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资讯 | 报考指南 | 数学 | 语文 | 英语 | 逻辑 | 历年真题 | 模拟试题 | 综合辅导 | 考试心得 | 简章
 热门搜索:名师讲解 权威考题 免费试听 网校辅导 报考指南
《青年人网2008年GCT工程硕士考试语文资料全集》第一章
来源:优易学  2011-12-6 17:38:09   【优易学:中国教育考试第一门户】   资料下载   学历书店

  1.5.2. 要点详释

  1.交子。
  我国最早的纸币。宋朝初年,四川的富商大贾为便于贸易,首先印制“交子”。宋仁宗天圣元年(1023年)设益州“交子务”严禁私人印造,改由官府发行。面额为一贯、五贯、十贯等,以七百七十文为一贯,定届发行,三年为一届,届满以旧换新。北宋后期改“交子务”为“钱印务”,改“交子”为“钱引”发行。

  2.沈括与《梦溪笔谈》。
  沈括(1031年—1095年)字存中,宋代科学家、政治家。他博学善文,对于天文、地理、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等学科无所不精,而且有多种论著,价值最大的是《梦溪笔谈》。此书为笔记体裁,乃他58岁闲居润州梦溪园时写成,内容涉及到天文、历法、数学、物理、地质、化学、药物,及文学艺术、自然科学常识、工程技术、军事、政治等各方面,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书中还记录了许多重大的发明创造。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称《梦溪笔谈》是“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

  3.元代的行省制度。
  元代的行政制度。蒙古汗国初设行省沿袭金代制度,属于暂时性机构,称为行中书省。忽必烈即位后,行省改以派出机构为地方最高行政机构“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元史》卷91《百官志》)至元二十七年,除中书省直辖山东、山西、河北等地外,全国分为十个行省:湖广、江西、江浙、云南、岭北、辽阳、河南、陕西、甘肃、征东。行省下辖机构有路、府、州、县四级,有些还有军的设置,行省官之外设达鲁花赤,由蒙人担任,执监督之职。元代行省制度对后来影响较大。

  4.郑和下西洋。
  明初郑和奉命七次下西洋的航海活动。郑和,姓马,回族,云南昆阳人,世界著名的航海家。洪武年间入宫,随燕王起兵有功,赐姓郑。历事永乐、洪熙、宣德三朝,世称“三宝太监”。明人划分东西洋以婆罗洲为中心,婆罗州以西称“西洋”,以东称“东洋”、“文莱即婆罗州,东洋尽处,西洋所自起也。”(张燮《东西洋考》)郑和航海所到地区大多在婆罗州以西,所以称“三宝太监下西洋”。明成祖朱棣即位后,“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明史》304卷《郑和传》)郑和第一次远航是永乐三年(1405),用了两年的时间,到达了占城、爪哇、暹罗、满刺加、苏门答腊、忽鲁谟斯等地。此次航行共有船只63艘,人员 27 000多名,最大的船长44丈,宽18长,可容千余人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船只,并具备航海图、罗盘针等最先进的设备。此后到1433年,郑和又先后六次下西洋,共到过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比西方哥伦布、达伽玛等人的航行早半个多世纪,船队规模更是远远超过他们,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5.一条鞭法。
  明中期以后推行赋役改革而实行的新制度。明朝中期土地兼并严重,大批农民失去土地,全国纳税土地减少一半,而国赋总额不变,地亩赋额增多,摇役项目增多,享受免役特权的人增多,沉重的赋役负担使人民生活困苦不堪,不断起义反抗。为了缓和阶级矛盾,稳定封建统治,张居正于万历初年任内阁首辅,开始进行改革。在清丈土地的基础上,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主要内容是赋役合并,以丁田分担役银。简化了项目和征收手续,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豪强逃避赋役和官吏贪污舞弊,有利于减轻农民负担,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这项改革是唐朝两税法以来赋役制度上最重大的变革,它为清代的“摊丁入亩”奠定了基础。

