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导游词:安徽天柱山导游词
来源:优易学  2011-8-7 10:56:44   【优易学:中国教育考试门户网】   资料下载   职业书店

  立化塔
  路旁这座3米高的圆形砖塔叫立化塔。公元606年,僧璨在寺前法会大树下为信众传经讲法时,合掌立化,这塔就是为纪念僧璨说法立化而建的。这座塔的建筑风格很别致,圆身尖顶,竹节底座,近似蒙古喇嘛塔,在汉地很少见,大概是元代所建。塔身外圆中空,内供佛像,供人凭吊。
  三高亭
  这座石亭,是明代潜怀两县的何氏后裔为纪念他们的先人何氏三兄弟而建的“三高亭”。何氏三兄弟名何求、何点、何胤,是南梁时潜山的隐士。他们授官不做,终身不仕,归隐天柱,著书讲学。凤形山是他们家的私宅。他们把凤形山献与宝志,供他建刹。后人为纪念他们的高风亮节,在此建“三高亭”。另建有“三高门”、“三高书院”,后毁。亭子石柱上这幅联是清光绪举人何雯所题:
  长揖傲夷齐看山外白云招隐共诗崖酒岛
  所居在廉让访洞中丹灶编书续高士神仙
  该亭高3.5米,东西跨度3米,南北距2米,全部采用块石架造。亭顶部是以平薄石板铺成,亭脊两端饰以石雕鱼尾状翘角,脊中有一石塑佛像。南北亭檐下,立有重修的两方碑记。此亭是颇有特色的建筑。
  宝公洞
  穿过三高亭,向右前往宝公殿。这是为纪念当年宝志开山而建的,殿的正中供奉着宝志肩扛锡杖的立身铜像。再沿石级而上,右前方的翠竹林中,就是当年宝志栖身习静的“宝公洞”,洞内立有明代弘治年间的“宝公开山之记”的石碑一方。现于宝公洞前新建“宝公亭”,供游人凭吊和小憩。
  我们再上60余级石阶,便到了三祖寺的塔院门,门楣上的“山谷寺”匾额是赵朴初先生题写的。穿过门楼,迎面便是千佛殿。殿匾和楹联都是朴老手书:
  三祖道场重现,千花满载而归。
  殿内居中供奉的是“毗卢遮那”佛。“毗卢遮那”的意思是光明普照万方。四壁小龛中,供置一千余尊陶质鎏铜小佛像,谓之“千佛朝毗卢”。这千尊小佛像,你怎么数也数不清,等你数清了,你也就彻悟了。
  觉寂塔
  千佛殿后身就是觉寂塔。唐天宝四年,即公元745年,舒州别驾李常取三祖遗骨火化,得五色舍利三百粒,以其中百粒塑三祖像,并出己俸建造一座三祖舍利塔,置三祖塑像于塔底层。公元758年,唐肃宗李亨赐山谷寺名为“三祖山谷乾元禅寺”;公元772年,唐代宗李豫赐三祖舍利塔名“觉寂塔”,赐三祖僧璨名“鉴智禅师”。后来,寺院和塔多次被毁和重修。现在的塔,塔宫里珍藏有三祖百颗舍利子,唐代的塔基、宋代的塔刹、明代的塔身。宝塔为楼阁式塔体,砖木结构,飞檐翘角,斗拱相乘。塔高 米,五层,外旋中空,螺旋而上。每层四门相对,两虚两实。游人登塔,常被虚实所迷。塔顶置有相轮,由8条碗口粗的铁链牵制,链上系有400余只风铃。风吹铃动,叮当悦耳。登上高层,北可见天柱群峰叠嶂,南边是城市田畴,尽收眼底,远可眺大江东流,近看是潜水横陈,山谷流泉,茂林修竹,满目青翠。九井西风轻拂,晨钟暮鼓相闻,好一派古寺风光,僧家幽境。1981年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觉寂塔为全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塔院东寮房有前任三祖寺住持宏行的纪念堂。宏行和尚二000年圆寂,火化后,有五色舍利子三百多粒,这与三祖僧璨真是不谋而合,是当代和尚中的一个奇迹。我们可前去参观图片和实物,以饱眼福。
