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优易学 >> 公务员 >> 公选领导 >> 基础知识 >> 经济知识 >> 正文
宏观经济-第三节-货币与银行
来源:优易学  2010-1-16 16:30:09   【优易学:中国教育考试门户网】   资料下载   公考书店

 

 五、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是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计划明确的宏观调控目标和总体要求,是制定货币政策的主要依据。货币政策要健全货币传导机制,在保持币值稳定和总量平衡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1.货币政策目标

  宏观经济调控的四大目标-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也是货币政策的目标。但是,为了及时了解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需要一些可以操作的量化指标,它们是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中间环节,称为货币政策中间目标。在不同的国家,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有不同内容。

  (l)利率。利率是影响社会货币供求、调节市场货币供给总量的一个重要指标,利率与货币政策目标具有高度的相关性。当经济发展出现繁荣或通货膨胀时,市场利率趋于升高;反之,当经济衰退或通货紧缩时,利率则呈下降趋势。中央银行可随时观察利率的动向,间接调节市场利率。

  (2)基础货币。基础货币是指流通中的现金与商业银行的准备金之和,可控性较强,因为现金由中央银行直接掌握,商业银行的准备金由中央银行通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加以调节。中央银行通过对基础货币的控制,可调整商业银行和社会公众的资产结构,改变社会货币供给总量,从而影响利率、价格及整个社会经济活动。一般来说,基础货币减少,社会的货币供给问题就会减少,社会总需求相应压缩;反之,基础货币增加,则社会的货币供给问题也会随之增加,社会总需求扩大。

  (3)货币供给量。货币供给量是各国中央银行普遍采用的一项中间目标。货币供给量的每一层次,都可由中央银行在不同程度上加以控制,货币供给量的增减变化,影响经济增长、物价稳定以及就业目标。因此,货币供给量与货币政策目标的相关性很强。

  2.货币政策工具

  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工具影响货币政策中间目标,再通过政策中间目标来实现货币政策最终目标。货币政策工具有一般性政策工具、选择性政策工具和裣性政策工具。

  (1)一般性政策工具。

  一般性政策工具是通过货币供给量和信贷规模,对整个经济运行施加普遍影响的工具。它包括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率和公开市场业务。

  ①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指,商业银行按中央银行的规定,必须向中央银行交存的存款准备金与存款总额之比。通常对不同期限的存款规定不同的准备金率,存款期限越短,货币性越强,准备金率越高,活期存款准备金率多高于定期存款准备金率。中央银行通过提高或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控制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能力,从而影响市场利率和货币供给量。如果中央银行认为货币供给量偏高,就可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迫使商业银行交存中央银行的准备金增加,收缩信贷规模,减少货币供给量,以保持物价稳定。反之,则可降低法定准备金率,增加货币供给量,扩大信贷规模,促进经济增长和就业。

  ②再贴现率。再贴现率是指,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贴现或开具合格票据办理贴现时所采用的利率。中央银行通过再贴现率的调整,可以影响商业银行介入资金的成本,调节货币供给量。如果中央银行要实现经济增长和增加就业,可以降低再贴现率,使其低于市场一般利率水平。由于商业银行通过再贴现率获得的资金成本下降,促使其向中央银行借款或贴现,超额准备金增加,相应地扩大对工商业的贷款,引起货币供给量的增加和市场利率的降低,进而刺激有效需求扩大。反之,可采用提高贴现率的办法压缩总需求,促进使物价稳定目标的实现。中央银行还可以区别对待再贴现的票据种类,起到抑制或扶持作用,以改变资金流向。

  ③公开市场业务。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买卖有价证券,以控制货币供给量和利率的业务活动。目前,各国中央银行从事公开市场业务主要是买卖政府债券。一般情况下,当经济衰退或萧条时,中央银行就通过公开市场购进有价证券,向社会投放基础货币。无论基础货币是流人社会大众手中,还是流人商业银行,都将使银行系统的存款准备金增加,扩大信贷规模,增加货币供给量。当利率、物价不断上升时,中央银行则在公开市场上出售证券,以减少基础货币,促使商业银行收缩信贷规模,减少货币供给量,保证社会经济在稳定的价格水平上正常运行。

  上述三种货币政策工具相比,公开市场操作比较灵活易行,中央银行可根据货币政策的需要,通过买卖证券实现富有弹性的微调。而法定准备金率和再贴现率的调整效果比较猛烈,容易导致经济振荡。因此,公开市场业务是许多国家中央银行职坪推崇和经常使用的一项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