  6.达赖与班禅。
  藏传佛教格鲁派两大活佛转世系统的称呼,即达赖喇嘛与班禅额尔德尼。顺治九年(1652)达赖五世阿旺罗桑嘉措亲自到北京朝见顺治帝福临,清政府特意为他修建了西黄寺,册封他为“西天大善自在佛所领天下释教普通瓦赤喇但喇达赖喇嘛”,从此法定了达赖喇嘛的封号。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清政府封班禅五世洛桑盖西为“班禅额尔德尼”(额尔德尼满语意为珍宝),并赐金册金印。这样,清政府就确定了达赖与班禅在宗教上和政治上的地位,还规定了以后各代班禅与达赖都必须经过朝廷的册封。雍正四年(1726年)设立驻藏大臣,与达赖、班禅共同治理西藏,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同时也确立了达赖、班禅在行政上的首领地位。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清政府又颁布了《钦定西藏章程》规定了“金本巴瓶挚签制”,将达赖、班禅转世的确定权掌握在朝廷手中,更加强了对西藏的统治。

  7.八族制度。
  清代一种军政合一的制度。八旗制度A窃谑献逯贫鹊幕∩戏⒄蛊鹄吹摹E嘣谕骋慌娓鞑抗讨校视Χ酝庹秸投阅谡蜓沟男枰eAA,分别以黄、红、蓝、白四色旗为标志,建立了四旗。由于队伍不断扩大,努尔哈赤确立了八旗制度。八族为黄、红、蓝、白、镶黄、镶红、镶蓝、镶白。每旗兵力 7 500人,八族共6万人。努尔哈赤是八旗最高统帅,八旗兵丁平时生产,战时出征。牛录是八旗制度的基层组织,它以地缘为主,血缘为辅组成,是“出则备战,入则务农”的兵民一体的社会组织形式,具有行政管理、军事征战、组织生产三项功能。到皇太极时期,对管辖区内的汉族人、蒙古族人,也用八旗制度编制起来,成为蒙八旗和汉军八族。八旗制度对女真人的发展壮大起了重要的作用。入关后,满族统治阶级利用八旗制度加强对人民的控制,其生产意义日益减小,而成为一个军事组织,是统治者统治全国的工具。

  8.军机处与军机大臣。
  军机处是清朝辅佐皇帝的最高政务机构。初设于雍正七年(1729年),当时正值朝廷用兵西北,军务紧急,内阁设在太和门外,官员混杂,容易泄露军机。为此,雍正皇帝在靠近内廷的隆宗门内特设军机房,作为临时性的军事指挥机构。由于这一机构利于君主独裁,战事结束后保留下来,雍正十年正式改称军机处,成为处理全国军政大事的常设机构,直到清末(1911年)“责任内阁”出现才被撤销,存在约190年。军机处设军机大臣约五六人,由皇帝在满汉大学士、尚书、侍郎中选任。军机大臣每日入值,随时准备皇帝召见。军机大臣的职责是秉承皇帝的旨意办理军政事务,实际上是为皇帝做侍从和秘书工作。军机处奉命经办一切重大军政事务,成为国家的政治中枢。军机处产生后,原有的议政王大臣形同虚设,内阁也成了处理一般事务的机构了。军机处虽然总辖军国政务,但本身不是一个正式的权力机构,军机处下不设官署,军机大臣无专职,也无定员,他们的任免皆听命于皇帝。皇帝通过军机处,完全控制了全国的军政大权。它的设立是清代统治者在中央制度方面的重大变革,强化了皇权。

  9.理藩院。
  清代管理蒙、回、藏少数民族事务的机关,理藩院的设置标志着中央政权与少数民族地区隶属关系的加强,说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已深入到边区。

