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州市构建“一校两区”体系促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来源:优易学  2014-1-22 14:15:03   【优易学:中国教育门户网】   资料下载   网上书店

近年来,该市以办人民满意教育为理念,在全省率先开展“一校两区”的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模式实践,实现全市70%以上城区学校与农村学校建立托管关系,全市教育逐渐呈现出相对均衡、优质、高位的发展态势。目前,全市优质教育覆盖率达93%以上,获省级普及实验教学县(区)试点,“一校两区”模式获评“中国城市管理进步奖”,主要做法是:

一、突出“三个先行”,推进办学条件均衡化。一是布局调整先行。率先全省实施学校布局优化工程。对原有的1044所中小学通过“撤、迁、并、建、改”等优化重组方式减至280所,调整幅度达73.2%。小学、初中、普高、中职校生规模分别从219人、587人、804人、367人提高到现在的467人、1037人、1351人、1433人。二是财政投入先行。逐年加大教育投入并重点向农村学校倾斜,相继实施农村学校“四改”、“教育信息化”、教育装备配套、改扩建等四大工程,三年来累计投入33.7亿元,年均增幅在19%以上,完成农村学校建设改造项目1667个,新建校舍96万平方米。同时,建立农民工子弟学校7所,100%解决符合条件外来创业人员子女就学问题。三是政策措施先行。按照“以城带乡、城乡均衡”发展思路,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重点向农村教育倾斜、薄弱学校倾斜、弱势群众倾斜,先后出台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若干意见、城区强校名校托管农村薄弱学校考核办法等一系列政策,以制度落实保障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二、创新“三项机制”,推进教育管理均衡化。一是创新办学管理机制。探索实践“一校两区”办学体制,以农村完小为切入口,由城区名校、强校与农村薄弱完小、村小挂钩合并,实行“一个法人代表、一套领导班子、两个校区”的管理模式,促进教育资源共享、办学水平共进,并进一步向初中和学前段深化延伸,学前段以“一园N区”形式扩大覆盖面。目前,全市共有35所农村中学、27所农村完小、11所幼儿园和2所特殊教育学校纳入“一校两区”管理,覆盖面达95%以上,惠及17个乡镇、80余个行政村、5.3万余人口。二是创新教师管理机制。探索师资均衡“1234”工作法,通过消除城乡教师身份差异、出台相关管理办法、建立走教长效机制等举措,推动城乡教师无障碍流动,促教师柔性流动发展。目前,城区教师交流到农村占比68.7%,农村到城区占比20.9%,各级名师从城区流向农村的达53%,农村学校逾85%50%的校长、副校长来自城区学校。三是创新质量管理机制。通过“一校两区”,实现教学常规、开展教学科研、推进教学改革、开展师生活动、进行教学评估“五个同步”,近三年,教育教学质量小学段农村校区指标整体高于乡镇中心小学,部分校区甚至高于城区本部;初中段农村初中中考成绩居全市同类学校前列,农村学校学生参与体艺比赛获奖人数由20111363人次逐年增加到2013年的1800人次。

三、注重“三大结合”,推进校园文化均衡化。一是教体结合壮大体育实力。发挥教育、体育合署办公优势,通过落实体育资源共享等制度,体育事业走在前列,2013年该市生源体质列全省高校新生体质健康测试第一。目前,全市有国家级体育特色项目学校9所,省级阳光体育后备人才基地14所,开展特色项目训练33个,输送国家集训队32人。二是教文结合积淀文化底蕴。通过开展“非遗”进校园、设立流动图书馆等形式,建立非遗传承教学基地13个,加强农村学校艺术教育,实现托管完小独立组团参加全区教育艺术节的所有项目比赛,有效提升农村学校综合教育水平。三是乡土结合传承千年文明。依托衢州1800余年古城底蕴,各校充分挖掘和打造乡土文化特色,大成小学民族校区畲族文化、尼山小学珊塘校区儒家文化、鹿鸣小学七里校区竹文化和新华小学下村校区“村居博物馆”吸引了新华社、浙江日报等各家媒体关注。

责任编辑:admin

文章搜索: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最新新闻
推荐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