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心境障碍的治疗
一、对抑郁障碍的心理治疗可分如下几类
(1)支持性心理治疗;
(2)认知治疗;
(3)人际心理治疗;
(4)婚姻治疗;
(5)动力性心理治疗。
第十六章 自杀和自杀干预
第一节 概述
一、一般将自杀分为自杀意念、自杀未遂和自杀死亡。
1、自杀意念也称自杀观念,是指具有自杀的想法或意向,不涉及自杀行为;
2、自杀未遂指有自杀行为但未导致死亡,即包括决心自杀而未成功的自杀行为,也包括自杀意念不强而未成功的自杀行为;
3、自杀死亡又称完成自杀或成功自杀。
4、未导致死亡的自杀也称为蓄意自伤。准自杀或类自杀的概念也是指非致死性自杀行为。
二、自杀的动机与方式
1、自杀的动机
通过对自杀未遂者事后的回忆,以及对自杀者留下的遗书的分析,曾有研究者描述过各种各样的自杀动机,
(1)如摆脱痛苦、逃避现实、实现精神再生;
(2)通过死后进入天堂以获得人世间得不到的东西;
(3)为了某种目的或信仰牺牲自己;
(4)惩罚自己的罪恶行为;
(5)保持自己道德上和人格上的完美;
(6)作为一种向外界寻求帮助和同情的手段等。
第二节 自杀的原因
一、疾病原因自杀
1、精神疾病原因自杀
(1)大量研究表明,50%到90%的自杀死亡者可诊断为精神疾病患者。
(2)抑郁症是自杀者最常见的精神疾病诊断,15%的抑郁症最终死于自杀,而精神分裂症患者也有约10%最终死于自杀。抑郁症的自杀高峰期,常为起病初期和抑郁发作末期。
第三节 自杀危险性的评估和预测
一、自杀危险的评估
1、精神障碍病人的行为表现
2、近期内有过自伤或自杀未遂行动
3、讨论自杀的方法,购买自杀的工具
4、疑难病症病人的异常表现
5、个人资源缺乏
6、近期遭受了难以弥补的严重丧失
第四节 自杀的预防与干预
一、自杀的预防
1、预防的一般措施
(1)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心理卫生常识,借助广播、电视、报刊杂志、公众讲座等形式,大力宣传心理卫生知识。
(2)消除对自杀行为的误解。
日前社会上对自杀危险信号存在不同程度的误解,如下:
1)“表明想自杀的人通常不会自杀”
2)“下决心自杀的人都是想死的”
3)“自杀危机过后,自杀危险就会结束”
4)“不能与有自杀可能性的人谈自杀”
5)“自杀行为是精神病态的表现”
6)“有自杀行为者不需要精神医学干预”
7)“自杀未遂者并非真正想死,他们仅仅为了博得别人的同情”
8)“如果一个人曾经想过自杀,那么他永远都会有自杀的企图”
9)“自杀总是一时的冲动”
二、自杀的干预
1、自杀的干预策略
(1)倾听
(2)对处于危机中的人的思想和情感进行评估
(3)接受所有的抱怨和情感
(4)不要担心直接问及自杀
(5)要特别注意那些很快“反悔”的人
(6)做他们的辩护者
(7)充分利用合适的资源
(8)采取具体的行动
(9)有时与专家商讨和咨询
(10)决不排斥或回避讨论任何自杀念头的“合理性”
(11)不要试图大喝一声就让自杀者翻然悔悟
第十七章 心理障碍的预防和康复
第一节 心理障碍的预防
一、心理障碍的三级预防
心理障碍的预防可根据其发生、发展和演变的规律分三级进行,即初级预防、二级预防和三级预防。
1、初级预防就是在问题尚没有发生前便采取措施,减少病因或致病因素,防止或减少心理障碍的发生。
2、二级预防。预防心理障碍的第二道防线就是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争取良好的预后并预防复发。
3、三级预防涉及到,做好精神疾病患者的康复工作,减轻其能力的丧失,延缓疾病衰退的进程,减轻患者痛苦,提高生活质量等。
预防和控制心理障碍的最佳方案都是一致的,其顺序应当是:
第一,努力改变不利的社会环境;
第二,在社区内培养应变能力;
第三,发生危机后进行调节;
第四,努力使出现问题的个体康复;
第五,注意病情最为严重的病人。
二、危机干预
卡普兰提出的危机的定义:正常个体多维持在与其环境相平衡的状态,当个体碰到一个他自认为不能解决的问题时,这种平衡就会被打乱,个体心理反应将变得越来越无目的、无组织性,最后进入情绪危机的不平衡状态。
心理危机就是个体内部的一种心理稳定的破坏。
危机干预就是从心理上解决迫在眉睫的危机,使症状得到立即缓解和持久的消失,使心理功能恢复到危机前水平,并获得新的应付技能,以预防将事业心理危机的发生。
第二节 精神康复
一、精神康复的目的在于,通过各种康复措施及康复训练,使那些已有社会功能缺陷与精神残疾的患者,恢复其社会功能,或为患者重建某种社会技能,使之能完成社会生活的要求。
二、社区中的精神康复,一般可采取个别指导和集体康复训练相结合的措施。
1、个别指导的康复措施
个别指的康复是以病人个体为对象进行了的康复指导。
2、集体康复措施
(1)组织康复训练班
(2)设置过渡性机构
(3)专门安置精神残疾者的生产机构
(4)组织互助小组和集体活动
责任编辑:虫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