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福利的“帕雷托倒退”
2005年7月23日,根据发改委的公告,全国成品油价悉数上涨,这离上一次成品油提价时间不到一个月。接着,8月21日,中国企业家联合会和中国企业家协会在天津发布了“2005年中国企业500强”,中石化、中石油分获状元、探花的宝座。
到了2006年,这种带有某种滑稽色彩的新闻链接仍在重演。3月20日,在香港上市的中石油发布了2005年度财报,公司以1333.6亿元净利润超过日本丰田公司,成为亚洲最赚钱的公司,这也刷新了其上市以来的盈利纪录,净利润增幅高达28.4%。然而不到一周后,即3月26日,国家发改委再次决定“适当”调高成品油价格。
虽然此次发改委的发文中首次提到了要适当给予弱势群体和公益行业补贴,但具体的补贴细则和相关依据尚无着落,而这些补贴纷纷要地方政府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这些不确定的因素,让我们不得不怀疑这些补贴何时、以何种方式能够真正到达那些需要补贴的人的手中。可见,涨价是坚定的、先行的,补偿却是模糊的、跟进的,这其间的区别已经将垄断企业和弱势群体之间差距勾勒得淋漓尽致。
其实油价上涨的理由我们已经耳熟能详:与国际油价接轨,改变国内外油价倒挂的局面……但中国石油企业低廉的劳动力成本是否也不该被忽略?国资委主任李荣融曾经提醒我们:中石化、中石油仅2005年为了经济大局,就做出了超过800亿的牺牲,但是中石油目前是亚洲最赚钱的公司,而中石化也花巨资在对旗下上市公司进行收购,这也是现实。
中国的石油企业仅仅是垄断行业的代表而已,纵观央企的“利润大户”,无不属于石化、电力、金融、钢铁、移动通信、交通运输这些“铁腕”行业,它们或借助垄断特权将产品定价大大高于市场竞争的价格,买方除接受而别无选择;或肆意抬高公共品的价格,几年来,轰轰烈烈的价格调整听证会更像是一种摆设,而公众从来只有接受更高的价格,而没有否定提价议案的机会。如此一来,其他非下游生产企业的生产者剩余和公众的消费者剩余被无限地压缩,他们的损失转化为数家央企口袋里滚烫的利润和资本市场中上扬的曲线。而这些利润,也迟早是特殊利益集团的禁脔。这一点,我们可以从这些行业远远高于其他行业的工资水平中看出。
关于央企给社会福利带来的损失,我们可以从南京大学经济学学者刘志彪、姜付秀的研究中窥得一斑。他们以深沪两地上市的具有行政垄断性行业的30家上市公司1997-2000年的数据为代表,这些行业包括金融保险业、邮电通讯业、交通运输业、电力及设备制造业、生物制药业及石油化工等行业,而除金融保险业以外,这些公司的母公司几乎是清一色的央企。研究结果将社会福利损失分为两大类:一是纯粹的经济损失,即本应生产出来以增加社会福利的部分,却因垄断因素没有被生产出来的部分,这部分既没有被垄断部门得到,也没有被广大消费者得到。1997-2000年期间,这部分损失每年平均最低限估计也在918.16亿元,为福利净损失占GNP的1.15%;二是垄断租金部分,即垄断企业通过垄断高价获得的部分,其绝对数高达2930多亿元之巨,占GNP的3.68%左右。巨额的垄断租金留在行政垄断部门,相当部分被这些部门浪费、消耗。
有关统计显示,仅2003年国内石油公司通过涨价就多赚了300多亿元的利润,而社会为此付出的代价则高达2100亿元。我们不禁要问,到底谁在牺牲?是以中石化、中石油为代表的央企?还是其他相关企业和公众?
此外,央企每年申报的资产核销,这些以千亿计的国有资产流失对于“出资人代表”国资委而言,并没有多少实际的损失,真正受损的仍然是公众的福利,因为这部分损失还是需要属于全体国民的公共财政资金填补,这意味着本可以用来提供更多的公共品的财政支出又要默默流入那些堪称“中国经济支柱”的口袋。
有关人士研究的结论是,中国企业进入500强相关因素排序先后为:资源垄断、规模经营、品牌、供应链管理能力、核心技术。而这恰恰解释了为何多数央企能够在排名中轻松地占据一席之地。可是从长期看,真正能够提高企业实力的却是新技术的发明和管理能力的提升,这将在本质上改变企业的硬件和软件水平,并进一步增进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提高整个社会的福祉。从这个角度看,央企显然缺乏强劲的动力。而在行政垄断盛行的当下,央企要想成为有竞争力的市场化主体,更像是一句空话。
近来,关于央企应上缴红利的呼声越来越高,但是交给谁却一直是个问题,这涉及到国资委和财政部的权限划分。在国资委看来,这部分收入应侧重于资本性投入,用于央企的重组和资本金补充,进而调整国有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也就是说,国资委对承担公共品的投入没有多少兴趣。而财政部认为,如果国资委取得分红的主导权,那么围绕央企改革的一系列成本,包括支付历史成本,都应由国资委独自承担。这对于国资委而言,显然又是难以承受的重担。
2006年2月,持续了近两年的央企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编制主导权的争论日趋明朗,在与财政部的较量中,国资委笑到了最后,将拥有央企红利分配的主导权。这意味着纳税人将难以分享央企的利润增长,难怪有人评价道,对于社会而言,央企吃的是新鲜的牛奶,吐的是苦涩的草汁。
在国资委的谋划下,央企作为独立的市场主题的地位越发明确。但是,国资委即将拟定的央企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真的能够脱离公共财政体系吗?2005年年底中石化获得的100亿元财政补贴,就已经暗示公共财政预算与央企的经营预算之间还有着脱不了的干系。如果在二者之间真正建起一道安全的防火墙,对于纳税人来说,应该算一件幸事。
上一页 [1] [2] [3]
责任编辑:cy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