  塔院西寮房辟有“地藏殿”,殿内供奉有地藏菩萨铜像,这是一个地狱不空誓不成佛的菩萨。他的两边,是他的两大助手道明和尚、闵长者。这位闵长者原是道明和尚的父亲,他看自己的儿子跟地藏出了家,修成了正果,他也修行了。不过,他没有落发,还是布帽布衣。
  祖师殿
  塔院的北端,是祖师殿。殿内正中供奉禅宗一祖菩提达摩,东边是二祖慧可,西边是三祖僧璨三尊铜像。三位祖师同受香火,实为三祖寺一大壮举。
  祖师殿的楼上,便是藏经阁。阁内也供奉着三位祖师的木塑装金像,珍藏有《大藏经》等佛教经典。《大藏经》,是台湾佛教协会通过赵朴初会长转赠给三祖寺的。
  出了祖师殿,我们便可以沿着东寮房的内走廊到后面去看看宏行和尚墓塔,整个墓圹和塔都是精细花岗石砌成。墓塔的南边是“海会堂”,“海会”,同墓之名,海众同会一穴之意,是安放佛教徒骨灰的地方。
  现在我们来到“圆通门”。“圆通”是指修行者对事理精了无碍,融会贯通之意。过圆通门,来到延寿园,可到当年宝志和尚卓锡时留下的“卓锡井”。井水清泓碧沏、久雨不盈、久旱不涸,堪称一绝。
  东边的山岗便是当年白鹤道人止鹤处的白鹿岗,岗上建有白鹤观,宋徽宗赐名“真源万寿宫”。汉武帝驾临天柱时的祭岳坛也设在此岗上,只可惜,真源宫和祭岳坛都被毁,只剩下汉砖绳瓦。目前,潜山县已将这两大景观列入建筑规划,正待恢复。游客朋友们下次来,定能一睹这两大庄严景观。
  山谷流泉摩崖石刻概述
  步出三祖寺,我们接下来游览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山谷流泉摩崖石刻。在这之前呢,我要向大家提个醒,在欣赏石刻的时候,请不要用手去抠石刻,也不要践踏石刻,保护文物,人人有责。
  穿过竹林,前面就可以看到古“潜阳十景”中的两景“石牛古洞”和“山谷流泉”。它位于三祖寺西边的山谷间,这里,有一股清泉沿石壁潺潺而下,清冽明亮,泠泠有声,常年不枯,两岸野花闲草相伴,环境十分幽雅。唐宋以来,达官名士来游者摩肩接踵络绎不绝,或撰文刻于石上,或赋诗镌于山崖,留下不少名篇佳作。
  “山谷流泉”流经石牛洞,上段名“潺潺溪”;中段名“石牛溪”,傍青牛石而过;下段是具体的“山谷流泉”,经西林桥下出谷口,注入潜河。在这全长近400米,宽约17米,总面积不过630平方米的河谷中及其东面崖壁上,刻满了自唐代以来1200余年间的摩崖石刻300多方,至今尚能辨认的有280多方。石刻诗、文、题、记齐全,行、楷、隶、篆、草俱备。这是考证1200多年间有关历史的天然档案馆,又是直接瞻仰、欣赏历代名家文采、书法的天然博物馆。
  石牛古洞
  我们沿着竹林小道而下,就到了石牛古洞。所谓“石牛古洞”,因有巨石状如卧牛饮水,并有天然石印酷似牛蹄脚印,称为石牛;古洞是指这里石崖嵯峨,藤萝缠绕,松竹掩映,一弘清泉潺潺流出,幽深如洞。我们来看看这个硕大的牛蹄印痕,旁边有“牛蹄”二字石刻。在石牛古洞这一片,是整个摩崖石刻最集中最精华的部分,其中唐人石刻三块。请看,“不信青牛曾入洞,分明石上印双蹄。”由此,大家更可信就是石牛洞了。
  唐刻
