价声,你马上会循声寻去,这就是选择在接受过程中的作用。我们再看历史上商鞅四说秦孝公的事例。商鞅第一次见孝公时,只了解孝公有“修穆公之业”的意图,至于秦孝公将采取什么样的手段,达到什么目的,却不甚了然。所以第一次进见,商鞅谈的是“帝道”,结果“语事良久”,孝公时时睡,弗听。过了五天,商鞅第二次见秦孝公,改为谈“王道”,但孝公仍然昏昏然环顾左右。第三次进见前,商鞅自我总结说:“吾说君以帝王之道,而君日久远,吾不能待。且贤君者,各及其身,显名天下,安得邑邑待数十百年以成帝王乎?”针对秦孝公急功好利,急于争霸之心,商鞅便改谈“霸道”。这一次,果然“孝公善之。”第四次被召见前,商鞅曾很有把握地对孝公宠臣景监说:“诚复见我,我知之矣。”确于其预料,孝公召见,商鞅向秦孝公详细阐述了自己的变法主张,真可谓和盘托出。这次谈话时,公与语,不自知膝之前于席也,语数日不厌。”
  从商鞅前后四次与秦孝公的口头交际中,可以看出接受过程中选择的重要作用:孝公“时时睡,弗听。”这显然是信息量被感知,却没有被选择的状态;最后“公与语,不自知膝之前于席也,语数日不厌”。这时才是感知了的信息受到了接受者的选择。这种能动的选择性,是接受信息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人们一旦感知到信息并加以选择之后,下一步程序就是对被选择的信息进行组织。组织的过程包括识别、记忆、分析等一系列大脑中枢神经活动,从而将杂乱无章的信息分门别类,集中贮藏;同时,对那些过于简略的信息加以扩充,对过于冗长的信息进行浓缩,为最后的理解提供条件和基础。
  接受过程的最后一道程序是理解。它又包括解释和领悟两个步骤。在解释和领悟的环节中,需要搜寻已知的信息,调动大脑贮存的知识和经验,通过判断、推理,从而获得正确的理解。对于不能理解的有声和无声言语,则立即用反馈的形式要求交际对象加以说明。
  接受过程的四道程序:感知——选择——组织——理解,只是一种解剖性分析,在口头交际的实际过程中,则往往是以惊人的速度、本能地在一瞬间中完成,在各程序之间并不存在泾渭分明的界线;在依程序运行时,也不一定都按部就班。人们所接受的信息也不一定都能理解。总之,口头交际的实际过程比起解剖性分析来,要显得更为灵活和复杂。
  二、接受的两个层次
  从接受的基本态度及接受效果来看,口头交际中的接受行为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是耳听目察,二是心领神会。耳听目察,接受的是信息的表层意义,但却是进入深层次的基础和前提;心领神会,接受的是信息的深层意义,只有进入这个层次,才能真正实现交际的目的。
  在口头交际过程中,比如人们发送的话语信息,往往有语表和语里两重含义。例如,鲁迅在厦门大学任教期间,校方曾召开一次专门会议,无理削减一半经费,遭到了与会人员的反对。会议主持者不但不予理睬,反而横蛮无理地说:“关于这件事,不能听你们的。学校的经费是有钱人付出来的,只有有钱人才有发言权!”他刚说完,鲁迅立即从口袋里摸出两个银币,“叭”地一声,“板”到桌子上,铿锵有力地说:“我有钱,我有发言权!”很明显,鲁迅先生的话就具有语表和语里两层相反的含义,他实际上想要表述的正是反对“有钱才有发言权”。再看汉代蒯通为韩信的一段辩词也是如此。萧何以谋反罪诛杀韩信后,又召集群臣,设下油锅,要韩信的谋士蒯通当众供认和韩信谋反的罪行。在这特殊场合,蒯通无法直陈其词,便正意反说,先历数韩信“十罪”,又“骂”其“三愚”说:“韩信收燕、赵,破三秦,有精兵四十万,恁时不反,如今乃反,是一愚也。汉王驾出成皋,韩信在修武,统大将二百余员,雄兵八十万,恁时不反,如今乃反,是二愚也。韩信九里山前大会战,兵权百万,皆归掌握,恁时不反,如今乃反,是三愚也。韩信负着十罪又有此三愚,岂不自取其祸!”蒯通的语表意义是在数说韩信的罪状和愚蠢,而语里则在为韩信鸣冤叫屈。
  正由于在口头交际中,人们的说话存在着语表和语里的两层意义,有时,语表和语里两层含义方向一致,后者是前者的深化;有时语表和语里两层含义逆向而行,其意义恰好相反。因此,我们在接受话语信息时,首先要耳听目察,准确把握其表层意义,在这一基础上,再心领神会,进入其深层含义,以保证交际目的的实现。
  耳听目察,只属于浅层理解,如果仅停留在这个层次上,听话人对说话人发送的话语信息内容就不可能全面准确的破译,这仅是一种消极的信号接收。例如,有一个叫“解梦”的故事,说的是皇帝作了一个梦,梦见一个人把他的牙齿全拔光了,皇帝非常害怕。第二天,他把梦讲给群臣听,问谁能解此梦,丞相道:“这预示陛下全家将比陛下先死”。皇帝听了大怒,把丞相处了死刑。这时,正好阿凡提来到皇宫,皇帝又问阿凡提,此梦主何凶吉。阿凡提说:“陛下将比您全家都长寿。”皇帝听了非常高兴,赐给阿凡提一副锦袍。丞相和阿凡提发出的话语信息编码不同,因而形成不同的表层意义,但其实际性内涵却是相同的,而接收解码后的理解却是两种结果。
  有时,在表层意义掩盖下的语里的内涵更为深刻,理解的难度更大。例如,从前有一间画坊出售一幅《引马过桥图》,画上绘有一个人吃力地牵着一匹马在桥上走。有一位买主看后,十分欣赏,便立即付了一百两银子的定金。临走时,还回头望了望那幅画,感慨地说:“马缰,好!”画坊老板原先对画面并没有在意,听买主这么一说,就看了起来,他发现画面上根本没有给出马缰,以为是买主看花了眼,便立即请人把马缰添了上去。第二天,买主带着银两来取画时,见添画了马缰,便立即要求退回一百两银子的定金,并说:“我要买的正是那一根看不见的、呼之欲出的马缰。您添了这么一笔,就韵味全无了。”《文子上·道德篇》中曾指出过:“听之不深,则知之不明。”又说:“以耳听者学在皮肤,以心听者学在肌肉,以神听者学在骨髓。”
  对无声语的接受,也同样有这样两个层次。

[1] [2] 下一页

责任编辑:张瑶

文章搜索:
 相关文章
热点资讯
热门课程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