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优易学 >> 公务员 >> 公选领导 >> 基础知识 >> 历史国情 >> 正文
大纲教材-国情国力
来源:优易学  2010-1-20 15:18:58   【优易学:中国教育考试门户网】   资料下载   公考书店

 

第二节 人口与国民素质

一、人口状况

1.人口数量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约占世界的1/5。我国人口在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时达到129533万人(含港、澳、台地区),预计到2010年时将接近14亿;到21世纪中叶将达到15亿一16亿。虽然近20年来,人口增长率在逐渐降低,但人口众多已成为一个不可改变的基本国情。它对我国的资源需求、能源供应、教育普及、就业保障、经济发展、生活改善,乃至整个现代化建设都是一个沉重的压力和严峻的挑战。

2.人口的分布

我国人口众多,分布不平衡。以黑龙江省黑河至云南省腾冲一线为界的东南地区,面积约4n.7万平方公里,人口约占全国的94.4%;西北一侧,面积548.3万平方公里,人口占全国的5.6%。我国人口构成特点是农业人口占』急人口的比重大,但在工业化和经济现代化的过程中,大批农村人口会逐步变成城镇人口,城乡人口结构将发生较大的变化,这是随经济发展而产生的人口变动的一种客观必然性。

3.人口的年龄结构

人口的年龄结构,主要指少年人口、成年人口、老年人口的比例。随着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快速降低,人口的年龄结构也快速向老年型转变。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人口的年龄结构转变为成年型,并开始向老年型过渡,1987年时,14岁以下的少年人口的比重下降至28.68%,15一64岁的成年人口的比重上升至65.86%,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的比重为5.46%。2000年时,少年人口的比重再下降至21.3%,成年人口的比重再增至71.74%,老年人口的比重则增至6.96%,已接近老年型结构。到2014年,老年人口的比重将上升至10.16%,开始进入老龄社会。再到2045年,老年人口的比重将达到22.59%,其中75岁以上的老人将占到老年人口的54.44%,从而成为老人大国。人口的老龄化,将对经济长、就业与劳动力资源供应、储蓄与投资、社会保险机制、代际关系、家庭构成等方面带来广泛而严重的负面影响。

4.人口城乡结构的变化和城市化程度的提高

我国的农村人口在人口总数中占绝大多数,但在工业化和经济现代化的过程中,大批农村人口会逐步变成城镇人口,城乡人口结构将发生较大的变化,这是随经济发展而产生的人口变动的一种客观必然性。2002年末,城镇人口迅速增长为50212万人,比重达到39,1%;如果加上从农村到城镇“打工”人员,那么城镇人口的比重还要增加约10个百分点。

随着城镇人口的增加,城市化的速度逐渐加快,程度逐步提高。城市数量从1949年的132个,增加到1978年的193个、1988年的434个、1997年的668个。但是在城市化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值得注意的现象:(l)大城市化现象较为严重。人口在100万以上的大城市,如果计及郊区人口,其数目为77个,占城市总数的11.53%,而人口数则占城市人口总数的48%,其中有16个城市的人口在200万以上,北京、上海则是超过1000万人口的超大城市。(2)城市的基础设施和服务业比较落后,城市人口生活和生产中的问题较多。由于城市人口和城市数量的快速增加,使城市的基础设施、服务业和管理系统难以达到同步发展和改进,造成城市生活和生产的诸多问题,如交通问题、供水问题、居住问题、环境问题、社会问题等。

二、计划生育政策

我国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认识到人口问题的重要性,开始推行计划生育政策。我国现行的计划生育政策是:“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国家干部和职工、城镇居民除特殊情况经过批准外,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农村也要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某些群众确有实际困难,经过批准可以隔几年后生第二个孩子。在少数民族中也要实行计划生育,具体要求和做法由各自治区或所在省决定。”

三、国民素质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全民健身运动的进行,使国民的身体素质有了多方面的提高。

随着文化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使国民的文化素质有了很大提高,有文化人口比率提高,文盲、半文盲比率下降,科技水平提高。

在2001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江泽民同志指出: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高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教育在培育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要下功夫造就一批真正能够站在世界科学技术前沿的学术带头人和尖子人才,以带动和促进民族科学水平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在具体措施上,党和国家已经决定:(1)要切实加大教育投人,逐步实现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4.2%的目标,到2002年已达到3.4%。(2)要积极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办学,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格局。(3)要在发展教育事业过程中特别重视素质教育,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4)要对现有人力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优化结构,如合理调控城乡流动人口规模、实行职业培训、健全社会养老体制等。

第三节 民族与宗教

一、民族状况和民族政策

1.我国的民族及其人口分布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现有56个民族,它们是:汉族、满族、朝鲜族、赫哲族、蒙古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回族、东乡族、土族、撒拉族、保安族、裕固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锡伯族、塔吉克族、乌孜别克族、俄罗斯族、塔塔尔族、藏族、门巴族、洛巴族、羌族、彝族、白族、哈尼族、傣族、傈僳族、饭族、拉枯族、纳西族、景颇族、布朗族、阿昌族、普米族、怒族、德昂族、独龙族、基诺族、苗族、布依族、侗族、水族、讫佬族、壮族、瑶族、松佬族、毛南族、京族、土家族、黎族、舍族、高山族。

