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金融寡头的经济政治统治
1.金融寡头是指掌握着金融资本,操纵国民经济命脉,并在实际上控制国家政权的少数最大垄断资本家或垄断资本家集团。
2.金融寡头主要是通过“参与制”来实现其经济上的统治。“参与制”是指金融寡头通过收买和持有一定数量股票的办法,从而实现对其他股份企业控制的一种方式。通过层层“参与”,金融寡头支配了比自由资本大几十倍甚至上百倍的资本量。此外,金融寡头还通过掠取“创业利润”和实行“资本掺水”,以及发行有价证券,办理公债、从事各种金融投机和房地产买卖等,来谋取高额利润,建立并巩固它在经济上的统治。
3.金融寡头建立其在政治上的统治,最重要的手段是通过“个人联合”的办法,实现对国家政府机关的直接控制与影响。金融寡头还通过建立各种咨询机构和政策研究机构,对政府的决策施加影响。此外,还控制报纸,出版,通讯,广播,电视等各种宣传机构和企业,对上层建筑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实行全面的统治。
四、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二次世界大战后迅速、持续地发展
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生产社会化的发展导致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加剧,由此引起一系列的矛盾日益加剧,这些矛盾是私人垄断资本所不能解决或缓和的:
1.市场问题日趋严重,要求利用国家的力量来扩大国内外市场。
2,社会化大生产以及一系列新兴工业和新科技的发展需要巨额投资,这些单靠私人垄断资本是不能承担的。
3,社会化大生产客观要求由一个社会中心来协调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这就需要国家直接干预经济生活。
4.科学技术开发和研究的社会化,使私人垄断资本无力承担开发与研究项目。
以上种种矛盾和问题的解决,必须借助资产阶级国家的力量,这就使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得到迅速、持续的发展。
五、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
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资产阶级国家同垄断资本相结合的一种垄断资本主义形式。
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不论采取哪种具体形式,其实质都是私人垄断资本为了维护垄断统治和获取高额利润而和国家相结合的一种垄断资本主义形式;是资产阶级国家在直接参与社会资本的再生产过程中,代表垄断资产阶级总体利益并凌驾于个别垄断资本之上,对色会经济进行调节的一种有效形式。
一、垄断资本主义资本输出的作用与影响
1.资本输出对输出国具有重要作用与后果:可以获得大量的利润和利息;资本输出成为输出国控制输入国经济、政治、军事的重要手段;资本输出可以带动商品输出;资本输出使金融资本的银行网遍布全世界,成为它控制所在国家经济的重要机构。资本输出对输出国也带来不良后果:使输出国的食利者阶层人数剧增,进而成为“食利国”;在一定程度上引起输出国经济发展的停止趋势;各垄断资本主义国家拼命争夺投资场所,使它们之间的矛盾加剧。
2.资本输出国对输入国的作用与影响:一方面会使其自然瓦解,刺激当地资本主义的发展;另一方面,使输入国受控于他人,国民经济发展服从于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和垄断资本掠夺的需要,并使输入国经济单一化和畸形发展,甚至导致在政治上从属于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当然,如果输入国坚持独立的主权和独立自主原则,虽然要给资本输出国以“贡献”,但可以引进外资,促进本国经济发展。
二、经济全球化的形成与发展。
1,资本主义国际化导致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是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相互联系和密切结合的趋势。经济全球化开始于19世纪中叶,世界市场的形成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大量资本输出带动商品输出,使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发展。
2.20世纪80年代以后,经济全球化进程明显加快,范围和规模大大扩展,其根本原因是:
(1)新科学技术,特别是计算机,通信技术信息网络的广泛应用,“网络经济”的发展,使资本可以灵活地在全球范围流动,国际贸易更为便捷。
(2)国际贸易自由化程度大大提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缔结和逐步充实,为国际贸易的迅猛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条件。
(3)国际资本流动增强。世界范围的产业结构调整,各国积极引进国际资本,国际资本流动大幅增长,促进了资本从而经济的全球化。
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经济一体化趋势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全球化和经济生活的国际调节,要求在世界经济领域中有一定的制度安排和建立相对统一的国际经济秩序,实现经济一体化。经济一体化是经济全球化在制度上和组织形式上的体现与反映。
2.各种国际经济组织、国际经济协议,乃至地区性经济集团的建立和发展,都是在不同领域,不同范围、不同程度上的经济一体化和实现国际经济调节的基本组织形式。其中影响最大的国际经济组织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复兴开发银行(世界银行)和世界贸易组织,以及“八国首脑会议”。而按照缔约国经济联合的程度或共同调节和干预的深度不同,所形成的经济一体化和国际调节的组织形式则有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区、关税同盟、经济联盟或经济政治联合体等形式。
四、地区经济集团化的形成
1,地区经济集团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一体化的重要组织形式,它是指地域上邻近的国家,为维护共同利益,根据自身发展需要和生产国际化的要求,签定协议组成经济或贸易集团,以增强集团实力,提高国际竞争力。
2.地区经济集团化是经济一体化的重要组织形式,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要求,是市场竞争加剧的产物。(1)新科技革命推动国际分工加深,国与国的联系、依赖加强,为共同发展经济,相临国家建立了地区经济集团。(2)地区经济集团是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充分发展的结果。(3)当代市场的剧烈竞争迫使地区经济集团的建立。
五、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
1、国际经济生活中存在的不公正不合理的旧国际经济秩序的基本内容是:以资本主义国际分工为基础的国际生产体制;以不平等交换为基础的国际贸易体制;以垄断资本为基础的国际金融体制。这种旧国际经济秩序中,主要体现发达国家垄断资本的利益和要求,使发达国家受益,而发展中国家则利益受损、债台高筑,遭受盘剥。
2.必须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其途径是:(1)改革和完善国际金融体制,建立公平开放的多边贸易体制,发挥国际经济组织和国际经济规则的作用。(2)充实南北合作的实质内容。(3)各国在政治上一律平等,相互尊重和协商,保持和平与安定的国际社会环境。
一、垄断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发展两种趋势的形成
垄断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发展存在着两种趋势,即迅速发展的趋势和停滞的趋势。
1.经济迅速发展的趋势是由下列因素引起的:(1)生产力总是经常处于不断变化与发展的过程中,这是生产力自身发展的规律;(2)竞争促使垄断组织关心和改进技术,采用先进设备;(3)垄断资本主义各国为争夺世界霸权而展开军备竞赛,客观上也刺激了技术的发展;(4)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局部的调整,这在一定程度上对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可能。
