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导游词:安徽天柱山导游词
来源:优易学  2011-8-7 10:56:44   【优易学:中国教育考试门户网】   资料下载   职业书店

  石牛
  顺着这条石板幽径而下,就看到栩栩如生的大石牛了。所惜在上世纪70年代“农业学大寨”造田运动中,石牛背被炸开,石牛上的石刻也受到严重破坏。黄庭坚作有《青牛篇》一诗,原刻于牛背上,惜已剥落。石牛背上镌有明代安庆知府胡缵宗篆书“石牛”、楷书“天下奇观”等写景纪游题刻。历代状写石牛的诗作极多,明代安庆知府胡缵宗有题《石牛》诗写道:“耕时云已红,卧处月犹白。上为河边星,下为溪边石。”清代诗人丁珠在《石牛古洞》诗赞美石牛是“一品神仙”:“古洞悠然小洞天,石牛得此本天全。谁迎紫气谁能杖,不粪黄金不受鞭。齿洁无劳临水漱,心闲惟爱枕云眠。千秋山谷真知己,信是烟霞一品仙。”
  秋兴崖
  我们顺着水流而下,石牛古洞左侧摩崖上的一幅石刻格外引人注目。这是已故台湾著名书法家谢宗安先生手书杜甫《秋兴八首》,于1995年刻竣。杜甫当时身在夔州却心系长安,这首诗体现这位现实主义大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此刻长达12米,宽3米,面积达36平方米,字方约七八寸,字体遒劲古拙,运用分隶合体或汉魏合体,很有艺术价值,它是天柱山幅面最大的题刻,也是目前唯一的一幅阳刻,诗文书艺皆精,珠联璧合,堪称“双绝”,此处取名秋兴崖,崖旁建有秋兴亭,为游人增添一景。
  山谷流泉摩崖石刻有众多的是写景,如南宋著名爱国诗人张孝祥的儿子张同之任舒州知州时,曾题五言律诗刻于石上,“石龛擎古木,山谷卧青牛,半夜朝风起,长年涧水流。”20个字就将周围山川形胜画龙点睛的描绘出来,游人读来琅琅上口,从中得到美的享受。
  元刻
  这里特别提醒游客朋友们观看两幅元代题刻。元人题刻在全国都比较少见,而我们这条小山谷里却有两幅。一幅是当时的安庆路判官叫八儿思不花,和副职及学生的记游题名刻,请看:“安庆路判官八儿思不花偕掾王景瞻、学生汪大本来游。时至正九年己丑九月日李巡检命工刻。”安庆路是元初废安庆府改为淮西江北道安庆路,辖五个县。偕掾,就是与副职一起的意思。至正九年,即1349年。这幅石刻从侧面反映了元代的行政区划、变迁和官职设置情况。
  下边西林桥头东侧石壁上有元代诗人吴伋的一幅诗刻:“旌驾桥连拜岳坛,神仙何处留空山,石牛洞里诗无数,尽在烟云飘缈间。”吴伋的生卒和经历现已无从查考,但从自称“武林山人爱闲子”以及诗的内容来看,像是一位闲适诗人,诗句虽明白如话,却意境深远,同时也反映了天柱山悠久丰厚的道教文化。
  山谷流泉的诗文题刻,大多出自名家之手,具有“多、大、名、秀”的特点。有的字大如斗,有的字小如盅,有的镌凿于百尺峭壁之上,有的雕刻于幽邃洞岩之中。从体裁上看,诗词歌赋记铭,文体齐备;字形上真草隶篆行五体俱全,颜、柳、欧、米、赵各流派应有尽有;刻石方法阴阳兼有,方圆相济;从石刻年代上看,山谷流泉摩崖石刻,唐、宋、元、明、清、民国、直到现当代,每个朝代都有,没有断代,真是一溪系千秋。所以,它是一条书法艺术的长廊,从一个侧面体现了我国书法艺术发展的基本脉络,同时它也是研究潜山县历史人物和社会发展的珍贵实物史料。因此,它能够在全省乃至全国众多的摩崖石刻当中脱颖而出,一枝独秀,号称“安徽第一刻”。
  “诗崖石刻藏幽谷,水咽泉声如漱玉。”每每游人至此,都对如此宝贵的文化遗产,叹为观止。
  第三篇 薛家岗遗址简介
  在天柱山麓,潜水之滨,有一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薛家岗遗址。遗址距离潜山县城仅7公里,位于王河镇永岗、利华两自然村的交界处,总面积6万多平方米。遗址四周溪流回纡,松竹苍秀,景色优美,最适宜于人类生息繁衍。1979年以来,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广州中山大学人类学系先后对薛家岗遗址进行了6次发掘,揭露面积2千多平方米,出土文物近3千件。为探寻薛家岗文化分布情况,考古工作者先后在皖鄂交界及江淮之间又发现多处薛家岗文化同类型遗址。因薛家岗遗址延续时间长,分布范围广,文化层堆积厚,遗迹遗物丰富和文化内涵深邃,成为长江中下游地区远古文化——薛家岗文化的典型代表。
