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优易学 >> 学历考试 >> 自学考试 >> 复习资料 >> 专业课复习 >> 正文
新版《经济法概论(法律类)》笔记第十二章
来源:优易学 2011-11-1 18:00:28   【优易学:中国教育考试第一门户】   资料下载   学历书店

   (4)成因:

  体制成因:我国在从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过渡到国家适度调控和规制的现代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高度集权的特征在逐渐弱化的趋势下仍将在较长时期内以各种形式体现在体制之中。

  机制成因:我国现存的诸多利益机制的驱动。

  法治成因:立法难以摆脱政府主导的窠臼并且执法权又在行政机关。

  观念成因:行政中心观念和权力本位思想浓厚,以人为本、尊重公民权利的意识淡薄,直接和间接地导致了形形色色的行政性垄断行为。

  (5)危害:

  破坏统一市场、限制公平竞争,阻碍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美。

  与民争利,侵犯民权,助长、维护和强化行政腐败,毒化社会风气,

  强化官本、忽视民本,破坏社会主义政治民主和制度文明。

  (6)规制途径:

  进一步完美我国经济和政治体制(就体制而言)

  修正政府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的考核、福利机制(就机制而言)

  制定《反垄断法》,建立健全立法备案与审查制度,修订与市场经济体制不相适应的法律、法规,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治。(就法治而言)

  三、反垄断执行与适用:

  1、反垄断法的主体制度:

  (1)反垄断法执行主体的概念:指反垄断法执行职责的承担者和相应权力的享有者。

  (2)类型:按其职责可分为主管机构和顾问机构

  按其地位或层次可分为隶属于政府首脑和隶属于政府部长两个层次

  按其内部领导体制可分为委员会制和首长制

  (3)职责:特定行为许可、违法行为查处、竞争状况监控、制定行为规则

  (4)权力:调查权、许可权、制裁权、一般调研权、规则制定权、起诉权

  (5)地位:反垄断法执行主体,无论主管机构还是顾问机构、直属政府首脑还是隶属于政府部门,都享有很高的地位。具体体现为:机构的层次高、机构的权力大、官员的专业性强。

  (6)一般特征:法定性、权威性

  2、反垄断法执行的基本路径和原则:

  (1)基本路径:结构主义规制(以日本和美国为代表)

  行为主义规制(以德国、法国和欧盟为代表)

  (2)原则:

  本身违法原则:指为规制限制竞争行为,在适用法律、判断其违法性时,对一旦发生即会对市场竞争造成损害的限制竞争行为,只要确认该行为发生即认定其违法,且不再考虑其他因素。

  合理原则:指为规制限制竞争行为在适用法律、判断其违法性时,对于对市场竞争损害的发生与否和损害的大小并不确定的限制竞争行为,既要确认该行为是否发生,还要确认和考量行为人的市场地位、经济实力,行为的目的、方式和对市场竞争所造成的损害后果等诸多因素。

  3、反垄断法执行的一般程序:启动、调查、审议、决定、执行

  4、反垄断法的域外效力:

  (1)概念:即内国反垄断法效力范围超越国家领土,适用于对内国市场竞争产生影响的垄断行为的现象

  (2)缘起和发展:这种制度源于1945年美国铝公司垄断案。其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很多冲突。欧盟委员会确立的效果原则、履行地原则和单一经营者原则是对反垄断法域外效力制度的重要发展。

  5、反垄断法适用除外:

  (1)含义:指在规定反垄断法适用范围和适用反垄断法时,将符合特定条件的领域、事项或行为作为例外而不适用反垄断法基本规定的一项制度

  (2)条件:

  实体要件应当符合有利于国家整体利益,即国家的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公共利益。

  程序要件,主要是应当履行登记、许可程序。

  (3)范围:特殊主体的特定行为

  非特殊主体特定情形下的特定行为。

上一页  [1] [2] [3] [4] 

责任编辑:虫虫

文章搜索:
 相关文章
热点资讯
热门课程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