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导游词:重庆武陵仙山导游词
来源:优易学  2011-5-22 13:16:11   【优易学:中国教育考试门户网】   资料下载   职业书店

[火化地]
   这里是寺僧死了之后的火化场地,大家请看这个“化身窑”,是专门火化和尚尸体用的。僧人受诫之前,每人燃香于头顶,或3柱,或9柱,或12柱,烧香于顶,终身为誓,俗称“烧香疤”。僧尼出家时要领取僧籍证明书,称为“度牒”;同时还要发给受戒证明书,称“戒牒”。度牒上详细登载僧尼的籍贯、俗姓名、年龄、所属寺院、师名及官署所属关系,持者可免除地租徭役。戒牒的作用是僧尼旅行时的护照,持之可以到途径的寺院“挂单”,免费供给食宿。僧尼出家后须遵守清规戒律。主要有结夏与结冬(结夏为讲经律为主,专心修道;结冬以参禅为主)、挂单与安单(挂单是外出游方时寄宿寺院礼佛;安单是短时间挂单后需长期在一寺院留住并参加佛事活动)、贴单(寺院惯例每年农历十月十五贴单公布寺院的职员及常住人员)、打七(冬居时期每七天为一期进行悟禅)、使用钟鼓(一般是晨钟暮鼓,佛诞、成道、圆寂三个节日钟鼓长鸣,寺内外活动法事都以钟鼓号令进行)。僧尼圆寂前盘腿坐好,死后就把躯体放在这个化身窑里,外面用火烧之,边烧边做法事,肚皮用长铁签捅几下放气,然后把骨灰装进特制的罐子埋葬。从这个“化身窑”的焚烧痕迹来看,不知经历了多少僧尼的圆寂升天?“火化地”因此得来。
[佛塔]
   这座佛塔是僧尼死后其骨灰安葬的地方,俗称和尚坟。前面说到和尚死了以后通过"化身窑"火化成骨灰,然后要用提前定做的瓦罐装好,埋下去,这种罐子的盖子做成塔尖形,底部留有孔。埋好后上面用这些石头砌成墓塔。原来这一片共有几十个墓塔,塔身三至七层不等,按级别划分,六面见方,高度在15米以下,大多有雕刻和题记,造型丰富,形成壮观的塔林。可惜在文革中大部分被毁,仅存这一座。
   大家看这块残碑上的字认什么?这个字是武陵仙山的第二奇,至今无人能解。很多人都知道西湖有“虫二”两字,很久没有人知道它的含义,后来终于有人悟出它的含义是“风月无边”。而我们这个字有人说是“永”字,有人说是“气”字,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一位羽人山的高寿老人说这个字是明朝万历年间一位老道成仙之时留下的偈语,大概是劝人为善,只要能解出它的意思,将获得无量寿福。
   对面就是伏波将军马援当年驻军的地方,并曾在此射鹿,称九里坡。相传东汉时汉帝命武将伏波将军征讨“武陵蛮”,攻到梅子关时,驻节在此。由于梅子关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因此久攻不下,遂上武陵仙山祈求神灵保佑,第二天果然大获全胜。于是下令扩建武陵仙山神庙,武陵仙山遂成为佛道圣地。后人为感激这位武陵仙山神道始祖,便立像在真武观供奉。并题联颂之:一甲一胄半世英雄半世佛;不冠不屐既作名士又作仙。大家看九里坡山顶有山峰重叠,像两樽背靠背坐禅的僧人,称为“双面佛”。九里坡立有“伏波碑”,以缅怀马伏波的功德。清代川东道尹张九镒写诗称赞九里坡:“山上九里坡,山下九曲水,水清石有声,沁心复沁耳”。
[土地街]
