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优易学 >> 学历考试 >> 自学考试 >> 政策动态 >> 正文
广东省2009年自考发动机原理课程大纲公布
来源:优易学 2011-9-3 12:15:17   【优易学:中国教育考试第一门户】   资料下载   学历书店

 I.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
  (一)课程性质和特点
  《发动机原理》是广东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独立本科段)的必修课。
  本课程主要讲授内燃机工作循环与整机特性,揭示影响性能的因素及提高性能的措施。以发动机的动力性、经济性、排放、振动、噪声等特性为研究对象,深入到工作过程的各个阶段,分析影响这些性能的各种因素,从中找出提高性能的一般规律,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课程总目标)
  1、了解内燃机的简史、掌握内燃机的分类,学会分析内燃机的典型结构。

  2、熟悉示功图、全面掌握指示性能指标、有效性能指标、机械效率的定义、机械损失的测定方法,分析提高内燃机动力性和经济性的途径。
  3、掌握三种典型理论循环的示功图(相关推导在工程热力学课程中已经介绍),通过循环热效率的公式,分析改善热效率的途径及其限制,了解汽油、柴油的主要理化性质及其对内燃机混合气的形成、燃烧的影响。了解内燃机实际循环与理论循环的差异。
  4、全面掌握换气过程、换气损失、充量系数的分析式建立、提高充量系数的措施;对于二冲程内燃机的换气过程了解其进行情况、特点;要求掌握换气质量的评价参数和不同换气方案的比较。
  5、对于内燃机缸内的气体流动方式和产生相应流动的结构措施;对于点燃式内燃机的燃烧需要学会用示功图分析其燃烧过程、不同工况下燃烧的特点;不正常燃烧现象及其影响因素;对于点燃式内燃机的燃烧室需要掌握常用典型燃烧室的结构、分层燃烧;对于压燃式内燃机的燃烧需要掌握着火与燃烧过程、放热规律与燃烧噪声。对于压燃式内燃机的燃烧室要求能够对比分析不同燃烧室的结构特点、混合气的形成特点。
  6、对于柴油机需要掌握燃料的喷射过程、异常喷射现象、调速器的工作特性、高压喷射系统;对于汽油机一般了解化油器混合气的形成,重点掌握电控汽油喷射系统;简要了解气体燃料的供给系统。
  7、熟悉污染物的生成机理、内燃机的排放特性、排放控制、排气后处理、排放测量与排放法规。
  8、全面掌握内燃机的特性、内燃机与工作机械的匹配。
  (三)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联系
  1、学习本课程前,需要学习《汽车构造》、《电工与电子技术》等相关课程的相关知识和基本技能;是《汽车构造》课程发动机构造和理论知识的深化,是电工电子技术在发动机理论分析方面的深入应用。
  2、与专业课的关系
  属于专业课,为汽车维修与检测专业课程的中心课程。为其他专业课提供发动机理论基础,并为维修与检测课程提供理论基础和分析方法
  3、本课程重点章节
  第一章、发动机的性能
  第二章、发动机的换气过程
  第四章、汽油机混合气的形成和燃烧
  第六章、发动机的特性
  4、本课程次重点章节
  第三章、燃料与燃烧
  第五章、柴油机混合气的形成和燃烧
  第八章、排气污染与控制
  5、本课程一般章节
  第七章、车用发动机的废气涡轮增压
  第九章、发动机动力学
  II.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
  第一章   发动机的性能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了解发动机理论循环、实际循环,循环热效率的影响因素,指示指标与有效指标的内容、联系,机械效率及其测定方法,影响发动机机械损失的因素,热平衡的基本概念。
  重点:对发动机理论循环与实际循环的分析,发动机有效指标的概念,汽车发动机机械效率的测定方法与影响因素。
  难点:有效指标的分析与提高发动机动力性和经常性的技术措施。汽车发动机机械效率的测定方法。影响汽车发动机机械效率的因素。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发动机理论循环
  1、发动机三种基本的空气标准循环;
  2、循环热效率及相关基本概念;
  3、循环平均压力的概念。
  第二节、四行程发动机的实际循环
  1、 进气过程;
  2、 压缩过程;
  3、 燃烧过程;
  4、 膨胀过程;
  5、 排气过程。
  第三节、实际循环的评定——指示指标
  1、 平均指示压力;
  2、 指示功率;
  3、 指示热效率与指示燃油消耗率。
  第四节、发动机经济性和动力性的评定
  1、 发动机动力性能;
  2、 发动机经济性能;
  3、 发动机强化指标。
  第五节、发动机的环境指标
  1、 排放性能;
  2、 噪声。
  第六节、机械损失
  1、 机械效率;
  2、 机械效率的测定;
  3、 影响机械效率的因素。
  第七节、热平衡
  1、实际循环热平衡;
  2、发动机热平衡。
  (三)考核知识点
  第一节、发动机理论循环
  1、发动机的定容加热循环、定压加热循环、混合加热循环;发动机示功图;
  2、循环热效率、压缩比、绝热指数、压力升高比、循环平均压力等基本概念。
