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财务指标分析
一、偿债能力指标
偿债能力是指企业偿还到期债务(包括本息)的能力。偿债能力指标包括短期偿债能力指标和长期偿债能力指标。
(一)短期偿债能力指标
短期偿债能力的衡量指标主要有: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现金流动负债比率。
1.流动比率
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100%
一般情况下,流动比率越高,反映企业短期偿债能力越强,债权人的权益越有保证。国际上通常认为流动比率为200%比较合适。
运用流动比率时,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虽然流动比率越高,企业偿还短期债务的流动资产保证程度越强,但这并不等于说企业已有足够的现金或存款用来偿债。原因在于流动资产的质量如何影响企业真实的偿债能力。比如,流动比率高,也可能是存货积压、应收账款增加且收款期延长以及待处理财产损失增加所致。
(2)从短期债权人的角度看,自然希望流动比率越高越好。但从企业经营角度看,过高的流动比率通常意味着企业闲置现金的持有量过多,必然造成企业机会成本的增加和获利能力的降低。
(3)流动比率是否合理,不同企业以及同一企业不同时期的评价标准是不同的。
(4)应剔除一些虚假因素的影响。
2.速动比率
所谓速动资产,是指流动资产减去变现能力较差且不稳定的存货、预付账款、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资产、待处理流动资产损失和其他流动资产等之后的余额。
由于该指标剔除了存货等变现能力较差且不稳定的资产,因此,比流动比率能够更加准确可靠地评价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
速动比率=速动资产/流动负债×100%
速动资产=货币资金+交易性金融资产+应收账款+应收票据
=流动资产-存货-预付账款-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资产-其他流动资产
一般情况下,速动比率越高,表明企业偿还流动负债的能力越强。国际上通常认为速动比率为100%时较为恰当。
【注意】
(1)速动比率也不是越高越好。速动比率高,尽管短期偿债能力较强,但现金、应收账款占用过多,会增加企业的机会成本,影响企业的获利能力。
(2)尽管速动比率较之流动比率更能反映出流动负债偿还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但并不能认为速动比率较低的企业的流动负债到期绝对不能偿还。如果存货流转顺畅,变现能力较强,即使速动比率较低,只要流动比率高,企业仍然有望偿还到期的债务本息。
3.现金流动负债比率
该指标是从现金流量角度反应企业当期偿付短期负债的能力。
现金流动负债比率=年经营现金净流量/年末流动负债×100%
该指标越大,表明企业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越多,越能保障企业按期偿还到期债务,但也不是越大越好,该指标过大则表明企业流动资金利用不充分,获利能力不强。
(二)长期偿债能力指标
长期偿债能力的衡量指标主要有:资产负债率、或有负债比率、产权比率和已获利息倍数和带息负债比率。
母子率:指标名称中先提到的是分母,后提到的是分子。比如资产负债率,资产是分母,负债是分子。
子比率:指标名称中提到的是分子。比如或有负债比率,或有负债就是分子。
1.资产负债率
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100%
一般情况下,资产负债率越小,表明企业长期偿债能力越强。如果该指标过小则表明企业对财务杠杆利用不够。国际上认为资产负债率为60%合适。
2.产权比率(所有者权益负债率)
产权比率=负债总额/所有者权益总额×100%
一般情况下,产权比率越低,表明企业的长期偿债能力越强,债权人权益的保障程度越高,承担的风险越小,但企业不能充分地发挥负债的财务杠杆效应。
【注意】
(1)企业在评价产权比率适度与否时,应从提高获利能力与增强偿债能力两个方面综合进行(在保障偿债安全的前提下,应尽可能提高产权比率)。也就是说,该指标即不能过高(偿债能力低),也不能过低(获利能力低)。
(2)产权比率与资产负债率对评价偿债能力的作用基本相同,两者的主要区别是:资产负债率侧重于分析债务偿付安全性的物质保障程度,产权比率则侧重于揭示财务结构的稳健程度(指标过高,反映财务结构不稳健)以及自有资金对偿债风险的承受能力。
3.或有负债比率
反映所有者权益应对可能发生的或有负债的保障程度。
或有负债比率=或有负债余额/所有者权益总额
或有负债余额=已贴现商业承兑汇票金额+对外担保金额+未决诉讼、未决仲裁金额(除贴现与担保引起的诉讼或仲裁)+其他或有负债金额
一般情况下,或有负债比率越低,表明企业的长期偿债能力越强,所有者权益应对或有负债的保障程度越高;或有负债比率越高,表明企业承担的相关风险越大。
4.已获利息倍数(利息保障倍数)
反映获利能力对债务偿付的保证程度。
其中:息税前利润总额=利润总额+利息支出=净利润+所得税+利息支出
【注意】
