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先秦散文
简单运用:①春秋战国时期诸子散文繁荣的原因。
一、经济方面,生产工具的进步,制度的改革。
二、政治方面,王权式微,诸侯争霸。
三、文化方面,文化下移,私学兴起。
四、一些读书人游说、著述、聚徒讲学,诸侯也愿意听取士人的意见。
五、百家争鸣的文化环境,促成了诸子散文的繁荣。
②春秋战国时期历史散文繁荣的原因。
一、经济方面,生产工具的进步,制度的改革。
二、政治方面,王权式微,诸侯争霸。
三、文化方面,文化下移,私学兴起。
四、一些士人,或撰作史著,或编纂历史文献,提供政治借鉴。
五、我国向有著史的传统。至战国,社会空前繁荣又空前动荡,更加需要认真总结历史,从而形成了历史散文的繁荣局面。
第一节 历史散文
1.《尚书》、《春秋》等早期历史散文简介
识记:《尚书》是我国第一部历史散文集。今文《尚书》、古文《尚书》、伪《古文尚书》、《逸周书》、《春秋》。
《尚书》是以记言为主的古史,文字古奥迂涩。今文《尚书》29篇,是经师伏生所传。古文《尚书》58篇,其中25篇是东晋人的伪作。《逸周书》向来被视为《尚书》的余篇或逸篇,但文字表现与春秋战国的史家之文接近。《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经孔子修订。以类似今天新闻标题的形式,简括记录鲁国及周王朝、其他诸侯国的历史事件。
2.《左传》
理解:《左传》及其作者。
《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是配合《春秋》的编年史,所记史事止于鲁哀公27年,比《春秋》多13年。《左传》记事详赡,文采生动。和《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左传》作者传为左丘明,后世颇有争议,但其应是战国初年或稍后的人。(《左传》后人又称《春秋内传》)
综合运用:《左传》的文学特色。
《左传》是先秦时期最具文学色彩的历史散文。
一、文学性的剪裁和历史事件的故事情节化。
文学性的的剪裁,指其既叙述了历史的真实面貌,又善于使所传达的事件蕴含意趣,极少枯燥乏味的流水账式的史事记述。
历史事件故事化、情节化,是说其在叙述史事时,常借助于人物形象的描写,描绘他们的言语、行为及彼此间的关系,有的甚至带有小说、戏剧色彩。如《郑伯克段于鄢》。
二、刻画人物性格神形毕现,有立体感。
《左传》在体例上虽不以人物传记的形式记录历史,但其在叙写历史事件时却十分注重人物的刻画。并且不仅能够写出某人某一方面突出的性格特点,而且注意刻画人物性格的多侧面,有的甚至可写出人物性格的发展。如,《晋公子重耳之亡》。
三、生动的场面描写和传神的细节描写。
①《左传》以擅长叙写战争著称,注重对双方战前谋划的叙述。如《晋楚城濮之战》。
② 还表现在它简洁生动地描绘战争场面。
③《左传》叙事或写人物,运用了许多细节描写,极为传神。
四、善于叙写外交辞令,理富文美。如《烛之武退秦师》。
3.《国语》
理解:《国语》简况。
第一部国别史。全书21卷,记载周王朝及各国史实,起于周穆王,止于鲁悼公。以记言为主,故称《国语》。《国语》不是完整系统地叙述历史,而是有选择地记录一些事件。后人称为《春秋外传》,然其不传《春秋》甚明。作者传为左丘明,不可确考。
4.《战国策》
理解:《战国策》简况。
杂记东西周及各国之事,自战国初至秦灭六国约240年。记载当时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及其策谋或说辞,所记以战国时纵横家的事迹、言论为多。经西汉刘向编订为33篇。作者难以确考,非一时一人所著。
综合运用:《战国策》的文学特色。
《战国策》主要记载当时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及其策谋或说辞,所记以战国时纵横家的事迹、言论为多。其史学价值虽不及《左传》、《国语》,但在文学上自有其独到的特色:
一、铺张辩丽,夸饰恣肆的风格。如苏秦说秦惠王连横以争天下的说辞,排比夸饰,对后来辞赋的产生和发展有很大影响。
二、把握对方心理,循循善诱,以情理服人。如“触龙说赵太后”。
三、摹绘人物,形貌毕肖。刻画最为传神的是策士形象。如“苏秦始将连横”。
四、引譬设喻,善用寓言。比喻如“狡兔三窟”、“唇亡齿寒”、“驱群羊攻猛虎”、“抱薪救火”、“危于累卵”、“轻于鸿毛,重于丘山”,寓言如“狐假虎威”、“鹬蚌相争”、“画蛇添足”、“南辕北辙”、“惊弓之鸟”等。使文章形象生动,饶有趣味而富于文采。
第二节 诸子散文
简单运用:先秦诸子散文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特点。
先秦诸子有九流十家,主要是儒、墨、道、法四家。三个发展阶段:
一、春秋末至战国初,有《老子》、《论语》和《墨子》。
《老子》篇幅简短,《论语》多为语录,但都辞约义富,有些语句、篇章形象生动;《墨子》始渐有论说文的基本规模,但质朴无文,同时也还有语录体的篇章。
二、战国中期,有《孟子》和《庄子》。
开始摆脱语录体,长篇大论,说理畅达,文辞富赡,是说理文的进一步发展。很多篇章形象生动,比喻、寓言叠出,行文波澜起伏,有较浓厚的文学色彩。
三、战国后期,有《荀子》和《韩非子》。
论题集中,逻辑严密,说理透彻,文辞富丽,是先秦说理文的高峰。
发展趋向:由简而繁,由疏而密,理性和逻辑不断增强。就文学色彩看,《孟子》、《韩非子》,尤其是《庄子》应受到更多重视。
1.《老子》、《论语》和《墨子》
理解:
①老子及《老子》简况。
一般认为,老子的生活年代与孔子同时而稍早。先秦时流行孔子曾问学于老子的说法。《老子》产生不晚于战国中期,是老子的后学所记,基本保存了老子的思想。
②孔子及《论语》简况。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主“仁”倡“礼”,对我国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论语》是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论集。非出自一时一人之手,成书最早也应于春秋战国之际。
③墨子及《墨子》简况。
墨子名翟,是墨家学派创始人。《墨子》是墨子弟子所著,包括了墨子以及墨家各派的思想。兼爱和非攻是墨子思想的核心。 墨家在先秦时期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
责任编辑:小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