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总结的写作要求
1.调查研究、掌握事实
认真进行调查研究,掌握大量客观事实,是写好总结的基础。总结,就是总括事实,得出结论。没有事实就无法得出结论,总结也无从谈起。要获得大量的客观事实,就要深入群众,认真调查研究,全面了解情况,熟悉各种材料,掌握尽可能多的数据。在此基础上,还要对搜集来的大量材料进行认真的“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鉴别,保证材料的真实可靠,对掌握的数据要核实,不能有丝毫差错。有了真实的材料,才能从中分析、概括、综合出符合客观实际的总结。
2.实事求是,一分为二
有了事实,还要从事实中“求是”。实事求是,是写好总结的重要原则。
总结的内容一定要真实,成绩要充分肯定,缺点要勇于承认。对成绩夸夸其谈,津津乐道,对缺点遮遮掩掩,羞于出口,这不是实事求是的做法。
要总结的任何一项活动,总不会是一切都好或一切都坏,要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既看到成绩,又看到缺点;既要对事物有定量、定性的分析,又要发展地、辩证地看问题;既要看到事物的主流,又不忽视事物的支流;既看到事物的表面现象,又看到事物的内在本质。只有这样,写出来的总结才切合实际,恰如其分。
3.反映特点,找出规律
每一个单位都有自己的特点,总结就要从中找出带有规律性的经验来。如果只要罗列现象。叙述过程,没有反映特点,没有找出规律,就失去了总结的意义。
如何反映特点呢?一要抓形势,二要抓本单位的典型的具体事例。只要写清楚在这种形势下本单位做了哪些具体的事情,是如何做的,就具有了本单位的特点。如何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呢?这就要对大量的材料,认真的分析研究,上升到理论高度去认识事物,从中悟出道理,以反映事物的本质。从中找出的带有普遍性的经验或教训,就是规律性的东西。
有特点、有规律的总结才能有指导意义,才能使我们今后能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例文
红旗渠再现青春
红旗渠水是河南林县生产、生活用水的主要来源。但从1980年起,它的水量呈逐年衰减趋势,枯水季几乎断流。针对这种局面,林县从山区实际情况出发,大办蓄水工程,经过数年努力,“救活”了红旗渠,也使山区走出了水源危机的困境。
目前,林县有中、小水库320多座,池塘500多个,旱井、水窑5万多眼,总计蓄水能力近4亿立方米,相当于红旗渠水源充足时全年引水量的1/3。这些工程,大都和红旗渠连在一起。丰水季把水贮存起来,旱季再通过渠道引出使用。去年秋天,天旱无雨,地里干土近半米深,红旗渠水少得可怜,但群众有水心不慌。麦播季节,库、塘、窑一齐打开,涓涓细流汇入田间,保证了30多万亩小麦适时足墒下种。
实践使我们看到了蓄水工程的任务,进一步认准了解决山区水源问题的出路——蓄水。
事实上,在水源奇缺地区,不搞蓄水就无路可走。我们林县大部分村庄无地下水,也无山泉、河源。祖祖辈辈把头顶上的一块天,看成唯一水源。红旗渠建成后,才从山西引来了漳河水。但是,近年来由于气候、上游引水工程增加等,漳河水量下降。枯水季红旗渠的引水量减少了一半多。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采取蓄水措施,不要说生产用水,就连人、畜吃水也难保证。
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虽然气候干旱,但每年都有降雨量集中的时期,这就给蓄水提供了条件。林县7、8、9三个月的降雨量平均在 470毫米以上,占年降雨量的70%。每到这个季节红旗渠源的漳河就水位陡涨,浊浪滔滔。但在这时田里又不需水。因此,就红旗渠引水量来说,全年算账水有余,集中用水季节水却不足,而把汛期流跑的水全部蓄起来,全年足用有余。
山区群众对蓄水工作并不陌生,他们在同大自然的抗争中,积累了不少经验,旱池、旱井就是传统的蓄水方法。只是由于蓄水量太小,作用也非常有限。要把汛期用不完的渠水、跑掉的山洪蓄起来,满足生产、生活的需要,非大规格地兴办蓄水工程不可。
山区搞蓄水工程,有很多有利条件。深山区山高沟深,便于闸谷筑坝建水库;浅水区坑坑凹凹,可以依地势挖砌小水库、池塘;山坡上可以打旱井、水窑。我们以红旗渠为轴,对全县的蓄水工程作了统一规划。在县北、县中、县南的深山峡谷中,修建了三座总容量达7000万立方米的中型水库,拦蓄山洪。在红旗渠沿线的山坡丘陵地区建起数百个小型水库、池塘,有蓄水数十万立方米的,也有几千立方米的,一般用水泥、石头砌墙,渗漏很少。一些地方不宜建库挖池,就打旱井,挖水窑。这些不同形式的蓄水工程。如满天星斗散布在太行山麓,红旗渠像一条长滕把大部分工程串在一起,形成了一个能蓄能排的灌溉体系,红旗渠终于再现了青春。
当然,搞蓄水工程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件,不仅要有扎扎实实的苦干精神,还要有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总结几年来的蓄水工作,我们的经验是:因地制宜,合理规划,渠库配套,质量第一。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工程的作用,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责任编辑:张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