(1)已获利息倍数不仅反映了企业获利能力的大小(其他因素不变,该指标越高表明息税前利润越大,即获利能力越大),而且反映了获利能力对偿还到期债务的保证程度。
(2)一般情况下,已获利息倍数越高,表明企业长期偿债能力越强。国际上通常认为,该指标为3时较为适当。从长期来看,若要维持正常偿债能力,利息保障倍数至少应当大于1。
5.带息负债比率
带息负债比率,是指企业某一时点的带息负债总额与负债总额的比率,反映企业负债中带息负债的比重,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企业未来的偿债(尤其是偿还利息)压力。其计算公式如下:
带息负债总额=短期借款+一年内到期的长期负债+长期借款+应付债券+应付利息
【注意】(1)该指标属于构成比率;(2)一般情况下,该指标越低,表明企业的偿债压力越低。
【快速记忆】
1.母子率类指标:资产负债率、产权比率(所有者权益负债率)
2.子比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或有负债比率、带息负债比率
3.子母比率:现金流动负债比率
4.短期偿债能力的分母均为流动负债
5.已获利息倍数:已获利润为利息的倍数。
另外,对于速动资产、或有负债、带息负债的构成内容需要记忆。
二、运营能力指标
运营能力指标,包括人力资源运营能力指标、生产资料运营能力指标。
(一)人力资源运营能力指标
人力资源运营能力通常采用劳动效率指标来分析(人均营业收入、人均净产值等)。
劳动效率=营业收入或净产值/平均职工人数
(二)生产资料运营能力指标
资产的周转速度,通常用周转率和周转期来表示。(1)周转率,是企业在一定时期内资产的周转额与平均余额的比率,反映企业资产在一定时期的周转次数。周转次数越多,表明周转速度越快,资产运营能力越强。(2)周转期,是周转次数的倒数与计算期天数的乘积,反映资产周转一次所需要的天数。周转期越短,表明周转速度越快,资产运营能力越强。其计算公式为:
周转期(周转天数)=计算期天数÷周转次数
=资产平均余额×计算期天数÷周转额
【提示】
(1)以下有关周转指标中,周转额除了存货周转率使用“营业成本”外,其余均使用“营业收入”。
(2)周转率和周转期两个指标中,只需掌握住周转率即可,至于周转期可以根据二者之间的关系导出。
包括流动资产周转情况分析、固定资产周转情况分析以及总资产周转情况分析。
1.流动资产周转情况
反映流动资产周转情况的指标,包括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和流动资产周转率。
(1)应收账款周转率。
应收账款周转期(周转天数)=360/周转次数=(平均应收账款余额×360)/营业收入
应收账款周转率反映了企业应收账款变现速度的快慢及管理效率的高低。
周转率高表明:
① 收账迅速,账龄较短;
②资产流动性强,短期偿债能力强(注意,应收账款周转率除了可以反映运营能力之外,还可以反映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
③可以减少收账费用和坏账损失,从而相对增加企业流动资产的投资收益。
利用上述公式计算应收账款周转率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① 公式中的应收账款包括会计核算中“应收账款”和“应收票据”等全部赊销账款在内;
②如果应收账款余额的波动性较大,应尽可能使用更详尽的计算资料,如按每月的应收账款余额来计算其平均占用额;
③分子、分母的数据应注意时间的对应性。
存货周转速度的快慢,不仅反映出企业采购、储存、生产、销售各环节管理工作状况的好坏,而且对企业的偿债能力及获利能力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一般来讲,存货周转率越高越好,存货周转率越高,表明其变现的速度越快、周转额越大,资金占用水平越低。
(3)流动资产周转率。
流动资产周转率(周转次数)=营业收入/平均流动资产总额
流动资产周转期(周转天数)=360/周转次数=平均流动资产总额×360/营业收入
2.固定资产周转情况分析
固定资产周转率(周转次数)=营业收入/平均固定资产净值
【注意】固定资产原价、固定资产净值、固定资产净额三个指标之间的关系。
固定资产原价=固定资产的历史成本
固定资产净值=固定资产原价-累计折旧
固定资产净额=固定资产净值-已计提的减值准备。
3.总资产周转情况分析
总资产周转率(周转次数)=营业收入/平均资产总额
4.其他资产质量指标
不良资产比率和资产现金回收率等指标也能够反映资产的质量状况和资产的利用效率,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生产资料的运营能力。其计算公式分别如下:
不良资产比率=(资产减值准备余额+应提未提和应摊未摊的潜亏挂账+未处理资产损失)/(资产总额+资产减值准备余额)×100%
反映不良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
反映资产获取现金的能力。
三、获利能力指标
【提示】财务指标规律总结
在财务分析中,财务指标很多,但财务指标的计算公式有一些共性的规律。现总结如下:
(1) 即指标名称中在前的因素出现在比率公式的分母中,在后的因素出现在比率公式的分子中。如资产负债率等。
