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国所有的经济资源都是稀缺的,但_______是相对过剩的。
A.土地资源;
B.劳动力资源;
C.矿产资源。
2.“由于追逐他自己的利润,他经常促进了社会利益”是描述_______。
A.供给创造需求理论;
B.看不见的手的理论;
C.利润最大化理论。
3.劳动经济学是_______现象系统化了的理性认识。
A.劳动力市场;
B.劳动力供求;
C.劳动力交换。
4.比较明确的劳动力生产部门是_______。
A.工业部门;
B.农业部门;
C.家庭。
5.收入指某个时间内个人和家庭的劳动所得和_______。
A.工资所得;
B.非劳动所得;
C.劳动报酬。
6.劳动是人类使用生产资料创造自身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_______活动。
A.有价值的;
B.有希望的;
C.有目的的。
7.雇佣调整函数是指企业_______与最佳目标雇用量之间的函数关系。
A.最大雇佣量;
B.最小雇佣量;
C.现有雇佣量。
8.劳动力需求是指一定时间内,在_______下雇主愿意并且能够雇用到的劳动力数量。A.某种工资率下;
B.某种劳动生产率下;
C.某种价格比率下。
9.企业在雇用劳动力时,企业愿意支付的工资率定义为_______。
A.劳动力供给价格;
B.劳动力需求价格;
C.劳动力均衡价格。
10.长期成本曲线是资本和劳动投入都可变动时,若干短期平均成本的_______的连辍轨迹。
A.最低点;
B.最高点;
C.相切点。
11.等成本线是在总成本和生产要素价格既定的条件下,可以购买到的劳动和_______的不同数量组合的轨迹。
A.资本;
B.土地;
C.技术。
13.政府补贴政策所产生的经济效应可以从_______两方面来分析。
A.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B.替代效应和规模效应;
C.价值形态和实物形态。
14.非营利企业潜在利润为正值的含义是_______。
A.要求企业不营利;
B.要求企业利润最大化;
C.要求企业利润低水平。
15.影响劳动力供给的因素主要划分为_______三大方面。
A.自然,经济,社会;
B.微观,中观,宏观;
C.家庭,企业,国家。
16.附加性劳动力假说认为二级劳动力参与率与失业率存在_______关系。
A.反向;
B.正向;
C.平行。
17.劳动力参与率M形周期变化规律表现的是_______。
A.男性劳动力参与率;
B.女性劳动力参与率;
C.青年劳动力参与率。
18.劳动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大于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的状态叫做_______。
A.供给富有弹性;
B.供给无弹性;
C.供给缺乏弹性。
19.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大于劳动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的状态叫做_______。
A.供给富有弹性;
B.供给无弹性;
C.供给缺乏弹性。
20.劳动时间与余暇时两者之间是_______关系。
A.此消彼长;
B.同消同长;
C.正相关。
21.劳动经济学中的非劳动收入是指_______。
A.不劳而获的收入;
B.不正当、不合法的收入;
C.劳动工资以外的收入。
22.当市场劳动供大于求时,政府一般应_______。
A.上调最低工资;
B.下调最低工资;
C.不动最低工资。
23.劳动力需求曲线不变,劳动力供给曲线右移,则会出现_______。
A.均衡工资率下降,均衡就业量增加;
B.均衡工资率上升,均衡就业量减少;
C.均衡工资率下降,均衡就业量减少。
24.在劳动力市场上,均衡的形成由均衡工资率与_______决定。
A.均衡供给量;
B.均衡需求量;
C.均衡就业量。
25.在U—V分析中,U表示_______。
A.就业;
B.失业;
C.效用。
责任编辑:小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