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格认定:通讯的含义、特点和作用
来源:优易学  2011-6-16 17:21:48   【优易学:中国教育考试门户网】   资料下载   职业书店

通讯是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详细深入而又生动形象地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新闻体裁。
  据考证,“通讯”一词是由“通信”演变过来的。最早的新闻,传递手段主要靠电报和信函 两种方式。用电报传递的稿件叫“电讯”,由于电报费十分昂贵,一般都写得极其简略,就 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消息。而采用信函的方式传递的稿件,就写得比较详尽了,里面有较多的 议论和描写,比电讯要充实、生动得多,被叫做“通信”。随着新闻事业和电讯业的发展, 本来运用信函传递的稿件,也改用电报传递了,于是人们又把“通信”改称“通讯”。这就 是“通讯”名称的由来。
  1848年,马克思主编《新莱茵报》,恩格斯为该报撰写的《6月23日事件的详情》、《六月 革命》、《从巴黎到伯尔尼》等著名通讯。这些可以算是世界上最早的通讯名作。
  在中国,辛亥革命时期,上海的《申报》、《时报》为了从北京获得新闻,聘请身居北京的 名记者黄远生为特约撰稿人,《申报》还专门开辟了《北京通讯》专栏,刊登黄远生从北京 发来的稿件,受到读者的欢迎。这可以算是中国最早的通讯作品。
  随后,通讯这种文体在我国不断得以发展,从开初的报道政治热点为主,发展到记人、述事 、写地方风貌等多种样式。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之后,通讯不仅文体样式不断创新,写作手法 也日臻成熟,产生了大量有深远影响的名作。
  第二节 通讯的特点
  一同题消息和通讯的比较
  通讯的特点,在同消息的比较之中才能显现出来。所以下面我们先把报道同一题材的消息和 通讯放在一起比较一番,再来讲述通讯的特点。
  先看一篇报道孔繁森事迹的消息:
  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
  王闽京王杰昌王国柱
  一位山东籍的汉族干部,两次告别白 发苍苍的老母亲和妻子儿女,来到世界屋脊支援西藏建设。十年中,他为这片土地的发展与 兴旺而呕心沥血勤奋工作,十年中他同这里的藏族同胞结下了生死相依的鱼水深情,他就是 山东省援藏干部孔繁森。
   1994年11月29日,孔繁森带领工作组在新疆考察途中,不幸因车祸遇难,殉职在阿里地委书 记的岗位上,时年五十岁。孔繁森不幸遇难的消息传出后,人们满怀痛惜之情悼念这位党的 好干部。
  孔繁森是山东聊城人,1979年国家需要选派一批年富力强的干部赴西藏工作,当时,任聊城 地委宣传部副部长的孔繁森响应号召,主动申请赴藏,在海拔4700多米,坐落在喜马拉雅山 脉上的岗巴县担任县委副书记,历时三年,圆满完成了援藏任务。
  1988年,孔繁森在母亲年近九旬瘫痪在床,妻子刚动过手术,三个孩子都在上学不能自立的 情况下,瞒着老人说服妻子儿女再次进藏,担任拉萨市副市长。
  1993年,孔繁森第二次援 藏期满,组织上又决定让他到环境更为艰苦的阿里地区担任地委书记,他又愉快的接受了组 织的安排,直到以身殉职。
  ……
  1994年9月国务院授予他全国民族团结先进模范的光荣称号。
  孔繁森遇难后,记者追寻他生前工作生活的足迹,先后到岗巴、拉萨、阿里等地实地采访。 草原上、泉水边旁,记者随时随地都可以听到藏族农牧民对他亲切而自然的呼唤。(同期声 ):孔书记在这个地方蹲点的时候,白天和群众一起到田间地头干活,晚上就帮助给群众看 病。她说这个领导确确实实是个好干部,要说如果世上有菩萨的话,他就是活菩萨。
  ——1995年4月6日山东、西藏电视台新闻联播
  (原稿1300字左右,播出时间3分59秒)
  为了节约篇幅,这里省略了中间的一段文字。即使引用全文,也只有一千多字,作为消息, 是非常概括简短的。
  同样报道孔繁森事迹的通讯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我们再来看一段相同标题的通讯的开头部 分:
  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
  何平朱幼棣陈雁陈维伟魏武王世亮
  也许,岁 月能改变山河,但历史将不断证明,有一种精神永远不会失落。崇高、忠诚和无私,将超越 时空,成为人类永恒的追求。
  也许,时间会冲淡记忆,但人们绝不会忘记,20世纪90年代,有这样一位GCD员,他的理 想,他的信念,他的人格,他的情操,使千万人的心灵为之震撼。
  他,就是原中共阿里地委书记孔繁森。他把自己的一腔热血洒在西藏高原。
  两次进藏,历时十载。在党的召唤面前,在人生的选择中,他的精神境界一次次得到升华
  1993年4月4日,孔繁森告别拉萨赴阿里上任。
  越野车载着他,向西急驶而去,车窗外,油画般的高原景色一幕幕掠过:清澈的拉萨河,奔 腾的雅鲁藏布江,高耸的雪山,明镜般的湖水……孔繁森热爱西藏的山山水水,但此时却顾 不上欣赏这高原美景,伸向远方的莽莽苍苍的路,多么像人生之路。回顾过去的路,思谋未 来的路,他的心早已飞向了阿里。
  孔繁森先后两次进藏,这时已在高原工作了6年。他现在应该东进返乡。然而,他却接受了 一项更艰巨的任务,驱车向西,奔赴自然条件更恶劣的地区,挑起阿里地委书记的重担。
   ……
   ——新华社1995年4月6日通稿(原文11500字)

[1] [2] 下一页

责任编辑:张瑶

文章搜索:
 相关文章
热点资讯
热门课程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