   黔江是土家族和苗族等多民族集聚的地方。49万黔江人口中,少数民族占73.8%。黔江人信仰多神,主要有梯玛(俗称端公)、山神、土地神等。我们现在所处的位置就是当年香火繁盛的“土地街”,相传共有48座土地庙,善男信女见庙就烧香,见菩萨就磕头,一路拜过去,以示虔诚。
   民国时期陆军上将鄂湘黔边区绥靖主任潘文华率部队驻黔江,游览武陵仙山后,捐巨资在这里修接迎殿,为九柱五间房子,里面立一碑,正面由其题“武陵仙山”三字,背面由当时县长张策余、副议长谭国才记文留念,后来潘文华在宜昌率部起义。可惜文革中这些全被毁灭。
   这里我们稍事休息一下,我们可以真切看到对面仙人山的神貌。大家随我的手势看过去,最右边的象一个竖起大拇指的叫“印盒岩”,从山那边侧面看过来象一颗印章插在印盒里,因此得名。下面曾有黑洞寺,也叫八角庙。印章代表着权力,而远古住在这里的人们,多么期盼读取功名。因此神灵赐予这一方宝印,福佑人们做官做事,为国出力。八角庙还有一个艺术的传说,清朝川东有一才子骆状元在京城夸口说四川遍地是人才。后有一主考官来到八角庙,想起此事,想验证一下,便给一个放牛娃出一上联让他对下联,上联是:巍巍武陵四方六面八角,放牛娃一言不发,摊摊手板就走了。主考官回京后借此嘲讽骆状元,骆状元说:“你这都不懂,他已经用手势对好了,他的下联是:平平手掌五指两短三长”,主考官无言以对。
   往左一点的一片乱石中有一块条石伸向天空,因距离较远看不清晰。它如一把宝剑指向苍穹,人称“杵天剑”。寓意神灵赐予宝印的同时,还给予铲恶锄奸尚方宝剑。以前石会镇上多出举人才子,而仙人山两边居住的庞、姚二姓却少有人能到官衙里奉事,而且生活条件相当艰苦。备受旧社会盘剥的人们时刻向往着获取生存的权力,因此充满着对权力的渴求。没想到解放后他们的后代才真正当家作主,获得新生。
   再过来两个高峰之间有一高一矮两个山头并在一起,叫“公公背媳妇”。可能大家会问在土家族、苗族中只有年轻人娶亲时才有“背新娘”的习俗,怎么能公公背媳妇呢?这不是乱伦吗?回答是否定的,因为这里面隐藏着一段哀惋凄切的故事:据说这里有一对新婚夫妇,丈夫执意要外出赶考,妻子劝说不了,只好打点行囊送他上程。从此妻子每天下午夕阳西下时都到山边期盼丈夫考取功名归来,后来有一天从郁山镇贩盐回来的商人告诉他,他丈夫本来考取了举人,但却被别人顶替了。他丈夫悲愤交加,回来走到彭水石山坪时又累又饿,休息时被山上滚下来的石头砸死了。妻子当场犹如五雷震顶,哭昏了过去,醒转来又接着哭,谁也劝不了她。哭了七天七夜,最后才被她年迈的公公强行背回了家。这就是背在路上的情形,你看她还在背上挣扎呢!印盒岩多么象翘首侧对夕阳等待丈夫归来的“盼夫石”。这一片神山除了公公背媳妇往回走之外,其他的都是骑马抬轿往外走。证明了人们对外面世界的向往。
   再过来是“神壶岩”,是神仙们携带的茶水,也为爬山涉水而来的香客门备水解渴。左边长长的垭口底部有一个四四方方的轿子,称“轿子山”。对面陵北村有一条狭长的山脊,山那边也有同样的一根,它们是轿杠。只要走近这两条山脊就会发现它们中间都是开口断开的。据说当年庞家好不容易出了一个举人,金榜题名后乘轿外出赴任,由于无钱打发差人要的喜钱,差人们行到这里故意使劲把官轿的轿杠颠簸断了,然后丢下他回去了,他只好无功而返。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责任编辑:张瑶

文章搜索:
 相关文章
热点资讯
热门课程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