(2)在比率公式中,分子分母的时间特征必须一致。即同为时点指标,或者同为时期指标。若一个为时期指标,另一个为时点指标,则必须把时点指标调整为时期指标,调整的方法是计算时点指标的平均值。
(一)营业利润率
营业利润率,实际上是营业收入利润率的简称,因此,其计算公式如下:
营业利润率=营业利润/营业收入×100%
【相关指标】
营业净利率=净利润/营业收入×100%
营业毛利率=(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营业收入×100%
【提示】上述公式中的分子和分母均为时期指标,所以,不需要使用平均值。
(二)成本费用利润率
成本费用利润率=利润总额/成本费用总额×100%
其中,成本费用总额=营业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
(三)盈余现金保障倍数
反映企业当期净利润中现金收益的保障程度。
盈余现金保障倍数=经营现金净流量/净利润
一般来说,当企业当期净利润大于0时,盈余现金保障倍数应当大于1。该指标越大,表明企业经营活动产生的净利润对现金的贡献越大。
(五)净资产收益率
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平均净资产×100%
=净利润/平均所有者权益
平均净资产=(年初净资产+年末净资产)/2
=(年初所有者权益+年末所有者权益)/2
注:净资产=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六)资本收益率
资本收益率=净利润/平均资本
平均资本={[实收资本(或股本)年初数+资本公积年初数]+[实收资本(或股本)年末数+资本公积年末数]}/2
【注意】
(1)这里的资本指“实收资本(股本)”和“资本公积”。因此,计算平均资本时,需要使用“实收资本和资本公积之和”的年初数和年末数进行简单平均。
(2)资本公积是指资本公积(或股本)中的“资本溢价”(或股本溢价)。
(七)每股收益
每股收益也称每股利润或每股盈余,反映企业普通股股东持有每一股份所能享有企业利润或承担企业亏损。每股收益的计算包括基本每股收益和稀释每股收益。
1.基本每股收益
已发行时间、报告期时间和已回购时间一般按天数计算,在不影响计算结果的前提下,也可以按月份简化计算。
2.稀释每股收益
潜在普通股:可转换公司债券、认股权证、股票期权
稀释性潜在普通股:
假如说某公司发行认股权证1000份(每份认股权证认股1股股票),行权价格为10元,目前股票的市场价格为20元。在这种情况下,由于行使转换权对于持有者是有利的。因为如果在市场上购买股票的话,每股20元,而行使认股权只需10元就可以获得1股。持有者行使认股权,则公司普通股可以增加1000股。持有者行使转换权后,公司可以获得收入1000×10=10000元。公司取得这笔收入后,到市场上购买本公司股票,只能购回10000÷20=500股。这样,就相当于转换后,公司股票增加了500股。随着股数的增加,公司每股收益必然会下降。在准则中,把这种通过转换会导致每股收益减少的潜在普通股,就成为稀释性潜在普通股。
稀释每股收益是在考虑潜在普通股稀释性影响的基础上,对基本每股收益的分子、分母进行调整后再计算的每股收益。调整项目包括:(1)当期已确认为费用的稀释性潜在普通股的利息;(2)稀释性潜在普通股转换时产生的收益或费用;(3)分母调整为当期发行在外普通股的加权平均数与假定稀释性潜在普通股转换为已发行普通股而增加的普通股股数的加权平均数之和。
3.每股收益的因素分析
每股收益是分析上市公司获利能力的一个综合性较强的财务指标,可以分解为若干个相互联系的财务指标。
每股收益=营业净利率×总资产周转率×权益乘数×平均每股净资产
【注意】
(1)权益乘数=资产平均总额/平均股东权益
平均每股净资产=平均股东权益/普通股平均股数
(2)掌握每股收益的因素分析
(八)每股股利
每股股利=普通股股利总额/年末普通股总数
(九)市盈率(市价每股收益比率)
市盈率=普通股每股市价/普通股每股收益
一般来说,市盈率高,说明投资者对该公司的发展前景看好,愿意出较高的价格购买该公司股票,所以一些成长性较好的高科技公司股票的市盈率通常要高一些。但是,也应注意,如果某一种股票的市盈率过高,则也意味着这种股票具有较高的投资风险。
(十)每股净资产
每股净资产=年末股东权益/年末普通股总数
四.发展能力指标
分析发展能力主要考察营业收入增长率、资本保值增值率、资本积累率、总资产增长率、营业利润增长率,营业收入三年平均增长率、资本三年平均增长率等指标。
增长率指标计算的通用模式
增长率=(本年数据-上年数据)/上年数据
(一)营业收入增长率
其中:
本年营业收入增长额=本年营业收入总额-上年营业收入总额
实务中,也可以使用销售增长率来分析企业经营业务的增减情况。
销售增长率=本年销售收入增长额/上年销售收入总额×100%
若该指标大于0,表示企业本年的营业务收入有所增加,指标值越高,表明增长速度越快,企业市场前景越好;若该指标小于0,则说明产品或服务不适销对路,质次价高,或是在售后服务等方面存在问题,市场份额萎缩。
(二)资本保值增值率(资本指所有者权益)
资本保值增值率=(扣除客观因素后的年末所有者权益总额/年初所有者权益总额)×100%
一般认为,该指标越高,表明企业的资本保全状况越好,所有者权益增长越快,债权人的债务越有保障。该指标通常应当大于100%.