2.经济发停滞的趋势是由下列因素引起的:(1)垄断资本家凭借其垄断地位来获取高额利润,因而推动技术进步的动因在一定程度上减弱:(2)新技术、新设备的采用,会导致垄断资本家现有的固定资产贬值,因而垄断资本家在生产中阻碍使用和推广新技术。
二、垄断资本主义是过渡的资本主义。
垄断资本主义是过渡的资本主义,以为着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各种条件日益成熟,表现为:
1.经济上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客观物质条件日益成熟。具体表现为:(1)垄断统治使资本主义生产出现全面的社会化;(2)垄断统治使生产管理和科学研究日益社会化;(3)垄断统治使资本本身日益采取社会化形式。
2.各种社会矛盾加剧,使过渡到社会主义的主观条件也日益成熟。具体表现为:(1)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内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加剧;(2)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矛盾不断加深;(3)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化。
三、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长期而曲折的历史过程
社会注意代替资本主义,是一个长期而曲折的过程,原因在于:
1,在资本主义制度走向衰退的过程中,资产阶级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所进行的部分调整,虽然不可能消除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但它在一定时期内、一定程度上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可起着促进作用。这就使得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激化达到顶点的积累时间有所延长。
2.社会主义应当比资本主义具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但迄今为止,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原来都是经济比较落后的国家,创造高于资本主义国家的劳动生产率,需要有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
3.资本主义各国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使各国革命条件成熟不平衡,革命运动发展高低潮相互交错,使得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不仅是长期的,而且是一个曲折复杂的历史过程。
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产生的途径
1.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代替资本主义制度,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规律作用的必然结果。
2.由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转向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途径,迄今为止,是通过工人阶级革命斗争取得政权,依靠无产阶级政权的力量,建立起社会注意经济制度。
3.随着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新的社会经济因素的不断发展与扩大,因而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有可能出现新的途径与方式,这有待于工人阶级在实现其历史使命进程中的选择与创造。
二、社会主义的本质
1.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前提的,它集中反映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内在基本特征,既体现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根本优越性,又是衡量是否真正搞社会主义的客观标准。
2.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为了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这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必须要把发展生产力摆在首要位置,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3.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
4.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是实现共同富裕。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实现劳动者的共同富裕。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必然性和长期性。
1,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必然性。
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脱胎于商品化和社会化程度很低、自然经济占相当大比重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我国是在没有实现工业化和经济现代化以及生产高度社会的基础上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这就必然经历一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发展过程,以便实现工业化、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和现代化。
2.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任务是要实现工业化、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和现代化。实现这个艰巨任务,需要经历一个较长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至少需要上百年的时间。
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和特征
1.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含两层含义:第一,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第二,我国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
2.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具有以下经济特征:第一,以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为主导、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同时并存和共同发展。第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同时并存,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第三,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水平还较低,必须大力发展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商品经济。第四,在共同富裕的目的下,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与合法经营先富起来,从而带动越来越多的人走向富裕。
责任编辑:虫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