  (2)选择性政策工具。

  选择性政策工具是中央银行为了调整经济结构,从调整信贷人手,对某些特定的部门或领域实行控制的工具。

  ①消费信用控制。消费信用控制是中央银行对各种耐用消费品的销售融资予以限制。主要内容有:规定分期付款购买耐用消费品时第一次付款的最低金额;规定消费信贷购买商品的最长期限;规定消费信贷购买耐用消费品种类,对不同消费品规定不同的信贷条件。在消费信用膨胀和通货膨胀时期,中央银行采取消费信用控制,能够抑制消费需求和物价上涨。

  ②证券市场信用控制。证券市场信用控制是中央银行对有关证券交易的各种贷款进行限制,目的在于防止过度投机。例如,规定一定比例的证券保证金率,并根据证券市场的状况随时加以调整。

  ③不动产信用控制。不动产信用控制是中央银行对金融机构在房地产方面放款的限制措施,以抑制房地产“泡沫”。如对金融机构的房地产贷款制定最高限额、最长期限及首次付款和分摊还款的最低金额等。

  ④直接信用控制。直接信用控制是从质和量两个方面,以行政命令或其他方式,直接对金融机构、尤其是商业银行的信用活动进行控制,手段包括利率最高限额、信用配额、流动性比例和直接干预等。

  ⑤优惠利率。优惠利率是中央银行对国家重点发展的产业(如出日加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农业等)所采取的鼓励措施。优惠利率不只是发展中国家采用,发达国家也普遍使用。

  (3)补偿性政策工具。
补偿性政策工具是在利用一般性政策工具和选择性政策工具时,所采取的一些辅助性措施,主要有道义劝告、窗口指导等。补偿性政策工具较为灵活,但中央银行必须在金融体系中有较强的地位、较高的威望并拥有足够的控制手段,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六、通货膨胀及其治理

  1.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l)价格指数。衡量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的指标是价格指数。它是期初与期末价格水平(所有商品价格的加权平均数)变动的百分比,反映价格水平变动的趋势和程度。

  从编制方法来看,我国各种价格指数按年、季、月分为:以基期为10。的定基价格指数,以上年同期为100的同比价格指数,以上期为100的环比价格指数。

  从编制内容来看,我国常用并定期公布的各种价格指数有: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分城市、农村),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房地产价格指数。

  (2)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是指物价水平的持续上涨。如果货币发行量超过实际需要量,使总需求大于总供给,过多的货币追求过少的商品,就会导致货币贬值,物价水平上涨。因此,通货膨胀不是个别商品价格的上涨,而是所有商品价格普遍上涨;不是商品之间相对价格上涨,而是各种商品绝对价格上涨;不是商品价格一时上涨,而是商品价格持续上涨。按照价格水平上涨的幅度,可以将通货膨胀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①温和通货膨胀,又称爬行通货膨胀,价格水平以一种较低的稳定的趋势上涨。由于相价格的变动没有严重失调,货币购买力损失不大,人们可以预期通货膨胀的走势,并不急于抛出手中的货币,仍能保持基本正常的社会经济生活。

  ②严重通货膨胀,又称急剧通货膨胀,价格水平以一种较高的持续的趋势上涨。由于相对价格严重扭曲,大多数合约都按价格水平指数化,甚至不得不按国际硬通货加以换算。由于货币购买力迅速下降,人们抛出货币抢购商品,金融市场陷人瘫痪,社会经济生活严重紊乱。

  ③恶性通货膨胀,又称奔腾通货膨胀,价格水平失去控制,以递增的速度猛烈上涨。在这种情况下,货币贬值不断加速,流通速度日益加快,货币已经完全丧失价值尺度、交易媒介、延期支付、价值储藏功能,整个国民经济面临崩溃。

  (3)通货紧缩。通货紧缩与通货膨胀相反,是指物价水平的持续下降。如果货币发行量低于实际需要量,使总需求小于总供给,过多的商品追求过少的货币,就会导致货币升值,物价水平下降。长此以往,由于企业投人价高,产出价低,收不回成本,生产不断萎缩,甚至破产倒闭,失业日益严重,国民经济陷入衰退和萧条。20世纪30年代发生的世界性大萧条,至今令人谈虎色变。这些年出现的通货紧缩,也严重困扰着有关国家的政府。由于通货紧缩的原因十分复杂,涉及许多深层次的矛盾,不只是一种货币现象,治理起来也更加困难。

