②三大改造的成就和问题。
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其主要成就是:使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③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背景:新中国建立初期,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遗留的任务,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
时间、地点:1954年秋,北京内容: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规定了国家的性质和根本政治制度,还规定了人民的权利和义务,大会选举毛泽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朱德为副主席,刘少奇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
特点: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代表广大人民的意志。意义:这部宪法是新中国的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中国人民革命胜利的经验总结,是建设社会主义的保证。
(2)社会主义建设时期(1956—1966)。
1)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始。
①毛泽东《论十大关系》的报告。
原因和条件:总结建国几年的建设经验,借鉴苏联的经验教训。为中共八大的召开做准备。
意义:标志中国GCD在实践中探索本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始。
②中国GCD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时间地点:1956年秋,北京。
内容:第一,指出国内的主要矛盾是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第二,提出了团结国内外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中国而奋斗的总任务。第三,提出了即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
③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1957年春,毛泽东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提出正确区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提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法是“团结一批评一团结”。
④整风运动。1957年,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整风运动》的指示,反对官僚主义、宗派主义、主观主义。通过整风,要全党学会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以利于社会主义建设。
2)探索中的失误。
①反右派斗争的扩大化。反右派斗争的扩大化,从理论上修改了八大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科学论断,认为在社会主义建成以前,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斗争;社会主义道路同资本主义道路的斗争;始终是我国内部的主要矛盾。这就成为后来党在阶级斗争问题连续犯“左”倾错误的理论根源。
②总路线的提出。1958年,党的八大二次会议上提出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总路线反映了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愿望,但忽视了客观规律。
③“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运动。总路线提出以后,毛泽东和党的一些领导人,片面追求社会主义建设的高速度,同时,主观地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序越高,就越能促进生产的发展。因此,1958年党又轻率地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这样,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地泛滥开来,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④“反右倾”斗争。1959年,毛泽东发动了批判彭德怀等人所谓反党集团的“反右倾”斗争。使左倾错误进一步发展。
⑤1959—1961年三年严重经济困难。“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给国民经济带来困难。1959年“反右倾”斗争的开展,使“左倾错误进一步发展,那时自然灾害严重,苏联政府又背信弃义地撕毁两国经济技术合作协议。这一切造成国民经济自1959年至1961年的严重困难。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
3)纠正与发展。
①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1960年冬,党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②七千人大会。1962年,党在七千人参加的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初步总结了“大跃进”中的经验教训,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带头作自我批评,会议前后为“反右倾”运动中被错误批判的大多数人平反。从1962年起,国民经济逐步恢复和发展。
③十年经济建设成就。从1956年至1966年,我国建成的大中型项目500多个。工农业总产值增长近60%,建起武汉、包头两大钢铁基地。建设起大庆油田、胜利油田、大港油田,石油工业迅速发展,石油全部自给。电力工业快速发展。
(3)“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年—1976年)。
1)“文化大革命”发生的根源。反右斗争以后,从理论上修改了八大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科学论断,提出了无产阶级同资阶级的斗争是我国内部主要矛盾的错误观点,并且这种观点逐步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我国封建社会历史长、封建的小农经济形成的迷信、盲从的思C胗跋靍BE迷叮豢赡芎芸煜穑恢泄膊衬诓康拿裰髦圃嫉幕撇还煌晟疲蠖越准抖氛问谱隽送耆砦蟮墓兰疲衔衬诖嬖谝桓鲎什准端玖畈俊?BR> 2)“文化大革命”的导火线和全面发动的标志。批判《海瑞罢官》是“文化大革命”的导火线。1965年冬,上海《文汇报》发表姚文元的《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的文章,以“莫须有”的罪名,把历史剧《海瑞罢官》打成了反党反社会主义的大毒草。1966年初,这一批判发展到史学、文艺、哲学等方面,形成了思想文化领域中广泛的政治批判运动。批判《海瑞罢官》得到毛泽东的支持,起了点火发难的作用,成为“文化大革命”的导火线。全面发动“文化大革命”的标志是中共中央的两次会议,即1966年5月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8月的八届十一中全会。前者发出“五?一六”通知,后者发出《中共中央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这两个文件是指导“文化大革命”的纲领,又规定了具体的方针、政策和方法,文件的颁发标志着发动“文化大革命”的“合法”程序完成了。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责任编辑:虫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