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优易学 >> 公务员 >> 公选领导 >> 基础知识 >> 历史国情 >> 正文
大纲教材-国情国力
来源:优易学  2010-1-20 15:18:58   【优易学:中国教育考试门户网】   资料下载   公考书店

 

二、环境保护的政策

1.环境保护的政策

(1)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政策。

(2)谁污染、谁治理的政策。

(3)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并重的方针。

(4)生态保护与生态建设并重的原则。

(5)强化环境管理的政策。

2.环境保护法律的制定和实施

到200。年,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完整的环境保护法律体系,已颁布的法规有:6部环境保护法、9部资源法、120多部环境和资源保护行政法规、600多部地方性法规、30。多项各部门性规章、400多项环境标准。

在“九五”计划实施过程中,强化了环境保护法律和规划的实施力度,明确要求到2000年,全国所有工业污染源排放污染物要达到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标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要使本地区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控制在国家规定的排放总量指标内;直辖市、省会城市、经济特区城市和沿海开放城市及重点旅游城市的空气、地表水环境质量,按城市功能区分分别达到国家规定的有关标准,淮河、太湖要实现水体变清,海河、辽河、滇池、巢湖的水质应有明显改善。“十五”计划进一步提出了环境保护的目标和要求。能不能实现这些目标和要求,对各级政府是一个严峻考验。

三、环境保护的主要内容

1.环境保护的管理机构

1984年5月,国务院作出关于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成立国务院环境保护委员会,主要负责研究制定有关环境保护的方针、政策,提出规划和要求,领导和组织协调全国的环境保护,每季度召开一次会议,每次会议讨论一两个问题,并作出决定。

1988年在国家机构改革中,为了加强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政府决定将国家环境保护局改为国务院直属局。其主要职责是:

(1)制定环境保护的各种法规、法令、政策、规划,参与审批城市总体规划,并监督贯彻实施。

(2)颁布国家环境质量、污染物排放等各类标准并监督实施。

(3)负责环境污染的各项防治工作,包括调查事故、协调纠纷、评价环境、发放排污许可证、规划自然保护区、保护物种、领导环境监测网等。

(4)制定环境科技政策和规划,组织环境科技攻关、成果鉴定及评奖和交流推广;开展环保宣传教育活动,指导全国环保队伍建设。

2.城市环境保护

一是从制定规划人手改善城市的市区结构和布局。应当根据气象、地理、水文、生态等条件对工业区、公用设施、绿化地带作出环境影响评价,全面规划、合理布局,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有计划地建设现代化的清洁城市。目前,全国各个城市都编制了环境保护规划和综合整治计划。

二是从节约能源和改变城市能源结构人手解决大气污染问题。

三是从保护和节约水资源入手综合整治城市水源和水系的污染问题。

四是从资源化、无害化人手,综合利用和处理城市垃圾。

五是从管理人手综合整治城市的噪声污染。

六是从发动群众人手绿化和美化环境。

3.农村环境保护

一是对农业生产结构进行了调整,实行农林牧副渔并举,既有利于改善农业生产结构,又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

二是开展大规模的农业区域化和环境保护工作,按区域化要求安排农业生产,实行科学种田,起到保护和改善农业环境的作用。

三是发展无废物、无污染的生态农业,形成多种类型、多种层次的生态农业,实现农业生产和农业生态的良性循环。

四是防治乡镇企业污染,要有合理的产业结构和布局。

4.特殊自然环境保护

为了保护某些特殊的自然环境,采取了建立自然保护区的措施。自然保护区是把包含保护对象的一定面积的陆地或水体划分出来,进行特殊的保护和管理的区域。保护对象主要包括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动植物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水源涵养区,有特殊意义的地质构造、地质剖面和化石产地等。自然保护区使尚未遭到破坏的自然环境得以保存,使已受破坏尚未完全丧失或灭绝的自然资源得到及时拯救并得到及时恢复发展,为合理利用和改造自然提供了科学依据。1956年,我国开始建立自然保护区,到了1991年,全国已有自然保护区708个,其中国家级77个。

