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衢州市相继推出“一校两区”、打造义务教育高地、再生性教育生态发展模式、梯级名师培养等原生性概念,形成学校软硬件设施不断改善、城乡师资合理流动、教师素养稳步提升、城乡学生素质差距逐步缩小、地区教育均衡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教育链,区域教育逐渐呈现出相对均衡、优质、高位的发展态势。目前,该市近20%教师成名师,优质教育覆盖率达95%以上,100%解决辖区范围内符合条件外来创业人员子女就学问题,70%以上城区学校与农村学校建立托管关系,“一校两区”作为该市义务教育发展的基本模式获评“中国城市管理进步奖”。主要做法是:
一、畅通道,城乡教师柔性流动
一是范围广、层次多。将所有义务教育段和学前教育学校全部纳入教师流动范围,分为城乡学校的区域间流动和“一校两区”和“一园N区”的校区间流动,实现教师流动全覆盖。按照学校行政领导、骨干教师、普通教师和新进教师等四个不同层面落实教师定期流动,音乐、美术等特长教师走教流动,进一步打破城乡界限,实现优质师资、青年教师的交叉流动,进一步打破城乡界限,实现优质师资、青年教师的交叉流动。
二是方式新、形式鲜。开展省特级教师、教研员等名师挂职农村小学活动。按照“一线听课接地气,一堂示范课促交流”的原则,建立省特级教师农村学校工作站,实现农村教师与特级教师长期“零时差”沟通、“零距离”接触,进一步落实挂职教师传教帮带,促进农村青年教师的全方位发展。
三是考核严、发展快。建立区、校两级教师流动档案,将学校教师流动工作列入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对不同层面的教师流动,确定相应考核标准和考核办法,倒逼学校畅通教师流动通道,确保流动教师尽快适应新角色,融入新校园。在“一校两区”的管理基础上,两校教师实现无障碍交流,各级名师从城市反向流向农村比例达53%,仅2012年从城区流入农村骨干教师达82名,全市农村学校超过85%的校长和超过50%的副校长来自于城区向农村的流动,农村学校的管理水平和教师队伍教学素质明显提高。
二、巧结合,教文体艺有机交融
一是文教结合。从学校实际出发,逐渐形成有各自特色的校训、校风等,充分发挥黑板报、壁报栏等宣传阵地,开展富有学校特色的文化,例如大成小学、鹿鸣小学的儒家文化,黄家小学的孝文化,白云学校的竞技文化。同时,将“非遗文化”引进校园,开展“非遗文化”进校园等活动,创建非遗文化活动展示基地。积极开展周末文化广场活动,提供学生文化实践平台。至今周末文化广场已上演134场,参与演出人次1万多人次,受惠群众达到10多万。
二是教体结合。充分发挥教育、体育部门合署办公优势,着力推进教体有效结合,深化教育、体育改革,大力推进学校体育工作。把学校运动队参加各类竞赛的成绩作为对学校工作综合考核的重要内容,调动学校开展青少年体育训练的积极性,鼓励学校培养更多的优秀体育后备人才。在全省首届女子体育节、全省第一届和第二届体育大会等赛事上,该市均获得全省90个县(市区)组的冠军;今年10月该市射击运动员钱方恒代表国家队在亚洲射击锦标赛男子气手枪团体赛中夺得金牌。该市现有省级阳光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学校)14所,省、市、区命名的体育特色项目学校38所。
三是艺教结合。积极开展“婺剧进校园”活动,确定鹿鸣小学等五所学校为衢州市“婺剧进校园”试点学校、衢州市婺剧传承保护基地。每两年开展一次全市性的艺术节,直接参赛的教师和学生达到3500多人次。此外,各学校还积极举办校园艺术节等,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培养爱好、展示自我、发挥特长的舞台。鹿鸣小学的舞蹈《晒谷场》荣获全国第四届中小学艺术节一等奖及优秀创作奖。
三、强保障,硬件软件全面提升
一是加大经费投入,完善学校设施。近三年,该市共计投入学校建设经费近3亿元。同时,投入7749.77万元,用于改善学校的现代教育装备,全市已建成学校实验室1013个,12个探究实验室和1个创新实验室。启动新一轮幼儿园建设工程,做到城区与农村并举,到2013年底实现每个乡镇都有一所等级幼儿园的目标,总投资超亿元。
二是创新工作模式,提高教师素养。以“学科联盟”为载体,创建两个“三位一体”研修平台。即初步形成“以研为训,以赛带训、以评促训、研训结合”、“教学、研究、培训”三位一体的研修平台和“引领、互助、反思”三位一体的研修平台。共建立名师工作室21个,学科教研群组84个,音美体类工作室16个,有效提高教师专业水平。近三年,该市教师参加课堂教学比赛省级获奖人数平均占全市62.2%。改变传统培训模式,加大培训力度,立足“送出去、请进来”的培训模式,通过研修使教师逐步达到“心中有规则”、“手中有技术”、“脑中有理论”,有力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三年来共有教师17050人次参加了相关培训,有力推动全区教师队伍素质提升。
三是加强制度建设,保障均衡发展。2008年,该市制定《关于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一校两区”为全市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基本模式;2009年,出台《衢州城区加强强校名校托管农村薄弱学校考核方法》、《柯城区“一校两区”工作考核评估实施方案》和《关于试行学校发展性评价的实施意见》,进一步落实学校教育评价工作;2010年,出台《衢州中小学校长队伍管理办法和衢州中小学教师队伍管理办法》,规范学校管理层、普通教师的管理机制;2012 年出台《关于印发进一步加强教师流动工作的实施意见的通知》,明确规定学校各级领导干部、各级名师及普通教师均纳入流动范围。落实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促进义务教育的高水平均衡发展。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