  10.摊丁入亩。
  又称地丁合一,是清代赋役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清初赋役制度沿袭明代,由于大地主勾结官府,逃避差役,赋役严重不均。农民负担的丁税银十分沉重,不少人背井离乡寻找出路,也有人铤而走险起来反抗。清政府为了缓和矛盾,保证税源,稳定统治,于康熙五十一年(1712)实行“滋生人丁,永不加赋”。规定以康熙五十年的全国人丁户数为丁银征收名额,以后新增加人了,不再增加丁税。这对减轻农民负担有好处,但分征田赋和丁税,赋役不均现象仍然严重。鉴于明朝由于赋役不均引发农民战争的教训,康熙皇帝开始了“均田均役”、“丁随地起”的尝试。雍正元年确定在全国推行“摊丁入亩”,直到光绪年间,大约经历了一个半世纪才在全国普遍实行。“摊丁入亩”,将以人丁土地为征收依据的赋役制度,改为以地亩为征收依据的赋役制度。丁银被取消,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赋役严重不均的状况,也表明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国家对人口的人身控制有所松弛。这一赋役制度的变革,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清政府的财政收入,但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土地兼并和赋役不均的社会矛盾。

  11.陈桥兵变。
  赵匡胤夺取后周政权的政变。显德七年(公元960年),赵匡胤在赵普、石守信等的策划下,借口北汉和辽会师南下,率军从大梁(今河南开封)出发,北上防御,行至陈桥驿(今开封东北),授意将士给他穿上黄袍,拥立他做皇帝,改国号为宋。

  12.杯酒释兵权。
  宋太祖解除将领兵权的事件。建隆二年(公元961年),太祖与赵普定策,召集禁军将领石守信、王审琦等宴饮,以高官厚禄为条件,解除兵权。开宝二年(969年),又用同样手段,罢王彦超等节度使,解除藩镇兵权,以加强中央集权的统治,防止分裂割据。

  13.高梁河之战。
  北宋初年对辽的战役。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宋太宗灭北汉后,乘胜率师攻辽,包围南京(今北京)。辽以全力来援,激战于高梁河(约在今北京外城一带),宋军大败溃退,尽失兵仗粮饷。辽军乘胜追击,至涿州(今河北涿县)而止。

  14.澶渊之盟。
  北宋与辽订立和约的事件。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 辽萧太后与圣宗亲率大军发动对中原地区的掠夺战争,深入宋境。宋真宗畏敌,欲从王钦若、陈尧叟等之计,迁都南逃,因宰相寇 的坚持,勉强至澶州(今河南濮阳)督战。宋军坚守辽军背后城镇,又在澶州城下打了胜仗,射死辽大将萧挞凛(凛一作览)。辽恐腹背受敌,提出和议。真宗代表大地主投降派的利益,于十二月间(1005年1月)与辽订立屈辱的和约,由宋每年输辽岁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因澶州亦名澶渊郡,史称“澶渊之盟”。

  15.庆历党争。
  北宋仁宗时统治阶级内部的党争。仁宗时,官俸兵饷激增,民穷财困,农民起义渐有爆发,又受辽夏威胁,统治阶级部分人士为巩固封建统治,要求有所改革。庆历三年(1043年),参知政事范仲淹提出“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推恩信、重命令”等十项整顿政事的主张。枢密副使富弼也上当世之务十余条,及安边十三策,大意是“进贤退不肖、止侥幸、去宿弊”等事。这些主张并未涉及制度的兴革,但仍遭到章得象等的反对,夏辣又指仲淹、弼与谏官欧阳修等为朋党,范、富、欧阳等均因此而遭贬逐。称为“庆历党争”。

  16.王安石变法。
  北宋神宗时的政治改革。北宋中叶,土地兼并剧烈,广大农民日益贫困,中小地主也大批破产,社会阶级矛盾尖锐,并引起封建国家的财政危机。熙宁二年(1069年),神宗任王安石为参知政事,次年为宰相。实行变法,设制置三司(度支、户部、盐铁)条例司,整军理财,以谋“富国强兵”,巩固地主阶级专政,并准备对辽和西夏的统治者进行反击。所行新法在财政方面有均输法、青苗法、市易法、免役法、言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在军事方面有置将法、保甲法、保马法,及设置军器监等。此外,又罢诗赋及明经等科,以经义策论试进士,并立太学三舍法,修撰《三经新义》,以改革科举和学校制度,为新法培养人员,以期达到“一道德而同风俗”的目的。这些措施,反映了中小地主阶级的要求,具有法家的革新精神,起了压抑大官僚、大地主的作用,国家财政情况也有所改善。司马光、文彦博、韩琦等大地主阶级的政治代表纷起反对,形成统治阶级内部革新派与保守派的激烈斗争。熙宁九年,王安石被迫辞职。元丰八年(1085年)神宗死后,新法被废。