据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的统计数字,汉族115940万人,占全国人口的91.59%,是中国的主体民族,分布于全国各地。其余55个民族合计人口10643万人,占全国人口的8.41%,分布地区约占全国总面积的60%。因其人口所占比例很小,习惯上称其为少数民族。从居住的情况看,全国形成以汉族为主体的大杂居、小聚居的局面。

2.我国的民族政策、方针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人民政府根据国情和各民族的实际,制定了一系列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处理和解决国内民族问题,促进国内各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

(1)坚持民族平等与民族团结的原则。各民族不分大小强弱,均处于平等地位并享有平等权利,用法律的形式保障少数民族的合法权利,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文化事业,加强各民族的团结,实现各民族事实上的平等。

(2)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在统一的祖国大家庭内,在国家统一领导下,以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为基础,建立相应的自治地区,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自主地管理本民族内部地方性事务,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这是党和政府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和基本制度。

(3)大力培养和使用少数民族干部。现在,全国已有12所民族学院,还开办了各种民族干部培训班和民族干部学院,大力培养各少数民族专业人才。我国已有一支180多万人的少数民族干部队伍。

(4)大力发展少数民族的经济和文化。党和国家为了迅速改变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落后状况,在国家扶持、先进民族帮助和少数民族自力更生相结合的原则下,对民族地区采取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和措施。

二、宗教状况与宗教政策

中华民族有多种宗教信仰,不少民族基本上是全民信仰某种宗教,宗教在民族中有着广泛深刻的影响。汉族在历史上曾信仰多种宗教,道教是汉族固有的宗教,佛教、景教、袄教、摩尼教、天主教、基督教等,都有一部分汉人信奉,但均未形成全民族统一宗教。在其他民族中,信仰喇嘛教的有藏、蒙古、土、裕固等民族和侃族的一部分;信仰伊斯兰教的有回、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塔塔尔、乌孜别克、塔吉克、东乡、撒拉、保安等10个民族;信仰基督教的有彝族、苗族的一部分,以及云南西部的一些民族;俄罗斯和鄂温克族的小部分信仰东正教;在独龙、怒、侃、景颇、高山、鄂伦春及其他的民族中,还保持着原始的自然崇拜和多神信仰,包括祖先崇拜、图腾崇拜、巫教、萨满教等。在信仰伊斯兰教和喇嘛教的民族中,宗教势力有很大影响。

与我国多种宗教信仰的存在相适应,我国成立了多个宗教团体组织,有中国佛教协会、道教协会、伊斯兰教协会、天主教爱国会、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和基督教协会等。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主要内容是:

(l)每个公民既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彼此尊重、互相团结。

(2)各宗教不论大小,在法律上一律平等;各宗教之间平等相待,和睦相处。

(3)实行政教分离,国家政权不能被用来推行或禁止某一种宗教,宗教也不能干预国家的行政、司法、学校教育等。

(4)国家保护一切正常的宗教活动,保护宗教团体和宗教活动场所的合法权益。(5)我国各宗教坚持自主自办,在相互尊重、平等友好的基础上同外国宗教组织和宗教人士进行交往,但我国的宗教团体和宗教事务不受外国势力的支配,坚决抵制国外势力利用宗教对我进行渗透。

第四节 生态环境状况

一、生态环境面临的问题

所谓生态环境问题,就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和污染,从而影响人体健康和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现象。目前,我国所面临的环境问题主要有:

(1)我国有占国土65写的山区、9.7%的生态环境脆弱带;又因开发利用不当,有34.26%的耕地出现程度不同的水土流失。

(2)自然灾害频率加快,受害、成灾面积不断扩大。

(3)森林资源出现危机,森林覆盖率低下,用材林面积缩小,采伐量远远超过生长量,森林质量下降。

(4)草原长期放牧,重用轻养,每年退化133万平方米,累计退化已达8667万平方米,占可利用面积的1/3。

(5)荒漠化日益严重,每年新增沙化土地面积,从20世纪50一70年代的1560平方公里,增加到70一80年代的2100平方公里、90年代以后的2460平方公里,目前全国荒漠化土地已达到262.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7.3%。

(6)水污染严重,2000年时,有73%的城市河段不适于作为饮用水,42%的城市地下水受到污染,全国七大水系近一半的河段污染严重,各大淡水湖泊和近海海域因富营养化而出现赤潮灾害。

(7)资源分布极不平衡,地区间资源承载能力差异甚大,处于人口负荷过重的临界状态。

(8)大气污染严重,1996年时主要大城市中的总悬浮颗粒物和二氧化碳含量已超过世界卫生组织推荐标准的2倍,酸雨区面积已超过国土面积的29%;废渣排放增加,垃圾包围城市。

(9)农林环境污染正由点到面向全国蔓延,40%的乡镇企业成为最大的污染源,全国被污染的农田已达10万平方公里,经济发展的成效正在被抵消。

(10)生态环境破坏造成巨额经济损失,恶性循环事故迭起,直接威胁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生态赤字”每年达到860亿元。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责任编辑:cyth

文章搜索:
 相关文章
热点资讯
热门课程培训
论坛新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