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表现的觉悟的体验 我的心情对方不能理解。怎么说对方也不能理解,说什么话才能使他理解呢?这种令人着急的心情我想大家都曾体会过。这就是语言的局限。语言虽然很重要,但决不是万能的。用语言都不能充分表达我们这种凡夫的心情,何况是用语言表达释迦牟尼的觉悟的体验.尽管是释迦牟尼,要用语言来充分表达他的觉悟的体验,也是不可能的。
事实上读了释迦牟尼的传记就可以看到,释迦牟尼自己领会的觉悟,亲自用语言来说明,反而会招来误解。这种觉悟的内容,要用语言正确地说明,那种语言是没有的。与其用话来说,倒不如不说的好。释迦牟尼成道后二个星期,据传记也许不只是二个星期,几个星期一句话也不说而默想着。或者是虽然说了,也是“如聋似哑”,听的人好像聋子或者哑子似的。释迦牟尼就是用这种方式来表达的,可见语言虽重要,但不是全能的。
也许释迦牟尼自身也体会过向众生说觉悟的体验时的那种非常令人着急的心情。觉悟的体验用语言是不能表达的。不如超越语言,超越人的思维的世界,在那里展示觉悟的体验用次等的人间的语言来表现是相当困难的。
释迦牟尼的言教叫做“金口说法”。如果可以肯定佛经中的这一部分就是释迦牟尼的言教,在学术上被确定了,那也不能说金口说法就是原样地表达了释迦牟尼觉悟的境地。
问题一步步地深入下去,我们就会感到所谓佛教就是释尊的言教,用这样一句话来回答,有点不够完全。这不能说明佛教。那么佛教到底是什么呢?能不能有再进一步说明的方法呢?
我们就来看一下释尊觉悟的内容吧。其实“佛”就是觉悟,所以佛教就是明了佛的觉悟内容的教义。也就是说,释尊的觉悟本身才是佛教的基本出发点。释迦牟尼的言教不是佛教的基本出发点。释迦牟尼的言教是用语言来表现释迦牟尼的觉悟的体验,已经是第二性的东西了,并不是觉悟自身。我们必须把释迦牟尼的觉悟自身作为一个问题来研究。因此,所谓佛教就是释迦牟尼觉悟本身的教义。
那么,这个觉悟本身到底是什么呢?释迦牟尼在悟道之后的四十五年间,各处说法,结果他自己也是把三十五岁时体验的觉悟作为说法的基点。悟道的情况在传记中作了非常有文学趣味的描写。
适应对象的说法
释迦牟尼二十九岁出家,修了六年苦行,十二月八日,当晨星在森林上空格外发亮的早上,豁然开悟。释迦牟尼把悟得的内容用各种各样的口吻向众生作了四十五年的说法,作了适应对象能力的说法。
对象的理解能力叫做机,指的是人的素质、能力。对机说法,随机说法,就是适应机而来说法,或者随着机而来说法。释迦牟尼觉悟的体验只有一个,为使对象能够理解,对聪明的人用适应聪明人的说法,对善于推理的人用道理来说法,对不善推理的人就通理而说,对头脑不灵的人就用能使他懂的方式来说,依个人的能力、素质而作了不同的说教。
所以说,说法已经是次一位的东西了。所谓佛教并不限于是这样的说法。倒不如说佛教是探究释迦牟尼觉悟的实质。释迦牟尼死了之后,人们推究觉悟的真相,使释迦牟尼的说法有所依据。释迦牟尼的说法是不尽完善的,但却是了不起的言教。释迦牟尼的说教在弟子中间以口相传,几百年之后便用文字书写了出来。
就这样,后来的佛教徒一边依据释迦牟尼的说法,一边在讨论释迦牟尼觉悟的内容是这样还是那样。许多出色的佛教徒依据释迦牟尼的说法,并使释迎牟尼的觉悟的内容明白起见而写了许多书。
于是就成了佛经。其中“论”由个人署名,以明确责任。“经”由许多集体编写,不署个人名字。释迦牟尼觉悟的内容是这样呢还是那样,于是许许多多的佛经被制造出来了。
佛经上“佛说某某经”的“佛说”,与其说是释迦牟尼所说,倒不如说是解说释迦牟尼觉悟(佛)的内容之说。我想这样理解决不会错,这种理解方法比较正确。
之所以称佛说不仅是释迦牟尼的言教而以示尊重,同时也是因为明确释迦牟尼觉悟的内容也是佛经,所以称佛说,所以尊重,目的是为了弄清佛教的基点即释迦牟尼的觉悟究竟是什么。而在理论上弄清释尊觉悟内容的教义就是“缘起”。
责任编辑:刀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