  17.花石纲。
  北宋末年,统治阶级极度腐朽糜烂。徽宗在东京(今河南开封)建“寿山艮岳”。崇宁四年(1105年),使朱 主持苏杭应奉局,凡民间一石一木可用的,即直入其家,破墙拆屋,劫往东京。这种运送花石的船队,号为“花石纲”。官吏又乘机勒索,给广大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成为方腊起义的导火线。

  18.靖康之变。
  金灭北宋的历史事件。靖康元年冬(1126年),金军攻破东京(今河南开封)。次年四月,金贵族于大肆勒索搜括后,俘徽宗、钦宗和宗室、后妃等数千人,以及教坊乐工、技艺工匠,携法驾、仪仗、冠服、礼器、天文仪器、珍宝玩物、皇家藏书、天下州府地图等北去,东京城中公私蓄积为之一空。北宋灭亡。

  19.黄天荡之战。
  南宋初年抗金战役之一。高宗建炎三年(1129年)冬,金将兀术率军渡江,连破临安(今浙江杭州)、越州(今绍兴)。次年,宋将韩世忠率水师八千,乘海舰从海口(今上海)进趋镇江,截击其归路。韩夫人梁红玉亲自击鼓指挥,使金兵不得渡。转即相持于黄天荡(今江苏南京附近),世忠利用海舰的有利条件,分两道出击,用铁绠贯大钩,把金兵小船逐只钩沉。后来兀术凿渠三十里,由渠出江,反处上流,用火箭焚毁宋军海舰,才得渡江逃去。前后相持共达四十八日。

  20.岳家军。
  南宋初年岳飞领导的抗金军队。当时诸军多以主将姓氏称某家,如韩世忠部称韩家,张俊部称张家。兵家军以牛皋、董先各部义军为主干,后陆续收编杨么等农民军部众,吸收山东两河忠义社梁兴、李宝等,汇成大军。飞申明纪律,加强训练,号“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金贵族有“撼山易,撼岳家军难”之语。部队久驻鄂州(治今湖北武昌)、襄阳,世居其地,南宋末年抗击金蒙的将士,犹多其子孙。

  21.郾城之战。
  南宋初年的抗金战役之一。绍兴十年(1140年)金军四路进攻,战线东至淮河,西至陕西。(北京安 通学校提供)岳飞派遣部队深入河南地区,并和河北忠义民兵取得联系,夹击金军;分兵收复颍昌(今河南许昌)、郑州、洛阳。他以主力驻在颍昌,自率轻骑驻守郾城(今属河南)。金将兀术率领韩常、龙虎大王、盖天大王等部精兵一万五千余骑,到达郾城北面,以重铠严装的“铁塔兵”列在正面,* 拐子马布列两侧。岳飞令将士各持刀斧,上砍敌人,下斩马足,大败金军。岳飞正拟恢复河朔,以高宗、秦桧主张议和,未能实现。

  22.绍兴和议。
  南宋初年与金订立的和约。绍兴十年(1140年)顺昌、郾城等役大捷后,高宗、秦桧竟放弃河南各地,撤退军队,一意求和。次年与金定议:宋金间东以淮河,西以大散关(今陕西宝鸡西南)为界,宋向金称臣,每年贡纳银、绢各二十五万。十二年春,金册立赵构(高宗)为宋帝。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责任编辑:虫虫

文章搜索:
 相关文章
热点资讯
热门课程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