四、环境保护的成就和问题

1.环境保护的已有成就

以1996年为转折点,基本遏制了污染加剧的趋势,许多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由1995年前的持续增加变为降低,部分城市和地区的环境质量有所改善,减缓了生态破坏的发展趋势,我国在“九五”期间提出的生态环境保护目标基本实现。(1)工业污染的防治有了一定的进展。许多企业结合技术改造,开展资源、能源的综合利用;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优化资源配置,改善不合理布局,关、停、并、转、迁了一批耗能高、浪费大、污染重的企业;通过对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项目的环境管理,有效地控制了一批新的污染源,使20。。年全国12项污染物的排放总量比1995年下降了15%以上。(2)城市环境治理初见成效。城市河段的水质有所改善;贵阳、青岛、大连、郑州、沈阳、重庆、兰州、济南、广州、秦皇岛、成都、西宁、长春、烟台、南京等15个污染重点城市的空气质量有不同程度的好转;北京市的空气质量改善尤为明显,日空气质量为三级及好于三级的天数占全年的比重由1998年的55.7%上升到20。。年的84%。(3)自然生态环境有所改变。农业政策的调整促进了农林牧副渔的全面发展,改善了农业生态条件,农药污染显著减轻,建立了300多个农业生态点;自然保护区面积已超过计划规定的占国土面积9%的目标,达到9.85%;退耕还林还草、退田还湖、移民建镇、天然林保护取得显著成效;生态示范区、重要生态功能区保护、野生药材、矿山等重点资源开发的生态保护得到加强。

2.环境保护的未来目标

在实现“九五”环保目标的基础上,“十五”计划提出了新的环保目标。第一,建立一批生态功能保护区和自然保护区,使生态功能区的生态恶化趋势得到初步遏制,部分生态功能得到恢复;各类良好自然生态系统和重要物种得到有效保护,从而有效地降低自然灾害的危害,确保国家生态安全。主要指标是:建立生态功能保护区55个,其中15个为国家级保护区;自然保护区面积达到陆地国土面积的13%以上,海洋自然保护区面积达到4万平方公里;60%的重要湖泊湖滨带和海岸的生态功能基本得到保护。第二,进一步实施重点资源开发区的生态保护。主要指标是:资源开发建设项目的环境评价制度和“三同时”制度执行率达到90%;天然林和成熟林、过熟林的面积保持稳定,质量稳中有升;新的水土流失面积的年扩展速度比2000年的增速降低60%;矿产资源开发生态破坏的恢复治理率达到25%以上。第三,进一步保护和建设生态良好区。主要指标是:新建120个国家级生态示范区;新建100个生态农业示范县;创建100个环境优美小城镇;力争建成一批生态市县。第四,进一步改善和保护农村生态环境。主要指标是:机场、高速公路、铁路、风景名胜区周边等重点秸秆禁烧区的禁烧率达到95%以上,全国秸秆利用率达到85%;重点地区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的污水排放达标率达到60%,粪便资源化率达到70%;农业灌溉用水力争达到农田灌溉水质标准,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水平有所提高。

3.环境保护存在的主要问题

经过20多年的努力,我国的环境污染防治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污染的速度有所减缓,但仍然存在严重问题,在某些方面还在继续恶化。在生态环境的实际治理方面,不论城市地区还是农村地区,不论是发达地区还是落后地区,环境污染都仍然很严重,人与环境的关系都相当紧张。土地沙化、水污染、空气污染、固体废物污染、噪声污染依然很严重,有的还在继续恶化。在生态环境保护的政策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体系还不够完善。从政策内容来看,不少政策措施还建立在各级政府的传统计划和行政命令的基础上,建立在主要领导人干预的基础上;从政策制定、实施、评估、修正这一循环周期来看,实施、评估、修正各个环节都相当薄弱;在相当多的地区,政府环境保护部门执法力度不够,有的地方政府官员甚至充当环境污染者的保护伞,使各项政策的实施无法保证,直接制约了环境污染的防治和环境质量的改善。因此,我们要继续贯彻经济建设与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的方针,严格执行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监督管理;坚决治理污染,特别是治理危害严重的水污染和大气污染;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加强水土保持,改善生态环境。到21世纪前10年,力争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加剧的趋势得到基本控制,部分城市和地区环境质量有所改善。

第五节 社会经济结构

一、城乡二元结构的历史、现状和改革方向

1.城乡二元结构的历史

在当代中国,在城乡分治的行政建制基础之上逐步形成了城乡隔离的二元社会。其核心是强制性分类的居民身份制度。市民身份(非农业户口)和农民身份(农业户口)这种城乡隔离二元结构下的户籍制度,不可避免地成为城市化进程的制度障碍,并带来严重的经济和社会后果。尽管改革开放以来,行政建制上的城乡分治变成了城乡合治,在政策的掌握尺度上略有放宽,但迄今为止,这种城乡居民之间的身份壁垒尚未打破,二元社会也还没有转变为一体化社会,而是暂时处于“三元社会”的过渡状态。这三元分别是:持有城镇非农业户口的市民;无户口或持有农业户口而长期居住在城镇的准市民;持有农业户口和农村非农业户口的农村居民。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的《决定》把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作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项重要任务提出来,放在突出位置,这是贯彻党的十六大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繁荣农村经济的一项带有根本性的重大措施。

