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学生减少了10%左右”
北京高教学会外国留学生工作研究会成立了课题组,许秋寒会长、林凡秘书长主持研究工作,课题组于2009年4月向留学生达到一定规模的20所高校发出了面向学校和学生的两种问卷,以了解金融危机对留学生教育的影响。该调研共收回学校问卷13份、学生有效问卷912份。经过统计分析,课题组报告指出,70%的学校预测,2009年秋季学期高校留学生在校人数与2009年春季学期相比会出现小幅下滑,其中非学历生在校人数的减少居多,短期团队的数量将会再度萎缩。
有关专家指出,来华留学生教育受国际政经形势的影响极大,一有风吹草动,外籍学生的流向变化马上就会显现出来。
据国家教委相关部门的统计,建国60年来,中国累计接收来华留学人员146万人次,其中2008年来华留学人数首破20万,共有来自189个国家和地区的22.35万名各类来华留学人员,分布在全国31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含港澳台地区)的592所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其他教学机构。
在华留学生几乎遍布所有学科门类,其中学习人文学科与社会科学的留学生多于理工科,占到总量的60%左右。从2008年来华留学的情况看,韩国、美国、日本位列前三。
北京市教委对外交流合作处处长邱晓平对《环球》杂志介绍说,从去年秋季入学的情况来看,北京的院校可以分为3个三分之一。三分之一增长、三分之一减少、三分之一持平。
“听起来似乎很喜人,但事实上是和中国多年来外国留学生的快速增长不相符合的。拿北京的高校来说,从2004年到2008年,连续几年都出现超过10%的增长。原来预计,奥运会结束之后能有一个更好的增长,但却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反而下降了。2009年春季入学的留学生数量同去年春季入学的相比,减少了1.25%。从具体的学生类型来看,短期生(学习期在半年以内的)受到的影响,比其他类学生更大。”
上海理工大学留学生办公室主任郭建中则对《环球》杂志记者分析说:“从金融危机对上海国际学生流动的影响来看,2008年上海留学生增长率仅为5%,而2007年增长率为10%。2009年来华留学生的生源国别结构可能产生变化,发达国家会有所减少,而发展中国家有所增加。”
此外,中国周边国家的学生在留学生人数减少方面,表现比较明显。比如韩国、越南、印度尼西亚等国的学生受影响较大。邱晓平告诉记者:“初步统计,韩国学生目前减少了10%左右,是受到冲击最大的群体。韩国留学生有的采取休学、当兵等方式,准备等到金融危机好转之后再来中国学习,还有一些则通过租便宜的房子、调整旅游计划、减少生活开支等方式降低生活成本。其中,也有少数的学生因为金融危机而退学。”
“国际教育市场的竞争更为白热化”
《环球》杂志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就北京一地来看,大部分高校自费留学生的比例均超过了在校留学生总人数的90%。有关教育界人士认为,金融危机使众多国家经济遭受重创,银行、公司、企业破产倒闭的现象层出不穷,失业人口剧增,众多家庭的经济状况随之不断恶化。家庭支付能力的弱化,使许多自费留学的学生只好暂时放弃留学打算,或终止在国外的留学。
同时,随着危机的蔓延与影响的加深,众多国外高校纷纷瞄准国际市场,希望通过招揽国际学生增加经费来源。邱晓平称:“接收留学生的传统大国正想方设法扩大或保住他们的国际学生规模,国际教育市场的竞争将更为白热化”。
上海理工大学留学生办公室主任郭建中告诉《环球》杂志记者:“为应对金融危机,许多海外高校实行了更多优惠政策和措施,如签证放宽、条件降低等,敞开大门招收国际学生。如英国从2008年6月起规定留学生可以获得两年留英工作机会;澳大利亚从2008年9月起调整签证政策,中国学生签证风险级别由4级转为3级;美国从2008年4月4日起,延长留学生的实习期;加拿大也放宽国际学生工作签证,允许留学生打工。此外,德国、法国等国一些优秀的公立大学也推出了部分不收学费、每年只需10多万元生活费的国际学生项目。国际学生生源竞争日益加剧。”
此外,经济的进一步恶化,也导致了国际间校际交流的开展更为困难。6月23日,美国哈佛大学宣布削减275个职位,作为全球最富有的学府之一,哈佛尚且不能抵挡金融海啸和经济衰退的打击,其他高校的情况也可见一斑。
责任编辑:虫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