  第二节、四行程发动机的实际循环
  1、 四行程发动机的实际循环的五个过程(进气、压缩、燃烧、膨胀、排气);
  2、 四行程发动机的实际循环过程活塞、气门运动过程;
  3、 四行程发动机的实际循环过程缸内压力、温度的变化;
  4、 压缩比的范围。
  第三节、实际循环的评定——指示指标
  指示指标:平均指示压力、指示功率、指示热效率与指示燃油消耗率。
  第四节、发动机经济性和动力性的评定
  1、 动力性指标:有效功率、有效扭矩、平均有效压力、转速和活塞平均速度;
  2、 经济性指标:有效热效率、有效燃油消耗率。
  第五节、发动机的环境指标
  1、 排放性能(排放有害气体co、Nox、HC、排放颗粒);
  2、 噪声。
  第六节、机械损失
  1、 机械效率的定义与机械效率的测定方法;
  2、 影响机械效率的主要因素(气缸直径及行程、摩擦损失、转速、负荷、润滑油品质和冷却水温度)。
  第七节、热平衡
  1、实际循环热平衡(影响因素);
  2、发动机热平衡(发动机热平衡图)。
  (四)考核要求
  (1)识记:指示指标,有效指标;
  (2)领会:理论循环的定义,理论循环的评定参数,热平衡的基本概念;
  (3)简单应用:示功图、示热图;
  (4)综合应用:影响发动机机械损失的因素,提高内燃机动力性和经济性的途径。
  第二章   发动机的换气过程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了解四行程发动机的换气过程,四行程发动机的换气过程的划分,配气相位的选择,进排气损失的概念;四行程发动机影响充气效率的因素;汽油机和柴油机的负荷调节方式。残余废气系数的定义;减少发动机进气系统阻力的技术措施;进气管的波动效应。进气系统的可变技术
  重点:四行程发动机换气过程的划分。充气效率的概念。汽车发动机负荷调节方式的基本概念。影响汽车发动机充气效率的因素。汽车发动机配气相位的选择。汽车发动机的可变技术。
  难点:影响汽车发动机充气效率的因素。汽车发动机配气相位的选择。提高汽车发动机高转速或中低转速动力性能的技术措施。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四行程发动机的换气过程
  1、 换气过程;
  2、 换气损失。
  第二节、四行程发动机的充气效率
  1、 充气效率;
  2、 影响充气效率的因素。
  第三节、减少进气系统的阻力
  1、进气门;
  2、进气道和排气管;
  3、空气滤清器。
  第四节、合理选择配气定时
  1、 进气迟闭角;
  2、 气门叠开角。
  第五节、进气管的动态效应
  1、 进气管的惯性效应;
  2、 进气管波动效应;
  3、 转速与管长;
  4、 排气管动态效应。
  第六节、可变技术
  1、 可变进气管;
  2、 可变气门定时。
  第七节、二行程发动机的换气过程
  1、二冲程发动机的换气过程及示功图;
  2、扫气泵;
  3、扫气系统的基本形式;
  4、换气质量的估计;
  5、两行程发动机的应用。
  (三)考核知识点
  第一节、四行程发动机的换气过程
  1、 换气过程(自由排气阶段、强制排气过程、进气过程、气门叠开);
  2、 排气损失、进气损失。
  第二节、四行程发动机的充气效率
  充气效率及其影响充气效率的因素。
  第三节、减少进气系统的阻力
  1、 进气门(时面值、进气马赫数、气门直径、气门数、气门升程、减少气门处的流动损失);
  2、 进气道和排气管。
  第四节、合理选择配气定时
  进气迟闭角与气门叠开角。
  第五节、进气管的动态效应
  1、 进气管的惯性效应;
  2、 进气管波动效应;
  3、 转速与管长。
  第六节、可变技术
  1、 可变进气管;
  2、 可变气门定时(凸轮相位可变、进气持续期可变)。
  第七节、二行程发动机的换气过程
  二冲程发动机的换气过程及示功图。
  (四)考核要求
  (1)识记:四行程发动机的换气过程
  (2)领会:影响充气效率的因素,减少发动机进气系统阻力的技术措施
  (3)综合应用:进气管的波动效应,进气系统的可变技术
  第三章   燃料与燃烧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掌握汽车发动机燃料的种类及指标,汽油和柴油性能差异对发动机的影响,代用燃料及其应用,预混合燃烧和扩散燃烧的基本概念。
  重点:汽车发动机用汽油和柴油的性能指标。过量空气系数的概念。预混合燃烧和扩散燃烧的概念。汽车发动机代用燃料。
  难点:汽油、柴油的性能差异对汽车发动机的影响。汽油机和柴油机的过量空气系数的范围及发展趋势。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发动机的燃料
  1、石油产品;
  2、脂肪烃及其分类。
  第二节、燃料的使用特性
  1、柴油(十六烷值、熘程、粘度);
  2、汽油(辛烷值、熘程与蒸气压);
  3、汽油、柴油性能差异对发动机的影响(混合气形成的差异、着火与燃烧的差异);
  4、醇类燃料;
  5、气体燃料。
  第三节、燃烧热化学
  1、1Kg燃料完全燃烧所需要的理论空气量;
  2、过量空气系数;
  3、燃料热值与混合气热值。

[1] [2] [3] 下一页

责任编辑:小草

文章搜索:
 相关文章
热点资讯
热门课程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