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其中重点是做好以下工作:一是进一步调整国民收人分配结构和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力度。实现农业和农村的持续发展,确保农村实现小康的目标,进一步完善政府对农业的投人政策。二是改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环境,逐步统一城乡劳动力市场。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城乡之间的双向流动,是增加农民收人和加快城镇化的重要途径。三是加快建立促进农村教育、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的公共财政体制,推进农村的全面进步。

二、地区差距

从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的经济区划分为东、中、西三个地区。东部地区包括辽宁、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海南n个省市。中部地区包括黑龙江、吉林、山西、河南、湖北、湖南、安徽、江西8个省。西部地区包括重庆、四川、云南、贵州、西藏、陕西、宁夏、甘肃、青海、新疆、广西、内蒙古12个省区市。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国家投资分配和政策投人向沿海地区倾斜,西部经济增长速度开始落后于东部地区,差距逐年拉大。与经济差距的悬殊相应,东、中、西部地区的社会各方面的差异亦相当大,如城市化水平、教育程度、贫困状况等方面的差距。东、中、西部发展程度的差距能否缩小,西部地区的发展能否跟上东部地区,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关键问题之一。正是有鉴于此,中央于1999年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三、国民收入与分配制度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四大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国民收入进一步增长,分配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分配关系逐步趋于合理。但是,在分配制度中仍然存在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主要有:分配关系尚未理顺,部分社会成员的收人差距过分扩大和部分国有单位内部平均分配情况并存;农民收人增长过缓,一些城镇居民生活困难;分配方式不规范,分配秩序混乱,调节手段不完备。因此必须继续推进分配收人体制改革,解决分配领域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进一步理顺分配关系。

四、贫困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方面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群众先富起来,另一方面开展了大规模的有组织的扶贫工作,但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贫困问题依然相当严重。国家于1986年、1991年、1993年公布了国家级贫困县,共计592个。这些贫困县分布于除北京、上海、天津、江苏4个省市之外的27个省区,其中中西部地区集中了贫困县的82%;贫困县人口总数的91.3%分布在自然条件恶劣的山区,特别是四川、贵州、云南、河南4省占全国贫困县人口总数的46%,可见自然地理条件对贫困人口的分布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经过20多年的扶贫,绝对贫困人口虽已减少了2.218亿、88.72%,所剩不多,但是这些剩下的2820万贫困人口,是条件最差、脱贫最难的贫困人口,要使他们全部脱贫还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如果按照国家统计局在1999年提出的乡村贫困标准应由人均年收人625元提高到865元(按1999年价格计),全国乡村贫困人口数量在1999年底还有12230万人,贫困发生率为13,4%;如果按照国际通行的人均日收人不足1美元即为贫困的标准,乡村贫困人口在2000年还有2亿多,那么脱贫的任务就更加艰巨。

总的来说,国家的扶贫政策体现了三个阶段的逐步改进过程。1979年之前是以救济为主的输血式扶贫;1980一1995年间是以扶持贫困地区经济为主的开发式扶贫;1996年以来是以扶持贫困人口为主的开发式扶贫。所采取的方式主要有:以工代贩、科技扶贫、机关定点扶贫、横向联合与对口帮扶、社会公益扶贫、劳务输出扶贫、异地搬迁移民扶贫、国际合作扶贫。

就具体措施而言,最重要的是国务院于1994年制定《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1994一200。年)。内中规定,为进一步解决农村贫困问题,缩小东西部地区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国务院决定:从1994年到2000年,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力争用7年左右的时间,基本解决全国农村8000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在中国消除绝对贫困现象。奋斗目标是:按90年代不变价格,贫困户人均纯收人达到500元以上;为贫困户创造稳定解决温饱的基本条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基本解决人畜饮水困难,绝大多数贫困乡镇有集贸市场、商品产地的地方通公路,消灭无电县,绝大多数贫困乡用上电;改变文化教育落后状态,普及初等教育,开展职业技术教育和技术培训,改善医疗卫生条件,严格实行计划生育。扶贫的方针和途径是:继续坚持开发式扶贫的方针;重点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和相关的加工业、运输业;积极发展资源开发型和劳动密集型的乡镇企业;加快荒地、荒山、荒坡、荒水的开发利用;发展劳务输出,实行开发式移民。1996年10月2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尽快解决农村贫困人口温饱问题的决定》,进一步明确了继续坚持开发式扶贫的基本方针,并指出扶贫攻坚要坚持到村到户。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责任编辑:cyth

文章搜索:
 相关文章
热点资讯
热门课程培训
论坛新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