  这一处是唐代吕渭的题名刻,但未留年款。这方石刻可能是他在任舒州刺史时的留刻,这是山谷流泉已发现的摩崖石刻中年代最早的一幅。吕渭于786年出任舒州刺史,喜爱舒州山水,曾结伴游览山谷林泉之胜。这是唐代文学家、名宦李翱的题刻。李翱,字习之,年少时师从韩愈,文辞浑厚,名重当时,曾任舒州刺史,于长庆二年(822年)游石牛古洞,题刻于石壁。只可惜此刻于民国初年被古董商盗卖,成为一幅残刻,此刻被“大理李元阳”之刻叠压。还有一幅唐刻是历任舒、湖、楚三州刺史的李德修的题刻。李德修是唐宪宗宰相李吉甫的儿子,文宗宰相李德裕的哥哥,在舒州任职时,于宝历二年(826年)率12个官场好友畅游石牛古洞。请看这幅石刻都是同游者的籍贯和姓名,字体正楷,遒劲有力,是不可多得的书法艺术珍品。这是北宋神宗尚书右司郎中李师中被贬职任舒州知州游石牛古洞时,见其先祖李德修在245年前留下的题刻,大为感慨,于是勒字李德修题刻之下,这段石刻自左直读长达100多字,“师中十一世祖唐御史大夫讳栖筠生丞相讳吉甫……”详述了李氏家史,告诫后世子孙要好好保护祖上石刻,这段题刻为研究李氏家谱提供了可靠的实物资料,从中我们不难发现李氏家族在唐宋时期显赫的政治地位。李氏祖孙先后任职舒州,而又同崖勒字,令人称奇,这在名胜区摩崖石刻中极为罕见。
  王安石题刻
  在琳琅满目的石刻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宋代政治家、改革家王安石和文坛巨子黄庭坚的名篇大作了。宋皇祐三年(1051年)九月十六日,王安石抵舒州任通判,夜宿三祖寺。当晚,他和其弟王安国在住持文铣和尚带领下,迫不及待地举着火把夜游石牛古洞,见石壁李翱留名石刻,非常敬佩,并“坐石听泉久之”,第二天再次游览并留下题刻记其事。不久,王安石写下“水泠泠而北出,山靡靡而傍围,欲穷源而不得,竟怅望以空归”一诗,抒发他夜游的心境,后来他入相得志,将原诗改成“水无心而宛转,山有色而环围,穷幽深而不尽,坐石上以忘归”。大家看,改诗也刻在石牛洞石壁上,十分醒目。由于入相前后心绪不同,造成作者对石牛洞的山水景物不同的主观感受。古人石刻大多是自右向左的,王安石这幅石刻自左至右,与水流方向一致。南宋魏国公留正,看到荆公等名篇以后,深有感触,也写下一首诗刻于谷底,“先生仙去几经年,流水青山不改迁,拂拭悬崖观古字,尘心病眼两醒然”。字里行间渗透出深邃的哲理。此刻旁有“东坡”二字,也有一说该诗系苏轼题刻。
  涪翁亭
  在山谷流泉石刻中,数宋刻最多,达100余幅。宋代名人雅士达官显贵王安石、苏轼、黄庭坚、李柬之、留正、张同之等都酷爱天柱山水。在舒州任团练副使的苏东坡曾想定居潜山,他给友人写道:“平生爱舒州风土,欲卜居为终老之计。”黄庭坚更是把自己当成潜山人,他特别喜爱石牛古洞的林泉之胜,自号山谷道人,常坐在石牛上读书,宋代第一画家李公麟曾画“黄山谷坐牛图”。他在潜山写下十几首诗,其中在《题潜山》诗小序中写道:“余家潜山,实为名山福地”,作潜山诗,长达92句。涪翁亭就是为纪念黄庭坚而建。黄庭坚别号“涪翁”,他在山谷筑室读书,后人在他读书处建涪翁亭,原亭在石牛溪东侧,与石牛相对,这座亭子现移址到山谷之西,是1984年新建的仿宋建筑,亭檐下边配有“美人靠”,我们可在此小憩片刻。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责任编辑:张瑶

文章搜索:
 相关文章
热点资讯
热门课程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