  2.通货膨胀的起因

  (l)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又称超额需求通货膨胀,是指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所引起的价格水平的持续上涨。不论总需求的过度增长是来自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抑或来自政府需求和国外需求,都会导致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

  (2)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又称成本通货膨胀或供给通货膨胀,是指在没有超额需求的情况下,由于供给成本的提高所引起的价格水平持续上涨。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可分为工资推动通货膨胀和利润推动通货膨胀。工资推动通货膨胀是指不完全竞争的劳动市场造成的过高工资所导致的价格水平上涨,利润推动通货膨胀是指垄断企业利用市场势力谋取超额利润所导致的价格水平上涨。

  (3)结构型通货膨胀。在没有需求拉动和成本推动的情况下,只是由于经济结构的变动,也会出现价格水平的持续上涨,这种通货膨胀叫做结构型通货膨胀。结构型通货膨胀理论把通货膨胀的起因归之于经济结构。从生产率提高的速度看,一些部门生产率提高的速度快,另一些部门生产率提高的速度慢;从经济发展的过程看,一些部门正在迅速发展,另一些部门渐趋衰落;从世界市场的关系看,一些部门同世界市场的联系十分密切,另一些部门则比较封闭。现代社会经济结构往往妨碍生产要素从生产率低的部门转移到生产率高的部门,从渐趋衰落的部门转移到开放部门。但是,生产率提高慢的部门、正在趋向衰落的部门以及非开放部门在工资和价格问题上都要求“公平”,向生产率提高快的部门、正在迅速发展的部门以及开放部门“看齐”,要求“赶上去”,这种经济结构上的不平衡,也会导致价格水平的上涨。

  3.通货膨胀的治理

  (l)紧缩政策。为了抑制或治理通货膨胀,许多国家都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纵观各国治理通货膨胀的手段,基本上由紧缩性货币政策和紧缩性财国家将紧缩性的收入政策作为治理通货膨胀的重要手段之一。

  ①紧缩性的货币政策。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在我国习‘质称之为抽紧银根,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紧缩货币。所谓抽紧银根,是通过减少流通中货币的办法提高货币的购买力,减轻通货膨胀的压力。在经济出现总需求过度,造成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时,为了抑制这种通货膨胀,货币当局可能采取的紧缩手段有:出售政府债券;提高贴现率和再贴现率;提高商业银行的法定准备金率;直接提高利率;紧缩信贷。

  ②紧缩性的财政政策。紧缩性的财政政策是指,当出现价格水平持续上涨时,减少政府支出,增加政府收入,从而抑制总支出。如果一国发生严重通货膨胀,财政政策主要采用下列控制手段:削减政府预算;限制公共事业投资;降低政府转移支付水平;增税和开征特别消费税,

  ③紧缩性的收入政策。紧缩性的收入政策是指,政府为了降低物价水平上涨的幅度,采取强制性或非强制性的限制工资和价格政策,日的在于控制通货膨胀又不致引起失业上升。当发生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时,紧缩性的收入政策措施有:确定工资―物价指导线;冻结或管制工资;实行以税收为基础的收入政策。

  (2)物价政策。在通货膨胀形成过程中,垄断企业往往推波助澜。因此,通过制定反托拉斯法限制垄断高价,是不少发达国家价格政策的基本内容。大多数公用事业领域,包括煤气、电力、电话、铁路、通讯等部门,都存在着垄断经营的情况。为了控制垄断高价,保护消费者利益,可以通过各公用事业委员会对公用事业进行管理,也可以采取冻结物价和反涨价合同,对价格进行直接管理。对其他由市场供求决定的商品价格,也有相应的法律、法规,禁止胡乱涨价和哄抬物价。

  (3)供给政策。在治理通货膨胀时,还应当考虑供给方面。从供给方面抑制通货膨胀的主要措施有:减税;削减社会福利开支;精简规章制度,给微观经济主体松绑,减少政府对企业活动的限制,让企业更好地扩大商品供给。

  (4)币制改革。如果出现恶性通货膨胀,_L述任何一种反通货膨胀措施都不能扭转局势,整个货币制度已经处于或接近崩溃边缘,那么,惟一可以采取的对策就是实行币制改革。币制改革的一般做法是废除旧币,发行新币,对新币制定一些保证币值稳定的措施。

上一页  [1] [2] [3] 

责任编辑:刀刀

文章搜索:
 相关文章
热点资讯
热门课程培训
论坛新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