该指标大于1:增值;
该指标等于1:保值;
该指标小于1:减值
(三)资本积累率(资本指所有者权益)。
该指标若大于0,则指标值越高表明企业的资本积累越多,应付风险、持续发展的能力越大;该指标如为负值,表明企业资本受到侵蚀,所有者利益受到损害,应予充分重视。
【提示】资本积累率,实质上是所有者权益增长率
(四)总资产增长率
总资产增长率=本年总资产增长额/年初资产总额×100%
该指标越高,表明企业-定时期内资产经营规模扩张的速度越快。但在实际分析时,应注意考虑资产规模扩张的质和量的关系,以及企业的后续发展能力,避免资产盲目扩张。
(五)营业利润增长率
营业利润增长率=本年营业利润增长额/上年营业利润总额
(六)技术投入比率
已知四年的数据分别为 计算该数据的三年平均增长率,采用的是复利计算公式:
(七)营业收入三年平均增长率
×100%
(八)资本三年平均增长率
五、综合指标分析
(一)综合指标分析的涵义及特点
综合指标分析,就是将运营能力、偿债能力、获利能力和发展能力指标等诸方面纳入一个有机的整体之中,全面地对企业经营状况、财务状况进行解剖与分析。
一个健全有效的综合财务指标体系必须具备三个基本要素:
1.指标要素齐全适当
2.主辅指标功能匹配
3.满足多方信息需要
(二)综合指标分析方法
教材介绍了两种综合分析方法:杜邦财务分析体系和沃尔比重评分法。重点掌握住杜邦体系,简单了解沃尔评分法。
1.杜邦财务分析体系
杜邦体系,是利用各财务指标间的内在关系,对企业综合经营理财及经济效益进行系统分析评价的方法。从考试的角度来看,需要重点掌握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1)杜邦体系的核心指标:净资产收益率
(2)杜邦体系的核心公式
净资产收益率=营业净利率×总资产周转率×权益乘数
(3)权益乘数的含义及其计算
如果资产负债率提高,则权益乘数提高,权益乘数提高,即意味着产权比率提高。所以,权益乘数、产权比率和资产负债率三者是同方向变动的。
(4)杜邦体系与因素分析法的结合
比如给出某公司2006年2007年的相关财务报表数据,要求分别计算2006年2007年净资产收益率、营业净利率、总资产周转率、权益乘数;然后要求针对2006年2007年的净资产收益率的变动情况进行因素分析。假设按照营业净利率、总资产周转率、权益乘数的顺序分别分析各因素的变动对净资产收益率的影响数额。
【提示】
(1)掌握杜邦体系的核心指标、核心公式,并注意计算有关指标时,如果题目中没有特别说明涉及资产负债表的数据要用平均数。
(2)掌握权益乘数、资产负债率、产权比率的相互关系
(3)掌握杜邦体系与因素分析法的结合。
2.沃尔比重评分法
沃尔比重评分法是指将选定的财务比率用线性关系结合起来,并分别给定各自的分数比重,然后通过与标准比率进行比较,确定各项指标的得分及总体指标的累计分数,从而对企业的信用水平作出评价的方法。
沃尔比重评分法的基本步骤包括:(1)选择评价指标并分配指标权重;(2)确定各项评价指标的标准值与标准系数;(3)对各项评价指标计分并计算综合分数;(4)形成评价结果。
责任编辑:虫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