  薛家岗文化的时代约在距今5000-6000年之间。其早期处在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的转变时期,这时的生活用具多,生产工具少,石器制作工艺粗劣,钻孔技术不发达,说明这时期社会生产力非常低下,人们除维持较低的生活水平外,不可能有多少剩余,氏族成员之间社会地位还是平等的,他们过着集体劳动的公有制生活。到了薛家岗文化的中、晚期,已经显露出阶级社会的萌芽:一是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生产工具、生活用具数量增多,种类齐全且制作精美。质料坚硬的石质生产工具的改进与提高,必然推动农业生产的大发展,这时的“薛家岗人”除维持较低生活水平之外,可能有所剩余,他们过着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二是出现了贫富分化。石质生产工具和玉饰切割工艺达到成熟阶段,陶器手轮兼制,器形规整,厚薄均匀;小件玉器钻孔精细,这就需要有熟练的手工业劳动者才能完成。因此,我们认为这时的“薛家岗人”有一部分已脱离农业生产劳动,而专门从事手工业生产。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有了分工,商品交换和氏族内部的贫富分化可能开始出现。所以,“薛家岗人”早期公有制生活,这时已逐步为私有制所取代。三是“薛家岗人”有着较高的审美欣赏水平,如陶器造型优美,纹饰图案形式多样;石器尤以石铲和奇数多孔石刀最具特色,穿孔周围绘有规整的花果形图案,这是目前国内外绝无仅有的。另外,他们还有意识地制作了玉石、骨料及象牙品以作为头饰、颈式和肢饰等,说明这时期“薛家岗人”佩带玉饰风气盛行。
  薛家岗文化上受黄河下游诸多文化影响,晚期又综合了长江下游地区各文化因素,通过交流、发展,终成为安徽唯一自成系统的一支重要部族文化,在长江流域新石器时代考古研究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被学术界广泛关注。作为薛家岗文化典型代表的薛家岗遗址所在地的党委、政府及文物部门,认真遵循“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原则,一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遗址的保护;另一方面,潜山县旅游局、文物部门正在将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开辟成为新兴的旅游景点,薛家岗遗址已规划为遗址公园,恢复模拟一部分原始社会的人类生存、生活实景,以向世人展现“薛家岗人”的原貌。目前,潜山县博物馆已辟园地,利用薛家岗遗址出土的大量珍贵文物,直观形象的展示了薛家岗文化面貌。
  第四篇 张恨水故居——黄土书屋
  寻访黄土书屋,感受一代文豪青少年时代的生活环境,领略哺育名人成长的山水灵气和民情风俗。
  黄土书屋是现代通俗文学大师、著名小说家张恨水先生的故居。坐落在潜山县岭头乡黄岭村,距离县城15公里,现已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黄土书屋是张恨水青少年时代生活、读书和写作的地方。这里周围环境幽美秀丽,天柱群峰,云雾缭绕;田园阡陌,纵横交错;溪流环绕,松竹掩映。
  张家原有一幢四水归堂式八间瓦屋,现仅剩下四间了。门前一口半亩方塘,岸柳碧绿,池水清幽。小院内的围墙仍属原貌,全是用鹅卵石砌成,墙上缠满“爬墙虎”,青青的藤蔓显示着顽强的生命力。当年张先生亲手种下的牡丹、芍药、核桃、枣、柚和那株老桂树已不复存在,独有几棵棕榈依然苍劲挺拔。由于历史变迁,来访者只能靠想象去领略当年这农家小院之芳香与幽静,回味张先生高雅的情趣了。
  祖辈未给张恨水留下什么遗产,唯一值得炫耀的是简陋的藏书楼上三五箱书。在他12岁至23岁这段青春年华里,父亡母孀,弟妹众多,家境贫寒。他牢记父辈“穷莫丢书”的古训,刻苦攻读。妈妈怕他累坏身子,不让他夜读,他便悄悄放下蚊帐,躲在帐内就着一盏豆油灯默诵。有好几次不小心碰倒油灯,弄得床上沾满油渍,他怕被妈妈发现这一秘密,于是偷偷地洗床单,妈妈曾怀疑这大小伙子“尿床”呢!
  张恨水以“书呆子”闻名乡里。他在这座老书房里阅读了大量的书籍,写下了《旧新娘》、《桃花劫》、《青衫泪》等稚嫩作品,虽未能发表,却使他踏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他在晚年回忆道:“由于我在这里自修自学,奠定了我毕生的职业”,“种下了终身潦倒的根苗”。
  张恨水成人后,母亲给他包办了一个媳妇,是源潭铺徐家楼的徐文淑,张先生感到十分失望。洞房之夜不见他的踪影,家人急得团团转,终于在五六里外的天明山找到了他。他决定逃婚,毅然离开黄土岭,从此过上飘泊流离的生活。他曾叹曰:“十年湖海,问旧囊,除却一肩风月……”
  张先生眷恋着故乡的山山水水。少年时代他常常到天柱山和皖河岸边游玩。他以“我亦潜山人”、“天柱山下人”、“天柱峰旧客”等具有“乡土风味”的名字自作雅号。在成名之作《啼笑因缘》序中他还特地落款“潜山张恨水”。他的不少创作素材取材于故乡黄土地上的人和事,如他以故乡潜山、故居背后的天明寨以及天柱山神秘谷为题写下了《潜山血》、《天明寨》、《秘密谷》。他晚年行动不便,经常把保存多年的一套黄梅戏《天仙配》唱片拿出来放,重温乡音,抒发乡情,可见他对故乡情深意笃。

上一页  [1] [2] [3] [4] 

责任编辑:张瑶

文章搜索:
 相关文章
热点资讯
热门课程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