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可转换债券的理解程度。可转换债券可以在规定的期限内按约定的价格或比例转换为普通股,转换的权利掌握在债券持有人手中。
4.√。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股权登记日的理解程度。股权登记日是领取本期股利的股东资格登记截止日期,只有在股权登记日登记在册的股东才有权领取本期股利。
5.√。企业拥有现金,会发生管理费用,这些费用是现金的管理成本。管理成本是一种固定成本,与现金持有量之间无明显的比例关系。
6.×。为了防止缺货,企业需要多储备一些存货以备应急之需,这种存货储备就是保险储备。保险储备量的多少直接关系到企业成本的高低。研究保险储备的目的,就是要找出合理的保险储备量,使缺货或供应中断损失和储备成本之和最小。
7.×。采用直接分配法分配辅助生产费用时,不考虑各辅助生产车间之间相互提供的产品或劳务量,因此,不需要进行交互分配,而是直接将各辅助生产车间发生的费用分配给辅助生产以外的各个受益单位或产品。
8.×。可持续增长率是指不增发新股并保持目前经营效率和财务政策条件下公司销售所能增长的最大比率。可持续增长率不是不增加借款,而是按现有财务结构增加借款,即按留存收益增长的多少安排借款。增加债务是其唯一的外部筹资来源。
9.×。本题要求考生掌握清算财产的范围问题。作为抵押物、担保物、留置物和出质物的财产不属于清算财产,但担保物的价款超过其担保债务数额的部分,不需上交国家财政,而应当作为清算财产。
10.×。本题要求考生对各种营运资金筹资政策的特点有较全面的理解。根据如何安排临时性流动资产和永久性流动资产的资金来源的标准,营运资金筹资政策可分为配合型筹资政策、激进型筹资政策和稳健型筹资政策三种。在激进型筹资政策下,临时性负债不仅融通临时性流动资产的资金需要,还要解决部分永久性流动资产的资金需要,因此,临时性负债的数额大于临时性流动资产的数额。
11.√。因为销售利润率等于安全边际率与边际贡献率的乘积,所以,要提高销售利润率,就须提高安全边际率或边际贡献率。
12.√。每股收益无差异点是指每股收益不受筹资方式影响的销售水平。若企业的销售收入大于每股收益无差异点,则采用负债筹资更为有利;反之,若企业的销售收入小于每股收益无差异点,则采用权益资本筹资更为有利。
13.×。只有原材料费用在产品成本中所占的比重比较大,并且原材料是在生产开始时一次全部投入的,在产品成本才可按其所耗用的原材料费用计算。
14.×。利润中心是指管理人员有权对其供货的来源和市场的选择进行决策的单位,并非所有能够计算利润的单位都可以成为利润中心。
15.×。β系数是度量股票系统风险的指标,并不是反映股票全部风险的。
四、计算分析题
1.(1)计算2003年度华夏公司的净利润
净利润=(1200 - 2000×6%)×(1 - 33%)=723.6(万元)
计算2003年度华夏公司计提的法定公积金和公益金
法定公积金=723.6×10%=72.36(万元)
法定公益金=723.6×10%=72.36(万元)
(2)计算2003年度华夏公司可供投资者分配的利润
可供投资者分配的利润=723.6 - 72.36 - 72.36+556=1134.88(万元)
计算2003年度华夏公司预计分派的每股现金股利
每股现金股利=(1134.88×40%)÷500=0.908(元/股)
(3)计算2003年度的利息保障倍数
利息保障倍数=1200÷(2000×6%)=10(倍)
(4)计算华夏公司股票的风险收益率和投资者要求的必要投资报酬率
风险收益率=2×(15% - 5%)=20%
必要投资报酬率=5%+2×(15% - 5%)=25%
(5)计算华夏公司股票价值
每股价值=0.908÷(25% - 5%)=4.54(元)
解析:本题要求考生掌握净利润、公积金、公益金、可供分配利润之间的关系,并重点掌握利息保障倍数、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和股票估价的计算问题。华夏公司的股利以固定的增长率增长,因此,股票估价应当采用股利固定增长模型。
2.(1)债券到期收益率是指购进债券后,一直持有该债券到期日所获取的收益率。平价购入债券的到期收益率与票面利率相同,即为10%.
