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教育改变单一结构调整布局
据统计,2006年,印度14岁至18岁年龄组人口为1.19亿人,预计到2011年将增加至1.21亿人,而2005年中等教育阶段在校人数仅为3700万人。
调整中等教育布局。“十一五”期间,印度将最低限度教育标准扩展到十年级,推进普及中等教育的进程;优化布局结构,扩大教育资源覆盖面,在每个居住点5公里范围内建一所初中(九年级至十年级),7至8公里范围内建一所高中(十一年级至十二年级);在乡一级建立6000所优质示范学校,作为卓越中等教育的基准;中等教育阶段的毛入学率从2005年的40%提高到2012年的65%,其中初中阶段从52%提高到75%。
发展县级教师培训体系。按照规划,印度将建立邦和县级教师培训体系,大力发展县级教育和培训学院,所有教师都应具备任教资格,取消代课教师,到2012年生师比达到25∶1,提高教师培训工作者的业务素质。逐步增加邦一级政府举办教师教育的财政责任,对经常性支出的承担,中央政府每年减少10%,由2008年的100%降至2012年的60%,但中央政府对新建师范学校和专项计划负担全部经费。
发展中等职业教育。长期以来,学术性教育的倾向导致印度中等教育结构单一,印度发展职业教育的努力屡屡落空。早在上世纪60年代,印度曾提出中等教育阶段职业学校学生的比例达到25%,但目前19岁至24岁年龄组中,仅有5%的人接受了某种职业教育和培训。着力调整教育结构,不仅是教育系统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培养高素质劳动者、维持经济高速增长的客观要求。
印度在“十一五”教育发展规划中提出,职业学校数量从“十五”期间的9538所扩大到2万所,在校生人数从100万人增加到250万人,保证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路径相互沟通,允许多次选择。
建立国家职业资格制度,开发模块化、能力本位职业课程,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向未接受过正规职业教育的群体开设过渡性课程。密切与企业合作,实施需求驱动职业教育,注重基本能力、操作性技能和复合技能的培养,增强个人适应技术和市场需求变化的能力。通过开设学制长短不一的模块化课程,实施弹性教学方式,增加边缘群体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的机会。
责任编辑:虫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