(2)对债券进行估价
债券价值= =1019(元)
(3)计算1998年1月1日购买债券的到期收益率
900=100/(1+i)+1000/(1+i)
所以,此时债券的到期收益率为i=22.22%
(4)对债券进行估价
债券价值=100×(P/A,12%,3)+1000×(P/S,12%,3)=952(元)
因为对债券的估价后其价值为952元,大于市价950元,故应该购买。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债券估价、债券收益率的计算问题。要求考生重点掌握债券估价的计算公式,并掌握利用试误法(或称内查法)计算债券投资的收益率。
3.(1)衡量A、B方案的风险程度
A方案:
预期收益值=0.3×40+0.5×30+0.2×20=31(万元)
标准离差= =6.4
标准离差率=6.2/31=0.206
B方案:
预期收益值=0.3×60+0.5×20+0.2×(- 10)=26
标准离差= =25
标准离差率=25/26=0.962
B方案的标准离差率大于A方案的标准离差率,因此,B方案的风险高于A方案。
(2)计算A、B方案各含一个标准差的置信区间
A方案包含一个标准差的置信区间为:31±6.4
B方案包含一个标准差的置信区间为:26±25
(3)A方案含有标准差的个数为:
(40-31)÷6.4=1.41,查正态面积表得其面积为0.4207,则实现40万元以上预期收益的概率为:
(0.5-0.4207)×100%=7.93%
解析:按衡量风险的程序要求,首先确定A、B方案的预期值,然后根据预期值确定A、B方案的标准差和标准离差率,并根据标准离差率的大小对风险程度做出判断。标准离差率越大的方案,其风险也越大。在此基础上确定相应的置信区间和置信概率。
4.(1)计算简单条件下的最佳经济订货量和最佳订货次数
最优经济订货量= =720(千克)
最佳订货次数=14400÷720=20(次)
(2)确定保险储备量
该原材料的日消耗量=14400÷360=40(千克)
交货期内原材料消耗量=40×5=200(千克)
在不设置保险储备量时:
缺货的期望值=(220 - 40×5)×0.15+(240 - 40×5)×0.03+(260 - 40×5)×0.02=5.4(千克)
总成本=3×5.4×20=324(元)
保险储备量为20千克时:
缺货的期望值=(240 - 40×5-20)×0.03+(260 - 40×5 - 20)×0.02=1.4(千克)
总成本=3×1.4×20+20×4=164(元)
保险储率量为40千克时:
缺货的期望值=(260 - 40×5 - 40)×0.02=0.4(千克)
总成本=3×0.4×20+40×4=184(元)
比较以上三个方案的总成本,当保险储备量为20千克时,总成本最小,因此,保险储备量为20千克时对企业最有利。
解析:建立保险储备可以使企业避免缺货或供应中断造成的损失,但同时却使储备成本升高。确定最佳的保险储备量实际就是要使缺货成本或供应中断造成的损失与储备成本之和最小,方法是先计算出各不同保险储备量的总成本,然后再对总成本进行比较,选定其中总成本最低的作为执行方案。
5.(1)计算在产品完工程度和在产品约当产量
①第一道工序在产品完工程度=(10×50%)/50×100%=10%
②第二道工序在产品完工程度=(10+30×50%)/50×100%=50%
③第三道工序在产品完工程度=(10+30+10×50%)/50×100%=90%
④在产品约当产量=100×10%+20×50%+80×90%=92(件)
(2)计算完工产品总成本和在产品成本
①完工产品
责任编辑:虫虫